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定穴的应用

特定穴的应用

特定穴的应用特定穴とは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与输意义相同,穴是孔与隙的意思。

人体的穴位大体分为三类,经穴(361,单穴52双穴309)经外穴(1500多个,国家标准48)阿是穴。

在十四经穴中有一些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名称与含义的腧穴叫做特定穴,古人十分重视特定穴在人体调整作用中的特殊地位,特定穴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且疗效显著,如四总穴中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胃下合穴,回阳九针穴、强壮要穴、急救要穴、肚腹疾病常用穴、人体第一要穴,委中为膀胱经合穴,膀胱下合穴放血常用穴,腰背疾病常用穴;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治疗肺系疾患常用穴,治咳嗽哮喘的要穴,鼻、喉病症、感冒的常用穴;合谷为大肠经原穴解表要穴镇痛要穴回阳九针穴头面五官疾病常用穴妇科要穴一、特定穴的分类1.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每经五穴,共六十穴。

60穴分布肘膝关节以下内脏疾病、五官病2.原穴12经脉在四肢元气流注的穴位称为原穴,(阴经的原穴与输穴相同)是诊察脏腑、经络病变的重要部位。

12腕踝关节附近诊断治疗本经脏腑病3.络穴十四经各有一支络脉,脾经另有一支大络,共15络,在本经与络脉分出的部位有络穴存在15 14经脾经大包治慢性病、络病、相表里经病4.郗穴气血灌注于迂曲的孔隙部位的穴位12经脉与阳跷、阴跷、阳维阴维16肘膝关节以下(梁丘)诊断急性病、疼痛、出血5.背腧穴脏腑精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每个脏腑各1共12背部诊断治疗脏腑病6.募穴脏腑精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12胸腹部诊断治疗脏腑病7.八会穴人体气、血、脏、腑、筋、脉、骨、髓会聚的8个穴位8大多在躯干治气血脏腑筋脉骨髓8.下合穴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6下肢治六腑病症9.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8个穴位8肘膝关节以下治奇经病10.交会穴两经或两条经脉以上交叉、会合部位的穴位108头面躯干92治交会经脉病二、单一种类特定穴的应用(一)五腧穴的应用1.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每经五穴,共六十穴。

因五输穴对内脏疾病、五官病等有独特的治疗作用,是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特定穴。

五输穴首见于《灵枢经》。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人为合”,各经井、荥、输、经、合的位置有基本相同的分布规律,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这种位置分布上的共性与各穴在针感、主治作用方面表现出的共性有着内在联系。

诊断方面的应用1.知热感度测定法本法是以经络理论为根据的一种诊断方法,由日本人赤兵卫开始应用,是以线香点火烘烤两侧十二井穴或背俞测定其对热的敏感度,并比较左右的差别,从而分析各经虚实和左右不平衡现象。

2.经穴电测定法近代从皮肤电现象的研究中,发现穴位部的皮肤电阻一低。

利用经穴测定仪可测定穴位的导电量。

分析各经穴位的导电量高低,可以推断各经气血的盛衰。

其代表牲穴位,一般采用原穴,此外也可用于井穴、郄穴、背俞穴以及耳穴探查。

治疗五输穴临床应用极为广泛,对治疗内脏疾病及相关的五官、皮肉筋骨的疾病都有良好效果。

选穴方法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根据五输穴的主治作用单独选用或与其它腧穴配合五输穴均位于肘膝关节(附近)以下,根据十二经脉循行理论和根结标本理论,充分体现了四肢腧穴治疗远端头面五官、躯干内脏疾病用时五输穴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且疗效独特。

五输穴主治特点:最早明确提出五输穴主治作用的,首推<难经·六十八难),篇中载“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1)“井主心下满”,井穴能治疗胃脘部痞满、郁闷之症。

