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原穴功(七穴功法)本功之精源于《黄帝内经?灵枢经》之九针十二原第一。
所指十二原穴为:肺之原穴― 太渊。
肾之原穴― 太溪。
肝之原穴― 太冲。
心之原穴― 太陵。
脾之原穴― 太白。
以上五个原穴各有两个,(左右手或左右足各一个)共有十个穴位。
膏之原穴为鸠尾。
肓之原穴为气海。
穴位名为七个,穴位个数为十二个。
故统称为十二原穴,也称为五脏十二原。
本功还涉及到的重要穴位有:头顶的百会穴,双手掌心的劳宫穴,双脚底的涌泉穴,以及会阴穴、神阙穴、及命门穴。
功法总纲:凝神松静立,拍点十二原。
中脉三贯气,五气朝神阙。
控手默念咒,灵待自悟诀。
第一步:凝神松静立双脚平行分立,与肩同宽。
上身正直,含胸收小腹,头微勾,两眼平视。
慢慢地把神光收回来,收到身体里边,全身内照,检查自己是否处于松静状态。
深呼吸一至三口气,意念暗示自己进入练功状态,稍待片刻。
第二步:拍点十二原按阴阳五行的相生顺序,拍打或点按十二原穴。
顺序为:太渊――太溪――太冲――太白―― 鸠尾――气海。
若取点穴,以旋点为好。
男子每穴点七下,要默数数字。
先点左穴,后点右穴,如太渊穴,先用右手中指点按左手的太渊穴,再用左手中指点按右手的太渊穴。
女子则每穴点六下。
也要数数字。
与男子相反,先点右穴,再点左穴。
鸠尾穴和气海穴,则由双手中指相触,同时点穴。
男子先逆时针旋点七下,在顺时针旋点七下。
女子则先顺后逆,各旋点六下。
如取坐势,则轻轻闭上眼睛,可改为内视或内守十二原穴。
也要数数字。
顺序相同。
第三步:中脉三贯气双手捧气贯顶,回廉,轻轻闭上双眼。
双手沿体前正中缓缓下行,行至小腹,向两边拉开,置于身体两侧。
沿身体中心,从头至脚,意想贯气三遍。
贯气过程中,注意体会百会穴,大脑前额,会阴穴,及脚底涌泉穴之感觉。
第四步:五气朝神阙意想脚底之气变成莲花,停片刻,意想莲花上移,至会阴处,两朵合为一朵。
片刻,再上升到肚脐高度,停在腹内。
停在神阙穴与命门穴连线之中点处。
然后,可以在下面两个方法中选择一种:(1)意观双脚底有紫色之气,双手掌心有红色之气,头顶百会穴处有金黄色之气,从这五处源源会聚到肚脐神阙穴处,加到腹内那朵想象出的莲花上。
使莲花闪闪发光。
(2)观想五脏之五原穴,太渊,太溪,太冲,太陵,太白分别有白、紫(黑)、青、红、黄五色气或五色光。
会聚到肚脐里并加到腹内观想出的莲花上。
使莲花闪闪发光。
第五步:控手默念咒再捧气灌顶,并按子午诀控手。
男子左手掐午即大拇指掐中指指尖,置于鸠尾穴才,手指不触身体,对准就行。
右手掐子即大拇指掐第四指指根部,也就是手指与手掌分界处。
置于气海穴处。
女子与男子刚好相反,右手掐午置于鸠尾穴前。
左手掐子置于气海穴处。
控手做好后,默念口诀:(当成念诗也行)天上地下人居中,人在气中乐融融。
气在人中环形走,形意两忘静空空。
呼吸精气内守神,积精全神路路通。
修德得道握阴阳,练功功成定成功。
第六步:灵待自悟决尽量做到恬淡虚无,四大皆空。
灵静的等待气功效应或反应出现。
要进入一种惶惶惚惚,渺渺冥冥的状态,在一种灵静的心态中,注意琢磨口诀的意境。
用意识去体会口诀的境界。
或者把口诀当成诗,象诗人一样,进入到诗的境界之中。
第七步:收功意识领先,告诉自己要收功了,按发功顺序,拍打十二原穴,随意拍打一下身体,双手合掌,深呼吸三次,吸气时双手使劲推,呼气时全身放松,然后搓手,发热后,搓脸,搓头36下。
再双手虎口相交,手掌相迭,掌心对准肚脐,左手在下放在腹部上,男子先意想有气从肚脐开始,从小到大,绕肚脐逆时针旋转 36圈,再从大到小顺时针旋转 36 圈,意想气进入肚脐深处。
最后双手拉开的同时,告诉自己:收功完毕!女子则与男子相反:右手掌在下,旋转时先顺后逆,其余相同。
功理利用特异功能人的透视功能,我们做了许多实验,实验结果使我们确信:中医书籍中所描叙的经络及其传感方向,包括体内隐藏部分经络的传感路线,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生命过程中部分运动的客观实际的再现。
