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服饰文化

中国的服饰文化

中国的服饰文化
——对外汉语0901 范湖玲200908480110 内容摘要:“衣食住行”,衣排在最前面,可见服饰在人类文明进程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中国的服饰同样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从中国进入文明时代开始,服饰就产生了,而且各个朝代的服饰有属于他自己的特色。

而在中国服饰中最显眼的莫过于汉服,这一专属于汉族人民的服饰。

汉服所体现的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都让汉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

本文将从汉服的主要特色,风格特征,文化内涵以及影响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加深对汉服的了解。

关键词:装饰民族性鲜明特色等级汉服
中国服饰的起源:
俗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

服饰在人的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般来说,衣冠服饰主要有御寒,遮羞和装饰三重作用。

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到近现代,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所瞩目。

从其最初起源来看,服饰是以保护自身为主要作用的。

那个时侯的服饰其实称不上是衣服。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御寒取暖,防止各种侵害人体的虫类,风雨与酷暑等,人们常常在身上涂抹树脂,油脂甚至泥土。

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

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

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

山顶洞所见小石珠7件、穿孔兽牙125枚等装饰品,上有长期佩带的磨蚀痕迹。

其中5件出土时呈半圆形排列,可能是成串的相饰。

另有25件还用赤铁矿粉涂染着色,联系山顶洞下室埋葬的尸骨上也散布有赤铁矿粉粒,可能是在衣服上着色所用,或系一种饰终仪式,反映出山顶洞人的某种审美感情。

保护生命,掩形御寒,装饰自身,都在原始社会成为服装主要作用。

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有了羞耻的观念,于是,服饰便有了遮羞和装饰的功能。

在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历程中,衣冠服饰又具有了突出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

中国历经了这么多的朝代,每朝每代都有代表其文化特色的衣冠服饰。

事实上,从西周开始,服饰又多了一个功能,那就是区分社会等级。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

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

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

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

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

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

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成组列的美丽雕玉。

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黄金珠玉;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

春秋战国时期的着装,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

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

事实上,不管是西周时期的,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甚至是以后历朝历代的服饰,无论它们的特色多么鲜明,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汉服。

所谓汉服,简单地说,就是指汉族人民的服饰,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称为华夏衣冠,现代称为汉服。

自炎黄时代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衣、裳概念,历经周朝代的周礼制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因推崇周礼制而趋向完善并普及,汉朝因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及光武中兴,使汉朝的影响力到达鼎盛,汉人称谓由此产生。

汉服的主要特点: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

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

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濡裙”制(濡,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

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

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

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汉服的风格:
汉族服饰的风格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们把汉族同欧洲民族相比的话,我们会发觉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呈现明显的不同。

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

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

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

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汉服的文化内涵及其影响:
可以这么说,汉服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民族服饰,它还有自己的文化内涵。

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

比如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

汉服,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代表,它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甚至是像日本,朝鲜这样的独立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而在这一次的改革中,汉服就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当年,孝文帝下令鲜卑族一律穿汉服,作为他们汉化的重要一步。

日本的和服,朝鲜的朝服,越南的越服等等都是改制了中国唐代时期的汉服而成的。

到了现代,依然还有很多汉服爱好者,他们组成各种形式的汉服社,旨在向现代人展示汉服的魅力,为复兴华夏文明,尊崇古代汉族人一脉相承的服饰特征,传承汉服数千年文化基因,复原华夏传统服饰而努力。

汉服作为一种独立服饰体系,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即已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并且明显区别于我国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装,更与现代服饰在制式风格上有着质的不同。

汉服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应用地域广泛,并在不断的创新与融合中发展演变,成为中国服饰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