五脏诸病变均可引起心下满的病症,可取病变脏腑所属经脉之井治疗。

如肝失疏泄,木郁克土,常致胃脘部、胁肋部胀满,用肝经之大敦治疗。

脾失健运,或胃失和降,中焦气机不畅致心下满,可取隐白、厉兑治疗。

现在临床上多用井穴救治邪气阻滞,闭塞心窍,致神志昏迷高热等急性病症,如中风闭证,中暑等。

取其清神、醒脑、泄热之功用。

此时,多同时取用十二井穴,采取泻血或泻法。

而且,井穴位于表里阴阳经交接之处,有接气通经,交通阴阳之功,多与其它腧穴相配用于治疗本经或有关经气壅滞之实证。

(2)“荥主身热”,荥穴能够治疗身热、火证。

同样,各经荥穴分别主治本脏腑病变所致身热症。

如身热、咽喉肿痛,为肺懊,可取本经之荥穴鱼际。

齿痛,伴口臭、恶热饮、便秘,属胃火上炎者,取胃经荥穴内庭治疗。

热扰神明致心烦不眠,口舌生疮者,取心经荥穴少府。

肝火上炎致头晕头痛、烦热易怒、口苦者,取肝经荥穴行间。

“荥主身热”虽多用于各经实热证,但属阴虚有热者也可用之,如咳唾有血,咽干咽痛,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者,可取肾经荥穴然谷、肺经荥穴鱼际治疗。

荥穴具有清热、泻火、止血、镇痛的作用。

(3)“俞主体重节痛”,输穴可以治疗躯体沉重、关节疼痛之症,此类病症多因风、寒、湿之邪侵袭所致。

如外感风寒引起全身肌肤骨节疼痛、酸楚,可取肺经输穴太渊,膀胱经输穴束骨,三焦经输穴中渚,小肠经输穴后溪治疗。

湿困脾土,消化不良,面浮足肿,身体困重者,可取脾经输穴太白、胃经输穴陷谷治疗。

四肢关节痹痛,恶寒发热者,取大肠经输穴三间(或原穴合谷)、肝经输穴(原穴)太冲治疗。

下肢关节肿痛,行走困难者,取太冲治疗。

输穴具有健脾化湿、祛风利水、舒筋活血、宣痹镇痛的作用。

(4)“经主喘咳寒热”,经穴善治风寒咳喘,风热咳喘之症。

《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所以对于喘咳之症也宜根据脏腑辨证辨明脏腑而取各经经穴。

如,外感咳喘可取肺经经穴经渠、脾经经穴商丘。

肾不纳气之喘咳,除取肾之原穴太溪、肺经太渊、列缺之外,还可取肾经之穴复溜。

肝火灼肺致喘咳兼有胸胁胀痛、口苦等症者,可取肝经经穴中封。

经穴有清宣肺气、健脾化痰、滋阴降火、理气镇咳、宁心安神的作用。

(5)“合主逆气而泄”,合穴可以治疗脏腑气机上逆及下泄的病变。

如胃气上逆诸症及伤食秽泄,可取胃经合穴足三里。

肺气上逆诸症及胸满喘咳等,既可取肺经经穴经渠,又可取合穴尺泽。

脾虚溏泄可取脾经合穴阴陵泉。

肾阳衰微,下焦不藏遗尿、遗精、滑胎等,可取肾经合穴阴谷。

外合穴具有调整内脏功能的作用,从解剖学可知,此处肌束肥厚,神经干特别敏感。

各种测验表明,肌梭密集处,感受器强,容易得气,疗效显著。

2.古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点,将五输穴气血流注的特点:结合四时气候变化对五脏生理功能的影响作为五输穴分主治的准则。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明确提出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

3根据病变部位阴阳属性之不同作为五输穴分类主治的准则。

如(灵枢·寿夭刚柔)论曰:“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治,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病在阴之阴者(指五脏),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指皮肤)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指筋骨),刺阴之经……”。

说明五输穴不但是治疗内脏病的主穴,同时也可用以治疗外经病及筋骨皮肉的病变。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所载“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更是临床上所广泛遵循的选穴法则之一。