而对于一些连目前也无法表达的一些生命运动现象、规律,采取了形象类比的方法。
我们更确信一句桂林老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所以,充分应用传统中医理论,如阴阳论,阴阳五行论,天人感应论,经络学说等。
应用于指导修炼气功,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条捷径。
当然,传统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具体钻研起来,应用于气功训练,方法很多,但,法无高下,主要看你的目的。
我们主要考虑强壮内脏。
《黄帝内经?灵枢经》之九针十二原第一记载: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明确指出,十二原穴是全身三百六十五节禀受于五脏的气化与而输出聚集于体表部位。
而五脏有病,内部的变化就会反映在十二个原穴上。
而针刺这些穴位,运用不同手法,能调治内脏阴阳,排出病气或增强内气,从而治愈五脏病变。
当然,也可以强壮内脏。
我们的实验也发现:针刺原穴时,能使相应内脏的脏气明显增亮,透视内脏时,图象特别清楚。
内气颜色纯度加强。
视觉舒服感也增强。
比如:针刺太陵时,红色光大幅度增强。
心脏的图象更加清晰。
为此,结合常规气功原理,我们设计了十二原穴功通过拍点、内视、意守等方式,开启十二原穴,由外而内,影响调节五脏经气,并和合《黄帝内经?素问》一书中上古天真论这一节的思想,用意识勾通天地,采宇宙之精气。
从强壮内脏入手,反馈于大脑,配以贯通中脉,用心决导引,步入气功状态。
久久习之,强身健体,筑下五眼六神通之基。
(有特异功能的人练习可强化功能,开发多种功能。
)实际上,有意无意地活动四肢关节,也能够调节十二原穴,调治五脏。
许多享有盛誉的高级动功,都是十分注意活动手腕和脚踝的。
如果你身边有较好的针灸医师,不仿请其为你针刺十二原穴,这对练好该功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脉三贯气我们应用天眼来观察练功时人体的内气运行规律,发现:许多高级功法都强调贯通人体中心。
练功有素者三丹田能连成一线。
进而连成体。
在贯通中脉时,极易打通冲脉。
而冲脉一开,有一通百通之效果。
五气朝神阙神阙穴在肚脐部位。
是一个神奇的穴位。
古籍记载:下丹田为脐下二寸。
对此一直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以人身为标准,在肚脐下二寸之腹内才是丹田。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丹田在肚脐直接往腹内进二寸的位置。
所谓脐下就如我们今天常说的皮下注射。
皮下实指皮肤的里边。
我们倾向后一种意见。
《大成捷要》一书中,称脐内二寸为命门。
位于脐内,肾前。
曰:前对脐轮后对肾,中间有个真金鼎,此穴上通百会,下通涌泉,一通百通。
我们在一些实验中发现,在炼一些采气的功法时,如果没有指定穴位采气,有许多气是从肚脐进入体内,再到达不同的内脏。
肚脐又名神阙穴,阙在古意中有宫殿之意,顾名思义,肚脐为神居住的地方。
本功法重视肚脐的作用。
控手默念咒这里的控手采用子午诀。
根据中医理论和现代发展起来的生物全息率理论。
人的手掌上有人体的全部生命信息。
有分别代表全身重要器官或功能的穴位。
我们在应用人体特异功能研究这一问题时发现,掐在不同的穴位上,的确可以直接调理相关内脏。
就时辰而言,子午乃一天中,阴阳两极之时,故用此子午诀重在调和阴阳。
且十指连心,掐诀能帮助大脑入静,用天眼观察,发现掐与不掐,人体的气场有很大不同。
控手的部位,一手置鸠尾,一手置气海其一是能调控膏肓的原穴。
