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养蚕经验交流会教学设计

养蚕经验交流会教学设计

答出:不科学,因为蚕吐完丝后并没有死亡,而是变成了蛹。
学生翻看自己的观察活动的记录,分组讨论,交流养蚕的发现。
独立完成
从学生感兴趣的现象导入,激起学习去兴趣,同时知道蚕的生长的特殊性。
通过一些问题提示,可让学生有重点的进行交流,同时也知道该掌握哪些知识,因为时间是有限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看书第28页上图,书上是用什么方式来记录的?
本环节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表达的好习惯。
教学设计尾页




养蚕经验交流会
蚕卵 幼虫 蛹 成虫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教学设计
课 题
养蚕经验交流会
课 型
合作探究
几课时
1






知识与
技能
知道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
过程与
方法
讨论蚕一生的变化;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息;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为自己长时间观察研究获得的成果而自豪;能正确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提示问题:最初是什么样子的?(卵)颜色逐渐有什么变化?刚刚孵出的蚕宝宝是什么样子的?在成长中有什么变化?你还发现了那些有趣的现象?
(2)教师将学生的发现有重点的记录。
(3)讨论:通过大家这段时间的养蚕活动,你们发现蚕的一生要经过几次变化?
2、指导学生把蚕的一生画下来。
(1)谈话:我们知道蚕的一生要经过多次的变化,在养蚕的过程中,我们很多同学也写了养蚕日记,那么谁能用个比较简单明了的方式说明蚕的一生变化呢?
(3)讨论:那你还能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说明蚕的一生?
(4)指导学生把蚕的一生用图画画下来,要求标明哪个阶段比较有代表性。
(5)投影展示学生有创意的记录形式。
3、比较蚕蛾与蝴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指出,形成昆虫概念。
(1)我们在养蚕中发现蚕最有意思的是会结个茧,出茧后于之前完全两样,这种变化过程科学上叫做“变态”。
教学
方法
实验、讲解、讨论
教具学具
有关蚕及其他昆虫一生的标本、图片或录像。各种养蚕的记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交流
谈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所描述的现象从科学的角度看科学吗?为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共同交流蚕一生的变化过程。
(1)提问:在这一个多月的养蚕活动中,你们一定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谁能给大家说说蚕都经过了哪些变化?
(2)提问:你还见过哪些动物有这样的变化?
(3)(展示蝴蝶的图片)说说蝴蝶一生有哪些变化?
(4)讨论:蚕和蝴蝶的一生很相似,蚕蛾和蝴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5)根据学生对蚕蛾和蝴蝶的比较,总结昆虫的特征,形成昆虫概念。
(6)出示各种虫子的图片,判断:哪些虫子属于昆虫?说说理由。
三、综合小结
在我们养蚕的这段时间,全班有的同学是从蚕卵一直养到产卵结束,经历了蚕的一生过程,有了很多发现,但有些同学没能完整的饲养成功,谁能说说自己这段时间养蚕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四、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昆虫对人类有哪些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按要求画出蚕的一生。
说出自己这样画的思路。
小组讨论蚕蛾和蝴蝶的区别,交流汇报,组员补充。
说出自己认为是昆虫的理由,其他同学质疑、补充。
学生踊跃回答,气氛活跃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蚕的一生,便于理解和掌握。
本环节让孩子明白,自然界是很神奇的,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