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说课稿

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说课稿

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说课稿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三章第一节,是在学习过人口、城市之后关于生产活动的第一部分内容,之后是学习工业地域类型,这一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二、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具有铺垫的作用。

另外农业的生产和布局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具有很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

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虽然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土地资源和农业”一节,但大部分学生对农业的基本知识几乎没有了解,加上本节课理论性又较强,所以课堂上应给予学生时间预习课本,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动口、动手、动脑,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目标导学法、实例导思法、引议释疑法、点拨破难法,力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理念。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案例分析及读图的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地区发展的影响,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和发展方向的选择。

3、通过对农业区位知识的学习,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思想,培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重点: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五、说教法方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活动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我将采用图片导入法。

播放“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与澳大利亚牧场”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农业的概念,接着说:“农业在这两个区位的不同选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就是农业区位因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农业区位因素的选择”,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图片法利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回顾之前的知识,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一个基础,也与本节课联系紧密。

环节二:新课讲授在新课讲授环节主要包含“农业区位、农业区位因素、如何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农业区位的变化”四个知识点。

1、农业区位农业区位的含义比较简单,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后可以知道农业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

我会顺势提问:那么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农业的布局呢?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农业区位因素我会通过具体例子提问,分析影响农业布局的农业区位因素:(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气候】(2)三江平原与青藏高原都比较冷,却出现了不同的农业类型。

【地形】(3)杭州的“明前龙井”引到日本,种植效果不佳。

【土壤】(4)天津汉沽区近年出现大面积葡萄园,几年前却很少。

【市场】(5)福建的平和琯溪蜜柚几年前销量不佳,现在远销海外。

【交通】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回答完后,我会与他们一起总结出: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科技。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总结农业区位因素,学生易于理解,体现了地理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3、农业区位的选择【活动探究法】全班学生分为三大活动小组,分别完成课本43页的三个活动题,讨论完成后请各小组代表进行发言。

(教师巡视指导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补充资料)【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给予点评,并与他们一起总结归纳:(1)水稻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的原因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满足水稻好暖喜湿的条件,而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

(2)千烟洲的立体农业模式是受地形条件限制。

(3)水稻田—甘蔗地—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受市场、价格、需求及政策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探究,可以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展示案例】蔬菜大棚(反季蔬菜、水果),梯田(丘陵地区),喷灌(以色列滴灌技术),在市郊形成以蔬菜、花卉、肉类生产为主的城郊农业带,美国东北部成为专门的乳畜带,发达的交通和保鲜技术使荷兰成为著名的鲜花供应国。

提问学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农业区位选择发生了变化?【学生回答后总结】由于人为改变了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使农业区位选择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而解决了本课的第四个知识点。

【设计意图】农业区位的变化属于一个较为综合的知识点,放在巩固提高环节,既可以检验学生对于前面知识的学习,也是对本节课的一个总结和升华。

环节四:小结作业最后我会将课本44页活动题“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作为作业,学生完成后下节课进行分析讨论。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说课稿「篇二」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第一课时《锋与天气》。

我将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环节进行。

接下来我一一进行阐述。

一、课程标准掌握锋面天气系统的原理及锋面控制形成的天气特征。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节课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是上一节内容的延伸。

不同于上一节的是他描述的是小尺度大气状况。

学生熟悉天气但不知天气的成因,因此将天气现象形成确定为本节课重点。

天气现象是动态变化的学生难以理解,将天气变化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

②锋与天气的变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天气系统下各自的成因特点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利用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法解决单一气团控制下的天气状况,运用对比法、讨论法探讨冷暖锋的天气特征。

利用读图分析法解决冷暖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四、学法指导:地理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地图,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图文转化。

五、教学过程导入:采用情景导入(让学生看一段简短的天气预报视频)设计意图:视频的观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心迅速吸引到课堂之中。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1)基础知识巩固结合学生导学案完成情况,利用3分钟时间让学生纠正自己的错题,同时我将进行板书。

我利用2分钟时间集中处理学生存在的问题。

在这部分我着重讲解冷气团,暖气团的性质,为后面冷锋、暖锋的讲解做铺垫。

(2)重点知识讲解接下来从冷暖气团相遇的地方引出锋,强调锋面附近气压、气温、湿度变化大,并说明日常降水形成的条件:①有一定的水汽含量;②有凝结条件(降温、凝结核)。

结合课件冷锋的静态图对冷锋天气特征进行讲解。

(3)难点突破让同学们阅读P41第五自然段,找出他们不理解的地方。

预设学生对“被迫抬升”不能理解。

解决这一问题我利用生活中推土机推土,土被迫沿着铲向上走。

结合课件的冷锋动态图对冷锋过境这一难点进行突破,并充分利用我们生活中夏季暴雨来临时得天气进行突破。

(4)拓展延伸给学生10分钟时间运用冷锋的分析方法自主学习暖锋,并完成下表。

(5)典题检测通过完成导学案上的典题检测,达到巩固本节课重难点的目的。

(6)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最后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布置作业。

(7)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使得同学们能够看懂天气预报,对天气的变化能够做出分析。

让同学们体会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在我说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谢谢!一、锋面系统1、什么是气团?2、什么是锋面?3、冷锋与天气天气状况过境时:云层增厚,出现雨雪,较大的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4、暖锋与天气天气状况过境时:云层加厚,形成连续性降水天气状况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雨过天晴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说课稿「篇三」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章中最后一节的问题研究课,前面学习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产品是健康的产品,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前面的知识是本课研究的铺垫。

本课的研究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拓展和运用。

1、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了解有关绿色食品的基础知识,知道什么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的标志是什么,知道怎样鉴别绿色食品。

懂得“绿色食品”在环境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调查研究的过程,学会运用各种调查的方法,培养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研究、探讨,使学生能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绿色食品的基础知识,懂得“绿色食品”在环境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研究、探讨。

三、学习方法1、学生课前积极搜集相关资料。

2、发挥团队精神,小组互助学习,积极探究。

四、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关注。

在环保日益重要的今天,许多食品商家都说自己的产品是绿色环保食品,到底什么样的食品才是绿色食品?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二、活动过程:1、认识、了解有关“绿色食品”的知识。

⑴搞清绿色食品概念:绿色食品概念:绿色食品特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食品生产的基本条件,由于与生命、资源、环境相关的事物通常冠之以“绿色”,为了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并能给人们带来旺盛的生命活力,因此将其定名为“绿色食品”。

思考:正是这绿色食品的规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绿色食品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能提高经济发展,更能提高全人类健康状况。

只有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的标准,才能使人们吃上放心的食品,从而提高全人类健康状况。

⑵识别、辨认食品包装上的“绿色食品”标志。

绿色食品标志:⑶说说“绿色食品”标志的含义标志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颜色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农业、环保;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