其二是使肚脐在两手之间。
加强了神阙穴处的气场。
不同的控手,变化多端,道家统称为打手诀,佛家称为打手印。
道理都相同。
不同的手诀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功用。
这又是一门大学问,这里不作讨论。
咒,也为口诀,念咒也称为心诀导引。
气功里边有许多导引功法,分别治疗治疗各种疾病。
佛家功也有各种咒。
也有直指其原的真言。
从本质上讲,都可以认为是表达某意愿的一句话。
亦可视为调心、调神的一种方法。
同时,不同的声波也可以振动不同的部位,影响不同的经络。
我们应用天眼功能”并采用双盲法进行一些实验,让特异功能人观察练功者(特别是有一定功夫的人)在默念不同的咒语、口诀、诗的时候,发现头部光环的变化,颜色的变化,真气在体内运行的变化,功能状态的变化等。
都非常有规律。
认识到“念咒决”(不论是出声或是默念)是属于高级功法。
依据《黄帝内经?素问》的养身思想,特别是上古天真论一节里,高级修行的原理,结合我们的体会,编了一段口诀,作为十二原穴开启后的导引,可以进入一种较好的气功状态。
容易获得良性境界。
灵待自悟诀练功中,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一定要静的下来。
尽量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在此基础上,要保留一点灵性。
灵待,在静空之中,要机灵地等待。
随时等待着气功效应,一有反应,自己就要知道。
自己要善于肯定效果。
要捉摸自己最敏感的部位。
注意感知异常反映。
但是又不能太紧张,要勿扬勿弃,不应该去追求气感,但应该能够以意感知到气功效应。
什麽是气 ? 要自己去悟。
去体会口诀的意境,使自己进入到真正的气功状态。
练功要领(一)气功界有下功重形,中功重气,上功重神之说。
想炼上乘功夫,特别是想获得神通(即人体特异功能)那更要重视炼神。
不但练功时注意调治神,平时也要注重道德的修养。
也可以说,要作好精神文明建设。
心底无私天地宽。
要多想为人民大众做好事,才容易排除精神干扰,才容易做到“神态从容”,才容易在练功的时候进入气功状态。
这就是常说的功夫在外。
(二)穴位要准。
针刺之道其一,刺穴要准,否则得气与否相差很远,治疗疾病的效果也很不同。
练功也一样。
开始更为重要。
同时,心中最好默念穴名,点按哪个穴位就默念那个穴位的名字。
习惯以后,只要一想到或默念到某个穴位,就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三)重视肚脐的作用。
(四)要准确默数数目字,这有特殊意义。
(五)关键要进入气功态,不是精神亢奋、清醒状态,也不是完全不知道的昏睡状态。
(六)大原则是顺其自然,不刻意追求,也不有意克制。
对练功中出现的反应做到勿扬勿弃。
用重德的思想去调整头脑里出现的错误思想、不好的念头。
用重德的思想来对待练功时出现的种种境界。
(七)口诀要领天上地下人居中这一句要意想得高、深、远、大。
意得越无限越好。
尽量做到同时意想上、下、左、右、前、后。
如果开始不习惯,可以分别意想两个方向,逐渐实现同时意守所有方向。
人在气中乐融融。
用意识观看或观想整个宇宙充满了气。
好象自己在白云中,或茫茫的大雾中一样。
保持童心状态。
保持欢喜心情。
气在人中环行走。
人在气中,气也在人体中。
并且气在人体中不停的运动。
做环行运动。
不用想具体的路线,有“气”在体内畅通无阻即可。
形意两忘静空空。
俗话说“得意忘行”,现在要求做到“得神忘意”。
好象什麽都不存在了一样。
什麽都可以互相包融成一体一样。
呼吸精气内守神。
这里的呼吸不是指常规的口鼻呼吸,意想自己能用穴位呼吸,特别是用肚脐呼吸。
慢慢地训练自己用多个穴位呼吸,同时用十二原穴呼吸,百会、会阴、劳宫、涌泉、命门穴都帮助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