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科论文浅谈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的回应“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
”是意大利瑞吉欧幼教人在谈到幼儿教师角色时喜欢用的 一句隐性比喻,其喻意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孩子,及时捕捉孩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 再把问题“还给”孩子,让他们“接过球”,投入到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中,从而使活动不断深入。
教学片段 1: 小班数学活动“分饼干”基本部分的第一环节 师: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饼干? 幼:圆形 师:恩,有圆形,还有呢? 幼:有三角形 师:对,有三角形,真不错!还有吗? 幼:正方形 师:好,正方形,你真棒! …… 教学片段 2: 大班教学活动“有趣的调味品”中师幼的交流 师:你加了什么调味品?吃起来怎么样? 幼:我在西红柿里放糖了,好甜。
师:是啊,放了糖就更好吃了。
幼:我放了沙拉酱,真好吃! 师:是呀,调味品真好! (许多幼儿说自己放的调味品好吃,教师都积极回应,给予充分肯定。
) 幼 4(小声地):不好吃,好酸! (几个幼儿也接连应声说自己的调味品不好吃,“好咸”、“好辣” ……教师看 着他们,没有任何反映,顾左右而言他。
) 师 2:我们再尝尝别的调味品吧…… (幼儿再次操作。
)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 片段 1 中的教师不断以频繁重复幼儿回答来回应幼儿, 片段 2 中的教 师只回应部分幼儿的答案。
显然,两位教师并未有针对性进行回应,这样的回应是不利于幼儿发展的, 不是有效的回应。
在集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回应不仅体现了教师自身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调空能力, 更影响着幼儿的 行为选择和认知进步。
那么,教师应如何回应才是有效回应? 一、精心预设,为有效回应作好准备。
由于教师面对的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个体, 而每个幼儿又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 即使同一幼儿在不同 的时期也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
而幼儿的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教育空间是巨大的。
因此,在组织集体教 学之前,教师要精心预设,全方位考虑幼儿在教师抛出问题后将会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可能反应,并据此思考面对幼儿的各种反应,自己应如何回应。
预设得越充分,回应的目的性越明确,针对性越强,回应 也更加积极有效。
如片段 2 中:教师“听不见”的原因在哪里?就在于教师活动前未能考虑:调味品是 否必定会让食物好吃?未能多想几个 “如果” ——如果这样做, 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到时我该怎么回应。
所以,当听到“调味品不好吃”时,教师一时没有能力以适当的方式回应,只好装作“听不见”,硬是 把这个有价值的话题给给避开了。
二、灵活回应,在活动中紧随幼儿。
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与倾听者,在集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随幼儿,以恰当的回应策略, 灵活回应。
(一)科学地运用平等性语言 平等的语言环境能够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能对幼儿的学习产生—种支持的力量,使幼儿敢想、敢 说、敢做。
而在集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习惯运用“跟我……” “像 xx 一样做” “这样不对,是……” 等指令性语言来 “拎” 着幼儿。
忽略了师幼在语言上的平等。
因此, 教师要注意把 “要……” “不能……” “必须……”等指令性浯言转换成“让我们一起来……好吗?”“这样可以吗?”“你认为……”“能不 能……”等平等性的语言。
让幼儿的主体性能得到应有的体现。
(二)灵活地运用鼓励性语言 当幼儿回答正确时, 教师通常会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肯定幼儿的回答。
在回应时, 教师应尽量做到: 1.综合运用多种鼓励性语言 鼓励性语言有显性的,有隐性的,也有自然性的。
教师经常运用的如“好”“棒”“能干”等,都 是显性的鼓励性语言。
如果连续地运用,会给人一种表扬“太多”的感觉,可能产生“过滥”的负面影 响。
因此,教师应要学会综合运用一些隐性语言(如 “这一点我没想到,你却想到了!”等)和自然性 的语言(如“xx 发现了花蕊的秘密!”)来鼓励幼儿,使回应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2.因人而异运用鼓励性语言 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个性, 教师对幼儿运用鼓励性的语言要因人而异。
如对于各方面发展都好的 幼儿, 教师想以他树立榜样而常给予表扬, 那么对他可多用一些自然的、 隐性语言, 以防鼓励失去作用。
而对于闪光点难得一现的幼儿, 或者很内向的幼儿, 教师就要多用显性的鼓励性语言来激励他不断进步, 以防他因感觉不到老师的赏识而自暴自弃。
3.适当适度地运用鼓励性语言 教师一味地鼓励幼儿,会减弱鼓励的效用。
因此,教师要适当适度地运用鼓励性语言。
如片段 1 中,教师对每位幼儿都运用了诸如“好”、“真棒”之类的鼓励性语言,才促使幼儿继续重复类似的回 答。
甚至对个别幼儿而言,觉得这样的鼓励只要跟着说就有,从而会滋生动脑思考的惰性,失去参与的 主动性。
(三)正确地运用回应性语言 1.完善幼儿发出的语言信息, 在集体教学过程中,有时幼儿表达的语言内容不太正确,有时是表达方式不正确,有时是表达不完 整。
这时,教师不能对幼儿漠视或忽视,而应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顺应幼儿的思路,完善和提高幼儿的 语言。
如教师问:“生活中水有什么用呢?”幼儿答:“开水可以洗澡。
”在教师看来,幼儿的回答是 错误的,开水很烫,肯定不能直接用。
但幼儿的回答是根据其生活经验而来的,即洗澡的时候往往要用 到温水(幼儿不能区分“温水”和“开水”)。
