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关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三篇】

最新关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三篇】

关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三篇】《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素养,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去经历和实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运用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的同时,让他们的多种才能得以展现和培养,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一、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空间。

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独立学习的能力。

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的学习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的过程。

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角色定位于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摒弃那种将现成的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间域和思维度的课堂问题,让学生去自主感悟、比较、体验,同时,教师要注意运用延迟评价,启发学生作充分、广泛的思考,这学生个性的发展及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

比如,在教学《找规律》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去“找”到图形中简单的排列规律,我设计了一幅没按规律排列的图,让学生将这幅图与课本上的主题图进行比较,并向学生提问:①、你认为哪种方式排列这些彩旗和灯笼更漂亮?为什么?②、如果再请你在两边分别挂上一串由绿色和紫色两种颜色的花组成的花带准备怎么来设计?试着动手画一画看。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具体的操作活动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思维空间得到极大的拓展,更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因为,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怎样进行合作学习呢?从形式上看,合作学习可以以同桌、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采取全班集体交流的形式进行。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认为采取“朋友式的合作学习”方式比较合适,即以同桌的异质搭配为基础,组成学习小组。

教学活动中通过“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考一考你的朋友说得对不对”“检查一下你的伙伴做得对不对”“两个人合作摆一摆、画一画”,“两人商量一下该怎么办”等活动,从教会学生有条理地表述,学会倾听别人发言、尊重别人开始,培养合作意识。

在课堂目标教学中,真正地体现了新课标中有关“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的新理念。

二、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1.组织学生发现,寻找并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

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小学生一般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

在导入新课时,需要教师巧设念,精心设疑,创设问题情境。

这样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能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来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因此,在教学时,我总是巧设疑难,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进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当好引导者。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统计”这一知识时,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会的方法统计出老师所念的红花,粉花,黄花,蓝花的数量。

在学生准备好后我开始无规律地念,而且越念越快,学生们有的用文字记,有的画图形,有的写数字……不一会儿,很多同学就无法再跟上了,这时,我再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问题。

经过交流,学生们得出共识,必须找到一种既方便又快捷而且准确的方法来进行统计,这样很自然地确立了这堂课的知识目标。

再比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看一看,摆一摆“一课时,在一开始,我就出示一张相片,向学生讲述:①、昨天下午,全校都放学了,我发现还有一个人在捡着花坛里的垃圾,他是谁呢?②、我们要确定他是谁,还必须怎样呢?③、换一个角度,再看一看,学生那种强烈的好奇心被这一连串的问题激起来了,在这种”引人入视“的问题情境中顺利地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活动中。

可见,问题意识使问题成为学生感知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2.引导学生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必须变“例题―示范―讲解”的教学方式,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主探索的目的不单纯在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数学方法的学习与情感体验的获得。

“吃花生必须吃带壳的”,用林语堂先生形容学生的自主探索最合适不过,自主探索犹如“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愈有味道。

因此,教师要于抓住学生知识的现实背景,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

如在《分类》的教学中,我首先安排学生在课前去超市买东西,并在课堂上先说说超市物品的摆放情况,然后出示一大堆物品,让学生从物品的形状,数量等问题中初步地感知分类。

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看一看(看主题图)“--说一说---分一分---摆一摆“等几项活动的串连,让学生在看了,说了,想了,做了之后,很自然地认识了分类。

实践证明,把数学课变为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动脑想数学,自己动手做数学,不仅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

这样一来,不仅是教师对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也能够明了自己的学习任务,通过各种有效的学习活动顺利地达到目标要求。

三、为学生提供开放的空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数学课程应该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同时还指出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同时还强调,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数学开放题的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它具备了“开放”的特点,它的条件是可以多样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解题的策略灵活,它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发挥各自想像力,展开数学思维和方法交流的机会,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都乐于参与,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所以,开放题能很好地体现课改的新理念。

所以,在数学的教学中,要设计好开放练习,以开放题为载体,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更快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在课堂上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新的课标理念,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自主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动起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我们的课堂活动起来,学生充满生气和活力。

使小小的课堂多一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表现自我,锻炼才能,增长知识,培养个性,使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自主学习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旨在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做到“授之以渔”,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起点。

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将关键的、学生想象起来有难度的地方进行还原模拟演示,降低学生理解问题的坡度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内驱力的激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习惯成自然,习惯决定一切,有良好的习惯是学习必备的条件。

因为学习数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数学自主学习的习惯要慢慢来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每一个人的知识层面不同,各自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同,我们对他们的学习中的要求也应该不同。

对学生的要求要从实际出发慢慢培养,使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专门的时间和教学环节,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得以真正实施。

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全程监控,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这样,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表现对学生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贯穿于自主学习的始终,它也是自主学习的前提,所以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多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在学习活动中,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只有自己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即使是不正确的,教师也应该挖掘学生错误中的合理成分,进而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以及增强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注重学法指导提供给学生学数学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

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时应从学生的数学基础起点和认知能力出发,把握备课内容和作业难易程度,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预习、质疑、合作交流、主动订正、举一反三等具体活动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的预习,贵在独立性、自觉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的重要一环。

预习时可设置“导学提纲”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

教师要创设条件,善于设疑,灵活、准确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