4某些五输穴具有明显的相对特异性,为临床所常用。

如至阴转胎,少商治喉痹,少泽通乳,隐白止崩漏,太渊治无脉,间使治疟疾,复溜治汗症,支沟治便秘,委中治腰痛等。

5.补母泻子法(难经·六十六难)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结合脏腑的五瞩性和五输穴的五行属性,提出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的取穴原则。

所谓“虚则补其母”即生我者为母,根据五行“母能令子虚”的理论,对某一脏(经)的虚证,可采用补其脏(经)或母穴的方法治疗。

所谓“实则泻其子”,即我生者,根据五行学说“子能令母实”的理论,对某一脏(经)的实,可以采用泻其子脏(经)或子穴的方法治疗。

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补母泻子法临床应用很广泛。

应用时,首先要辨明病在何经何脏何腑,病性属虚属实,然后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法则取穴。

分为本经补泻和异经补泻两种。

(1)本经补泻法所谓本经补泻法,即是选择病变经脉上的五输穴进行补泻。

例如:肺之虚证取本经的输穴太渊,是因为肺属金,太渊属土,土为金之母,施以针刺补法,即虚则补其母。

反之肺之实证,取本经的合穴尺泽,即实则泻其子。

同样,脾之虚证取本经的输穴大都,因为脾属土,大都属火,火为土之母,施以针刺补法,即虚则补其母。

而脾之实证取本经经穴商丘,因为商丘属金,金为土之子,施以针刺泻法,即实则泻其子。

(2)异经补泻法所谓异经补泻法,即是指取病变经脉的母经上的母穴或子经上的子穴治疗。

内容较为繁杂。

仍以肺之病变为例:肺之病变:虚证——取母经(土经脾经)母穴(土穴太白)(xx)实证——取子经(水经肾经)子穴(水穴阴谷)本经补泻法和异经补泻法可以并用。

(3)刺井以泻xx,补井当补合这是五输穴xx补泻法的一种变通应用。

说明因井穴位于四肢末端,肌肉浅薄,气少,不宜行补泻手法。

另外,因井穴针感多为剧烈锐痛,病者较难接受,故临诊时可以变通应用。

阴经井穴属木,荥穴属火,荥为水之子,故在需要用井穴行泻法时,可用荥穴代之。

如肺之实热致咳嗽气喘、胸胁满闷、咳血鼻衄等,临床可选井穴少商,也可配用荥穴鱼际,或改取鱼际。

阳经井穴属金,荥穴属水,水为金之子,故需用阳经井穴行泻法时,可用荥穴代之,如胃火亢盛致口渴引饮,大便燥结,舌苔黄或黄厚而燥等症者,可取胃经井穴厉兑或配用荥穴内庭,也可单取内庭。

补井当补合:(难经)之后的医家,在“刺井以泻荥”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提出“补井当补合”之说。

如滑伯仁<难经本义)明确提出广若当补井,则必补其合”。

(难经集注)引宋代医家丁德用之说,对刺井以泻荥,补井当补合,作了进一步说明:“井为木,是火之母;荥为火,是木之子。

故肝木实,泻其荥;肝木气虚不足,补其合。

泻之复不能补,古言不可以为补也”,阴经井穴属木,合穴属水,水为木之母,故应刺阴井穴时,可配取或改取合水穴施补法。

如肺虚而咳满者,可取井穴少商配取合水穴尺泽或改取尺泽施补。

阳经井穴属金,合穴属土,土为金之母,故应取阳经井穴时,可配取或改取合土穴施补。

如脾胃虚寒致胃脘胀满,疼痛,呕恶时,可取井穴厉兑配取合土穴足三里或改取足三里。

(4)子午流注针法。

将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与天干地支配合,结合脏腑气血流注时间,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理论形成了独特的时间治疗医学——子午流注针法。

在此不做详述。

(三)配穴方法因五输穴有广泛的适用性且疗效独特,临床应用极多,配穴方法也多种多样,不可拘于一端。

如募合配穴,原合配穴,郄合配穴,荥募配穴等等,三、特定穴的联合应用(一)原络配穴法12经脉在四肢元气流注的穴位称为原穴,(阴经的原穴与输穴相同)是诊察脏腑、经络病变的重要部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