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自主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哪一项发明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的基本定型?()
2.楚汉战争时,有“米石万钱”的记载;据《太平御览》,汉文帝时,谷价至于石数十钱;后甚至有“每石粟至十余钱”的历史记录。
导致粮价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劳动积极性的大幅提高
B.汉朝正确的农业政策
C.农耕经济的不断发展
D.战争期间粮价上涨,和平时期降低
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火耕B.刀耕C.锄耕D.铁犁牛耕
4.北宋有诗曰“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
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
”符合诗中描绘的选项是()
A.筒车用于山地灌溉
B.江南地区出现了水田
C.曲辕犁在江南得到推广
D.出现了灌溉工具翻车
5.南宋诗人范成大写诗“曲尽吴中农圃故事”,诗云:“腰镰刈熟趁晴归,明朝雨来麦沾泥。
犁田待雨插晚稻,朝出移秧夜食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法体现我国精耕细作水平的进步
B.印证了稻麦复种制的出现
C.无法反映南宋时期南方农业的发展
D.描写了代田法大规模推广
6.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A.小农经济B.佃农经济
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
7.“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井田制的瓦解
C.人口膨胀的压力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8.《国语·齐语》:“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
就田野。
”这则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是()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
9.北宋的哥窑在浙江龙泉,以冰裂纹瓷器最为有名。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种冰裂纹瓷器应当属于瓷器分类中的()
A.白瓷系列B.青瓷系列
C.青花瓷系列D.珐琅瓷系列
10.下列关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情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城市布局彻底打破“坊市制”
B.出现最早的纸币
C.市民阶层形成
D.手工工场大量出现
11.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
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
展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③④D.②③
12.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搜集了下列信息,不正确的是() A.秦汉以来,统治者大多重农抑商
B.隋唐时期长安、洛阳、扬州和益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市
C.宋代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之一是生产工具的创新,它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也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
下图表现了中国传统农业工具的改进,也是中国农业和手工业不断发展、进步的例证。
请回答:
(1)列举春秋战国以来农业和手工业的代表性生产工具,并简单说明其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14分)
(2)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促进了中国传统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精耕细作技术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精耕细作技术对中国社会有哪些影响?(12分)
14.(26分)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繁荣,全国形成了一些地域性商帮,其中著名的有晋商、徽商、广东商帮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有关晋商的材料:
“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资,始归纳妇。
”“常氏一改‘学而优则仕’为‘学而优则商’,能数代集中优秀人才锐意经营商业,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文化的商人群体。
”“塞上商贾,多宣化、大同、朔平三府人,甘劳瘁,耐风寒。
晋商一反朝廷”“贵农贱商”的社会风气,树立“以商致财、用财守本”的思想观念。
晋商认为应贵忠诚,鄙利己,奉博爱,举善事,如晋商范永斗由于“久著信义”而受到朝廷嘉奖被授予皇商资格。
晋商对商业情报和市场信息非常重视,综合分析后及时改变经营策略和筹划对策。
“经营与票号共举,经贸与镖号同存”体现了配套经营的战略。
到京城开饭馆,到四川贩夏布,到扬州贩淮盐,到长白山贩人参,到湖南贩茶叶,到蒙俄做边贸。
材料二以下是有关广东商帮的一些材料:
广东商帮来源于“从学而来者,宦成而归者,权缗算以起家者,执艺事以自食其力者”,“外番各国夷人载货来广,各投各行交易。
”
他们在广州、佛山等中心市场设置批发商行经营业务,例如佛山原头街“卖京土布匹”;汾流大街卖苏杭美物、皮裘、颜料、马鞍、毡毯、各色洋布;与此同时,他们又将广东的货物贩运到外省或省内边远地区批发给当地中小商人。
广东商帮帮助海外商品在内地的流通,积累自己的财富之后将自己的生活形态放置于海外,并影响当地的商业形态,晋商与徽商他们经商的共同特点是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以一张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成就发财之梦想。
而后起之秀“广东商帮”则摒弃了前两者结托官府、单靠商业的缺陷,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从而迅速崛起并闻名于世。
(1)根据材料一,归纳晋商的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广东商帮的特点。
(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8分)
第一单元自主检测
1.A解析:曲辕犁的发明是我国传统耕犁定型的标志。
2.C解析:粮价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发展,农产品的产量增加。
3.D解析:此题容易选择B项,因为题干中有“锄禾”字样,但是需要注意题干中的另一重要信息:封建社会。
4.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灌溉工具筒车,故只能选A项。
5.B解析:从诗歌中的“镰”、“犁”等可体现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从诗句中“晚稻”、“麦沾泥”说明稻麦复种制出现,从“吴中”可知这是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但不能说明代田法的推广。
6.A解析: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也是维系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7.A解析:小农经济是在小土地私有制基础上运用简单的生产工具追求产量的最大化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满足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8.A9.B10.D
11.D解析: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才开始瓦解,①项说法正确;④项“丝织业发展”
在材料中未能明确体现。
②③两项正确,租佃关系在明代进一步发展,明中后期江南部分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2.D解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快,长途贩卖的出现,大量农产品投放市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13.(1)农业生产工具:春秋战国的铁犁牛耕;汉代耧车、耦犁;唐代有曲辕犁等。
(6分)作用:开垦了更多荒地,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推动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粮食产量,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劳动效率。
(2分)
手工业生产工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明清时期,丝织业使用花楼机等。
(4分)作用:节省人力,提高劳动效率,增加了产量,提高了技术水平。
(2分)
(2)表现:工具先进(如犁、锄等);种植技术多样(如间作、套种,使用绿肥等);重视作物品种的改良和引进(如占城稻、玉米、甘薯等);单位面积投入的劳动量多。
(6分)影响:使单位面积的粮食出产量高,使中国以相对较少的土地资源养活了更多的人口;造成中国小农经济发达,不利于现代机械化、大规模集约经营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工业化进程。
(6分)
14.(1)特点:晋商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具有强烈的商业意识;具有勤奋、不怕吃苦的精神;重视商业信誉;重视商业情报的收集;注重对经营策略的调整。
(10分)
(2)特点:来源广泛,主要从事海外贸易;从事长途贩运贸易;与政治联系较少。
(8分)
(3)表现:商业流通发达,国内市场扩大;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出现了全国性工商业市镇;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