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体制概述
第五章 投资体制 教学安排
教学内容 小结 习题
第五章 投资体制
教学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投资体制概述 第二节 投资体制的历史沿革 第三节 投资分配制与投资经营制 第四节 投资股份制 第五节 深化和完善我国投资体制的改革途径
第一节 投资体制概述
一、投资体制的概念及组成: 1、概念: 投资体制,在我国一般是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运行 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总称。 2、组成: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由投资决策系统、 调控系统、动力系统和信息系统组成。
(2)明确要求严格执行国家计划,控制投资规模; 加强建筑施工的财务管理,促进经济核算;加强 拨款监督。
(3)总结建国以来的成功经验,发布一系列文件, 重申必须按规定的建设程序办事。
1977-1978 年 , 我 国 的 投 资 管 理 体 制 , 一 直 是以高度集中统一的直接控制为主,并且主要是 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办法管理为主,其基本特征 是订计划、批项目、分投资。
(四)投资管理制度弱化 ; (五)计划管理的条块关系上,改为块块管理为
Hale Waihona Puke 主。第二节 投资体制的历史沿革
三、1961-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投资体制 (调整,巩 固,充实,提高)。
特征: (一)收回投资权限;
(二)重申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恢复和重建投资管理 规章制度; (三)严格自筹资金管理; (四)制定了划分基本建设投资和各项费用的标准; (五)严格施工管理; (六)恢复财政驻厂员制度; (七)恢复建设银行建制。
第五章 投资体制
第一节 投资体制概述
二、投资体制的分类 集权型投资体制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
仅实行高度集中的投资决策制度,还实行直接 调控指令性计划体制、直接调拨的物资配给体 制以及资金的中央集中制和无偿分配制。这种 投资体制模式,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曾 经起过很大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它逐渐地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因素,成 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 投资体制概述
二、投资体制的分类 综合型投资体制模式具有集权型投资模式
所没有的优点,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分散 型模式的弊病。但是,综合型投资模式必须以 企业产权的明晰化和比较发达的市场机制为前 提,否则就会导致企业投资行为的某种紊乱, 产生周期性的经济振荡,形成放权与收权的怪 圈。
第五章 投资体制
第二节 投资体制的历史沿革
一、1949-1957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 时期的投资体制”(全民,集体,公私合营,私营,个体)。
特征:(一)投资决策权集中于中央;
(二)建设资金由国家统一拨款;
(三)统一基本建设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设计任务书—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
(四)基本建设投资统一由专业银行办理 拨款和监督;
第五章 投资体制
第三节 投资分配制与投资经营制
一、投资分配制 (一)投资分配制的概念 即:由国家计划部门有计划地进行按部门归口切 块分配投资. (二)投资分配制下计划,财政,银行,企业之间 的关系: 计划是主宰;财政统管国家财政,银行是出纳 (人民银行“监督资金的合理使用”,建设银行 “守计划把口子”;企业被动作用
七、1979年以来的投资体制改革 (1)编制综合基本建设计划和固定资产投资计 划; (2)实行多种计划管理形式,逐步缩小指令性 计划范围; (3)简政放权,简化项目审批手续; (4)基本建设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 (5)实行多种形式的计划承包责任制;
第五章 投资体制
第二节 投资体制的历史沿革
七、1979年至今的投资体制改革 (6)建立投资项目评估制度,促进投资决策科学 化、民主化; (7)建立基本建设基金制,成立专业投资公司; (8)投资建设领域推行招标、投标制,引入市场 竞争机制;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企业投资全部纳入 国家统一计划,以行政投资方式为主,国家是唯 一的投资主体,投资领域各单位和经济实体之间 的联系非商品化。国家不仅决定关系国民经济结 构的新建项目的决策,而且决定原有企业本身的 扩建和改建,甚至包揽企业固定资产更新资金使 用,企业没有固定资产扩大再生产的自主投资决 策权。预算拨款是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计划亏 损以及低利企业由国家财政予以补助。
将投资决策和投资风险结合。
(一)国家计划要管理宏观的投资规划和经济杠 杆的调节
管:投资规模、信贷规模、产业投向、重大项目 的投资决策、经济杠杆的调节。
(二)企业自主进行投资经营
企业应有真正的决策权(责、权、利相结合)。
第五章 投资体制
第三节 投资分配制与投资经营制
(三)银行如何进行经营投资 银行经营决策投资,一般可以分作三个层次: 第一,对国家指令性计划安排有国家直接投资项 目,代国家实行参股控股; 第二,银行可以选择项目运用国家拨款给的投资 贷款基金直接参与投资; 第三,办理长期贷款;
(五)在计划管理的条块关系上,强调以 条条管理为主,以国家作为投资主体的部门分配 投资体制。
第二节 投资体制的历史沿革
二、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的投资体制。通 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
会主义”的总路线。
特征: (一)扩大了地方项目的审批权限; (二)实行以地方为主的计划管理体制; (三)中国建设银行机构被撤销;
第二节 投资体制的历史沿革
六、传统投资体制的弊端 (5)在投资计划管理方面,基本上是单一的指令
性计划方式和行政性的调控 (6)在投资风险责任方面,基本上没有任何风险
责任约束,无论是全国性的投资总量、结构、 布局安排的决策发生失误,还是某个具体建设 项目决策或设计、施工发生失误,都难以追究 责任
第二节 投资体制的历史沿革
3、风险机制.
