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

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

检测和试验的项目及检验质量指标; 检测和试验的方法、条件与环境要求; 检测和试验所需工装的选择与设计; 质量问题的分析方法及处理措施。
2、确定装配顺序的一般原则
1)预处理工序先行: 如零件的清洗、去毛刺与飞边、防绣和防腐处理、油漆和
干燥等。 2)先基准后其他:
先进行基准件的装配,以便保证装配过程的稳定性。 3)先下后上:
应用——固定式装配多用于单件小批生产;或装配时不便移动
的大型机械,或装配时移动会影响精度的产品。
2)移动式装配
将产品或部件置于装配线上,通过连续或间歇的移动使其 顺次经过各装配工作地,以完成全部装配工作。
移动式装配:连续移动、间歇移动、变节奏移动。 特点:较细划分装配工序,
广泛采用专用设备及工装, 生产率高, 对工人技术水平要求较低, 易于保证质量。
▪ 7)冲击性质的装配、压力装配和热装配或补充加工 的装配工序应尽量先行,以免破坏后续的装配质量。
▪ 8)使用相同设备及工艺装备的装配,有共同特殊装 配环境的装配,处于基准件同方位的装配应尽可能 连续安排。
大批大量生产中,要制订装配工序卡片,详细说明 该装配工序的工艺内容,以直接指导工人进行操作。
除了装配工艺过程卡片及装配工序卡片以外,还应 有装配检验卡片及试验卡片,有些产品还应附有测试报 告、修正(校正)曲线等。
(7)制定产品检测与试验规范
产品装配完毕,应按产品技术性能和验收技术条件制 定检测与试验规范。
单件小批生产中,装配精度要 求高且零件数较多的场合
中小型柴油机的活塞与缸套、 活塞与活塞销、滚动轴承的内 外圈与滚子
车床尾座垫板、滚齿机分度蜗 轮与工作台装配后精加工齿形
调整法
除必须采用分组法选配的精度 配件外,调整法可用于各种装 配场合
机床导轨的楔形镶条、滚动轴 承调整间隙的间隔套垫圈
(3)确定装配的组织形式
先装处于机器下方的有关零部件,再装处于机器上方的零 部件,使重心始终处于最稳定状态。 4)先内后外:
使先装部分不会成为后续作业的障碍。 5)先难后易:
开始装配时,基准件上有较大的安装、调整及检测的空间, 便于较难零部件的装配。
▪ 6)先精密后一般:
▪ 先将影响机器质量的零部件安装调试好,在装一 般要求的零部件。
结构复杂、零部件多的产品——制定装配工艺卡
装配顺序——编排装配顺序的原则是:先下后上,先内后
外, 先难后易,先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后一般。
(5)划分装配工序,进行工序设计
划分装配工序,进行工序设计的主要任务是: 1)划分装配工序,确定工序内容; 2)确定各工序所需设备及工具,如需专用夹具与设备,须 提交设计任务书; 3)制订各工序装配操作规范,例如过盈配合的压人力、装 配温度、拧紧固件的额定扭矩等; 4)规定装配质量要求与检验方法; 5)确定时间定额,平衡各工序的装配节拍。
(6)编制装配工艺文件
单件小批生产时,通常不需要编制装配工艺过程卡 片,而是用装配工艺流程图来代替。装配时,工人按 照装配图和装配工艺流程图进行装配。
成批生产时,通常需要制订部件装配及总装配的装配 工艺过程卡片。卡片的每一工序内应简要地说明该工序 的工作内容、所需要的设备和工艺装备的名称及编号、 工人技术等级、时间定额等。
装配组织形式有固定式装配和移动式装配两种。
1)固定式装配——将产品或部件的全部的装配工作安排
在一个固定的工作地上进行。装配过程中装配对象的位置不变, 装配所需要的零部件都汇集在工作地附近。
特点——按固定式装配形式装配,整台产品的所有装配工作
都 由一个工人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集中完成; 工艺特点——装配周期长,效率低,对工人技术水平要求高, 工 作地面积大。
数控机床机械部件装调
装配工艺规程的制订
▪ 装配工艺规程是指导装配生产的主要技 术文件,又是进行装配生产管理及技术 准备的主要依据。
基本原则:保证装配质量、提高装配生产率、降 低装配成本。
▪ 1)保证产品的装配质量; ▪ 2)缩短装配周期,提高生产率; ▪ 3)合理安排装配工序,尽量减少钳工装配的工作
应用:大批量生产,以组织装配流水线和自动线。
装配组织形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产品结构特点(包括尺寸、
重量和装配精度)和生产类型,并考虑现有生产条件和设备。
(4)划分装配单元,确定装配顺序
将产品分解为可进行独立的装配单元
零件:组成机器的基本元件。 合件:若干零件永久连接或连接在某个基准零件上少数几个零件组合。 组件:一个或几个合件和几个零件组合。 部件:一个或几个组件、合件或零件的组合。 机器:即产品,全部装配单元结合而成的整体。
(1)产品分析——研究产品的装配图,审查产品图样的完整 性、正确性;研究装配技术要求和检查验 收的内容及方法;审查产品的装配工艺性。
(2)确定装配方法——对产品结构进行必要的装配尺寸链分 析和计算,根据产品的结构特点、装 配精度要求和生产批量,确定保证装 配精度的装配工艺方法。
各种装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应用实例
量。
▪ 4)尽量减少装配成本; ▪ 5)装配工艺规程应做到正确、完整、协调、规范。 ▪ 6)充分利用现有生产条件,尽可能采用国内外先
进工艺技术。
▪ 7)充分考虑安全生产和防止环境污染问题。
▪ 原始资料:产品的装配图、部分零件图、 产品验收检查标准和技术要求、生产纲领 和现有生产条件等。
1.制订装配工艺规程的方法与步骤
图 装配单元的划分
装配工艺流程图
选择装配基准件——无论是哪一级装配单元,都要选
定某一零件或比它低一级的装配单元作为装配基准件。装配 基准件通常应是产品的基体或主干零部件,基准件应有较大 的体积和重量,应有足够大的支承面和较多的公共结合面。
装配工艺系统图——在划分装配单元确定装配基准件之
后即可编排装配顺序,并以装配工艺系统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单件小批量或结构较简单的产品——不另外编写装配工艺卡
装配方法
适 用范 围
应 用举例
完全互换 法
不完全互 换法
分组法 修配法
适用于零件数较少、批量很大、 零件可用经济精度加工时
适用于零件数稍多、批量大、 零件加工精度可适当放宽时
汽车、拖拉机、中小型柴油 机、缝纫机及小型电机的部分 部件
机床、仪器仪表中的某些部 件
适用于成批或大量生产中,装 配精度很高,零件数很少,又 不采用调整装配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