如果教师能够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教师的回应性语言可以为“是呀,冬天天冷,洗澡要用到温(热)水,水可以用来洗澡!”这样,教师既尊重了幼儿的语言表达, 又使幼儿的语言表达更加清楚、完整、准确。
2.抓住幼儿的语言反馈亮点 在幼儿的反馈语言中,常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如片段 2 中,幼儿回答的“调味品不好吃”。
面对 这样的现象,教师不应回避,而应因势利导,抓住幼儿的反馈亮点,引发幼儿深入地观察思考。
因此, 教师的回应性语言可以改为“真的吗?我也来尝尝。
” “你是怎么做的?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
”这样, 既是对幼儿新发现的肯定, 又可以引发其他幼儿从另一个角度—— “调味品如使用不当, 食物就不好吃” 去进行探索。
3.根据幼儿不同方式的表达给以相应的回应 由于幼儿个性特征、生活经验、理解能力等的不同,对于同样一件事的表达可能不同。
但不管幼儿 怎样回答,教师应根据不同幼儿的回答做出相应的回应,以支持每个幼儿的语言发展。
⑴给予欣赏式的回应 欣赏的眼光能够使我们真正从幼儿的视角去看待世界。
在集体教学过程中, 当幼儿的回答与教师的 预设发生矛盾时,教师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直接否定。
要耐心聆听孩子的回答,分析孩子原有的生活 经验,用“欣赏”顺应他们的思路,继而扩展孩子的思维,使孩子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而当幼儿在活动 中遇到困难、出现问题、需要帮助时,教师欣赏式的回应也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活动向纵深发展。
如在 表达一幅小猫钓鱼的画面, 当有的幼儿说小猫边钓鱼边在想 “我钓到了鱼一定要送给好朋友吃……” 时, 教师可做如下回应: “小猫有了好东西想跟好朋友分享,是只受欢迎的猫。
” ⑵给予追问式的回应 追问是教师参与孩子学习活动的一种方式。
适当的追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幼儿的学习 兴趣, 还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想象, 引导幼儿探索和创新。
如片段 1 中, 当幼儿回答发现三角形饼干时, 教师就可以接着问: “谁也找到了三角形的饼干?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幼儿寻找的过程也是一次集体 检测的过程。
在幼儿找出三角形饼干后, 教师再继续追问: “除了三角形, 你还发现了什么形状的饼干?” 这样就不至于简单机械地重复幼儿的回答,而是既开放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真正发挥回应的作用。
⑶给予修补式的回应 在集体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某个举手的幼儿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时,却不知道 回答什么了,话语零碎,表达不清晰。
此时,我们教师就可以用自己的经验给予一定的修补,如这样的 句式:“你是说……或你是想说……,对吗?”用合乎语法的句子把答案完整、准确地表述出来处理孩 子回答的方式。
当采用修补式回应的时候,教师让幼儿的经验来作为修补式回应的途径,如 “××× 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告诉小朋友们好吗?”并及时对幼儿的修补作出回应。
⑷予迁移式的回应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 物……不能进入周转。
”教师还要学会对幼儿的问题进行迁移,判断幼儿的问题是否有潜在价值,并进 行点拨,引向显性价值方向。
例如美术活动 “有趣的报纸” ,教师让幼儿自己想办法怎么使报纸变成有 用的东西。
孩子们像是受故事中“老奶奶把报纸剪下来做成剪报”的影响,都只想到了做剪报。
这时教 师就说道: “真想让报纸跟我们一起做游戏呀,你们有什么办法能让它们变成玩具和我们一起玩呢?” 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迁移,马上想到“用报纸做成小棍” 、 “用报纸做成报纸球”……就这样把孩子们从 原有的思维中拓展出来,知道报纸还可以做成其他有用的东西,丰富了他们的经验。
⑸给予商议式的回应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时候我们可以让幼儿来回应幼儿,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商量问题、解决问 题,体现幼儿学习的主体性,那就应该给予商议式的回应。
孩子能解决的问题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让对 话真正属于孩子。
例如当一个孩子回答错误时, 教师不要直接地把答案告诉他, 而是问其他的孩子: “你 们同意他的说法吗?你有其他想法吗?你觉得他什么地方错了?” 当一个幼儿回答的时候同时也没有放 弃其他幼儿,教师把对个别孩子帮助融入到集体中,形成有效的生生互动。
当然,有些答案教师也无法 判断其正确与否时,教师可以坦诚相告,并带领幼儿一起观察、操作、查阅资料,一起去寻找、发现答 案。
三、留有空间,使回应更具发展性 集体活动的结束部分往往是最容易忽视的部分,作为整个活动的结尾,时间上往往较为短暂。
怎样 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回应的作用呢?例如活动“闻来闻去”的结束部分,教师是这样安排 的。
教师问幼儿:“小狗除了闻来闻去,还喜欢做什么事情?”听了教师的话,幼儿纷纷举手:“小狗 还喜欢吃骨头”“我们家的小狗还喜欢睡懒觉”……教师回应:“有这么多意见啊,请你们回家继续收 集小狗喜欢做的事,明天再来告诉大家好吗?”在活动的结束部分,教师顺应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通过 适当的回应在幼儿中引起了又一个高潮, 引发了幼儿带着有关的问题回家继续探究的愿望, 既满足了幼 儿的情感需要,又推动了幼儿的学习向纵深发展。
教师的回应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门技能。
一百个幼儿就有一百种回应的方式。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了解幼儿、关注幼儿、追随幼儿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各种回应策略,才能真正体现集体教育的价 值所在,促使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