第五章 投资体制
第四节 投资股份制
五、调控投资股份制的投资行为与运行 (一)调控目标
1、实现投资供求总量平衡,避免投资规模扩张 对国民经济的冲击.
2、投资运行规范化.首先,要求各种投资主体 必须是股份制的有限公司,其组织形式应当按照 股份制的要求进行(比如建立股东大会);其次,各 种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必须是经济性的,体现以 赢利为目标的特点;再次,各种股份都必须以股票 为载体,股票的设置可以根据持股对象的不同特 点,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
第五章 投资体制
3、建立正常的市场秩序.股票的发行,转让都 必须依照严格的法律准则,委托经批准的机构 办理.对于法人之间的股份买卖,必须限制在一 定范围,并要求制定相应的规程.
(二)调控措施
1、尽快健全有关法律条文
2、建立证券交易和管理的组织机构
3、公开企业的经营成果
4、发挥金融机构的调节作用
第五章 投资体制
第四节 投资股份制 一、我国传统的投资模式的矛盾 (一)投资不足
1、投资需求的不断扩张 2、控制投资规模----拟制经济增长 (二)投资效益差 结论:投资饥渴
第五章 投资体制
第四节 投资股份制
二、新的投资模式应满足的基本条件 1、多渠道筹集资金; 2、引导资金的合理投向,保证国民经济发展急需 的重点建设; 3、硬化投资的预算约束,使投资者承担投资风险 和经济责任; 结论:只有股份制可以满足以上条件。
四、投资股份制的运行基础(商品经济)
1、市场机制.市场机制的作用在于能够是资金合理流动和
融通,以实现投资的优化组合.
首先,通过市场筹集资金.其次,通过市场分配投资.再次, 通过市场收集信息反馈,增加投资活动的透明度,以便投资 主体准确判断,科学决策.
2、经营机制
(1)经营主体(2)经营目标:是预期企业的收益.(3) 经营方式,关键是政府投资的股份如何实行企业化经营的 问题.
第五章 投资体制
第一节 投资体制概述
二、投资体制的分类
(一)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下,生产 关系的具体形式、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以及组 织、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制度的方式方法的总 称。其主要内容包括:所有制结构、经济决策 结构、经济调节机构、激励机制、经济管理组 织结构等。
经济体制决定投资体制。投资体制是经济 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章 投资体制
第一节 投资体制概述
二、投资体制的分类 (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投资体制
与社会主义国家相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的投资体制有很大的不同。 投资主体:以私人投资为主 投资方式:以证券、金融买卖方式为主
第五章 投资体制
第一节 投资体制概述
第五章 投资体制
第二节 投资体制的历史沿革
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投资体制地建立与发展 特征 1、实行自主决策,自我约束的企业投资制度; 2、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市场对投资资源 配置起基础性条件作用; 3、实行灵活有效的投资宏观调控;
第五章 投资体制
第三节 投资分配制与投资经营制
一、投资分配制 二、投资经营制
二、投资体制的分类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投资体制
相对而言,社会主义国家投资体制较为复 杂,并且由于改革的进行,投资体制的变动较 大。这里,选择较为典型的三种投资体制模式 作一简要介绍。
1.高度集权型投资模式。 前苏联以及我国改革以前均属于这一模式。
第五章 投资体制
第一节 投资体制概述
二、投资体制的分类
第五章 投资体制
第一节 投资体制概述
二、投资体制的分类
3.综合型投资体制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投资模式)。
匈牙利以及我国改革中期的投资体制属于这 一类型。其基本特征为:划分国家和企业的投资 范围,中央政府负责关系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 和社会消费结构的项目投资,地方政府负责关系 到地方产业、经济结构的新建项目的决策,企业 再生产方面的一切决策权全部由企业自主行使, 形成了中央、地方、企业三个层次的投资主体; 投资调控主要通过税收杠杆、信贷杠杆以及发布 投资信息引导三种方式来实行。
第五章 投资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