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自动化设备的管理

浅谈自动化设备的管理

浅谈自动化设备投入使用后的管理
随着我港自动化设备的投入使用,做好自动化设备的管理,保证设备稳定可靠运行,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那么应该如何做好自动化设备的管理呢?
相较于传统的港机设备而言,自动化设备具有效率更高、用工更少、用工成本更低等特点,但同时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设备管理主要由设备检查、设备保养、设备维修等几部分构成,但由于设备作业模式的改变,传统的方法已经渐渐不能满足需求,譬如设备检查,当前我们执行的是三级点检1、岗位点检,由设备操作人员在设备运转前后或运转中凭借感官进行判断,油位高低、有无松动、异响等。

2、专职点检,由专职点检人员在设备运转前后或运转中凭借感官或借助工具仪器进行判断,振动、磨损等。

3、精密点检,由专业人员使用专用设备或精密仪器针对性的、不定期的进行专项测试,如钢结构探伤等。

采用自动化设备作业,司机不在于本地操作,而是坐在远程控制室内,可见我们之前执行的岗位点检、已经不符合时宜,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与时俱进的做出改变呢?
一、坚持以点检为核心的设备管理体制。

(一)优化原有三级点检制度
1)重新分配点检项目:原有的岗位点检,因为设备控制方式的改变,在
实际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相反专职点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因此需要结合实际对点检项目进行重新分配。

2)重新制定点检周期:采用分类管理法,依据设备各部件的工艺要求和
标准设置点检周期,做到全面管理、重点突出,确保设备的完好运行。

(二)点检工作实现动态管理
对于在点检中发现的问题、隐患要做到能整改的立即整改,无法立即整改的及时制定有效的监护措施,随时掌握其变化趋势,根据条件限期整改,从问题的发现到最后的消除均有专人负责,按照“三定(定措施、定责任人、定整改时限)三强化(未整改前的强化监护、强化整改过程、强化考核)”的原则来指导、执行使设备隐患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三)建立巡查制度
通过日常性的巡视检查,实时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发现异常现象及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防止设备突然出现故障,造成设备损坏,影响生产。

二、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
保养的好坏是影响设备是否出现故障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严格执行设备的日常保养和定期保养制度。

设备管理人员要按照机械保养手册,结合我司多年的设备管理经验,制定符合我公司实际的保养计划,做到实用、经济、节能、环保。

同时要与保养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指导保养工作的开展,并随时抽查保养的落实情况。

在润滑过程中要坚持“定点、定质、定时、定量、定人”五定原则。

三、提高维修质量
维修质量是整个维修工作的核心,提高维修质量是搞好设备管理、降低故障率的重要环节。

通常大家认为,发现设备问题不处理是管理不当,
殊不知,处理了未处理好好同样也是管理不当,而且后者比前者严重。

建立修后评估制度,对提高设备的维修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保证设备零故障运行
保证设备零故障运行的核心是杜绝非计划停机和设备抢修,所以就要求我们在预防性维修、预测性维修、改善性维修等几方面着手,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可以考虑通过以下途径:
1)通过减少设备缺陷,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来减少故障发生的概率。

2)加强运行管理,提高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有许多的故障是由于操作
不当造成的,因此规范司机操作流程,加强培训也是十分必要的。

3)强化设备的状态的监测工作和故障诊断工作,做到预测性维修,将故
障消灭在萌芽。

4)要求设备制造厂家、零部件供应商,提供设备可靠性指标,便于预防
性维修工作开展。

5)发挥可靠性统计分析对设备的指导作用,通过设备点检结果,运行结
果,气候因素,故障统计分析,等信息反馈,掌握设备的故障规律,采取有效措施,进而实现超前管理。

五、设备管理方案得以落实的保障措施
设备管理结果的好坏,最终要看要设备管理办法是否落到了实处,切实突出一个“实”字,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将每台设备的管理任务分包到人,并明确司机、电工、钳工、点检人
员、保养人员,由承包人负责与所属设备有关的一切事宜,做到每台设备都有人管、每个故障责任有人承担,构成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

2)成立设备完好状况考评小组,对设备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设备完好
程度。

组织相关人员对设备进行季度、半年和年度综合评比,对管理好的个人进行表彰,对评比落后的要进行批评并考核。

3)建立设备维修计划、督导及验证制度,根据维修保工作的复杂程度,
及重要性设备管理人员应结合维保人员提前确定方案,并在实施的过程中,现场巡查督导,避免维修方案在执行过程中随意修改,并对维修质量及时验收。

4)建立设备管理稽查制度,由设备使用部门和管理部门选派专人组成稽
查小组,主要职责是检查违章操作、不认真落实设备管理规章制度,不按规定维护保养设备等不良现象,并按规定对责任人进行处罚教育。

5)建立故障分析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设备出现的问题坚持“四不放过”
原则,故障原因未查清不放过,未制定出有效杜绝或减少相同问题2次发生的方案不放过,未使全体相同工种维修人员学会处理方法不放过,未使责任人受到处理不放过。

6)稳定维修员工队伍,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维修员工素质和业务能力,
进而提高维修保养水平。

7)明确奖罚措施,对工作表现突出,设备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在生产
实践中由于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给公司带来经济效益的先进班组和个人要给予物质奖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