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方法上比较与应用作者:王庆禄, 张志刚, WANG Qing-lu, ZHANG Zhi-gang作者单位:王庆禄,WANG Qing-lu(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河北,唐山,063000, 张志刚,ZHANG Zhi-gang(唐山师范学院,物理系,河北,唐山,063000刊名:唐山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008,30(5被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20条1.徐小玉.赵玉涛.戴起勋磁性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与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材料导报 2005(072.张立德.牟季美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 20013.阂娜.陈慧敏.李四年碳纳米管在磁性材料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湖北工学院学报 2004(014.王美婷.尹衍升.许风秀磁性纳米流体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简介[期刊论文]-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4(045.程敬泉.高政.周晓霞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新进展[期刊论文]-衡水师专学报 2007(036.徐春旭.李茹民.景晓燕超微铁氧体磁性材料的制备技术[期刊论文]-应用科技2004(037.徐慧显.李民勤葡聚糖磁性威力固定化 1996(068.张密林.王君.辛艳凤羟基纤维磁性微球的制各[期刊论文]-应用科技 2000(069.邱广亮.金质兰磁性复合微球的制备[期刊论文]-精细化工 1999(0110.张津辉.蒋中华磁性微球的制各 1997(0911.武淑艳.吴明忠.李洪波化学共沉淀法制备钛酸钡陶瓷粉体的工艺研究[期刊论文]-《新技术新工艺》·材料与表面处理技术 2007(1212.文加波.商丹磁性纳米Fe3O4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钼业 2007(0413.蔡梦军.朱以华.杨晓玲磁性Fe3O4明胶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期刊论文]-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14.张修华.王升氮化铁的制备及其在磁记录和磁流体中的应用进展[期刊论文]-湖北大学学报 2003(0315.张咀.王少青稀土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期刊论文]-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5(0616.符秀丽.李培刚大规模制备纳米线阵列及其磁学性质 2005(0517.赵强.庞小峰纳米磁性生物材料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期刊论文]-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5(0218.陈晓青.张俊山双层表面活性剂分散制备水基磁流体[期刊论文]-无机化学学报 2003(0519.沙菲.宋洪昌纳米Fe2O3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概况[期刊论文]-江苏化工2003(0520.王慧荣.李代禧.刘珊林纳米超顺磁性铁氧体的制备与研究[期刊论文]-材料导报 2007(05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颜世峰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及磁性能研究2005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自燃烧法、微乳液法等多种手段成功合成NiZnCu,MnZn,NiZn类尖晶石型铁氧体(Ni0.65Zn0.35Cu0.1Fe1.9O4,Mn0.65Zn0.35Fe2O4和Ni0.5Zn0.5Fe2O4纳米粒子和W型Ba(CoxZn1-x2Fe16O27六角铁氧体纳米粒子以及尖晶石型铁氧体和二氧化硅(或聚苯胺(Ni0.65Zn0.35Cu0.1Fe1.9O4/SiO2,Mn0.65Zn0.35Fe2O4/SiO2,Ni0.5Zn0.5Fe2O4/SiO2和NiZn铁氧体/聚苯胺的纳米复合材料。
采用TGA-DTA、IR和Raman光谱、XRD、TEM、SEM、Mossbauer谱、VSM和SQUID研究了化学反应、结构、相变、粒径和磁学性质等方面的变化规律。
首次以PVA为配体,以价廉的金属硝酸盐为铁氧体前驱体的溶胶-凝胶法制备NiZnCu铁氧体纳米粒子。
该工艺具有成本低、工艺简单、便于工业化生产的优点,制得的纳米粒子因为能有效降低烧结温度而成为多层片式电感方面优良的介质材料;尖晶石型铁氧体/SiO2(或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有效减轻了不希望的晶粒粗化和粒子团聚现象。
通过改进的以柠檬酸作为络合剂的溶胶-凝胶自燃烧法成功合成了高质量的均相MnZn铁氧体/SiO2纳米复合材料,克服了传统的溶胶-凝胶法中形成凝胶过程过长以及制备高铁氧体含量的复合材料时不可避免地形成α-Fe2O3杂质等缺点,该工艺具有成本低、高效、不需高温设备、便于放大生产的优点;微乳液法制备的铁氧体纳米粒子分散均匀,晶粒尺寸均匀,粒度和形态可控,并且易于实现对纳米铁氧体粒子的均相包覆。
首次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微乳液法合成铁氧体纳米粒子的工艺过程,该手段直观生动地揭示了微乳液法合成NiZn铁氧体纳米粒子的每一步骤,有助于验证和更深入地理解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粒子的基本原理;用两步微乳液法首次合成了具有新颖的类西瓜瓤结构NiZn铁氧体/SiO2纳米复合材料,因其两步合成法便于选择特定的核以获得期望的磁响应,可望在生物医学的磁性操纵方面有潜在应用。
首次用微乳液法对合成的NiZn铁氧体磁流体进行包覆以合成既导电又有磁性的核/壳结构的聚苯胺/NiZn铁氧体纳米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兼有无机和有机材料的优异性能,在光、电和磁等领域展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
对合成的纳米磁性材料的磁性能研究表明:合成方法的不同、热处理温度和SiO2含量变化等对纳米晶形态、晶粒大小和铁氧体纳米粒予在SiO2基体中的分散状况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并最终影响样品的磁学性能。
随着铁氧体粒子粒径的增大,样品由超顺磁性向亚铁磁性过渡,饱和磁化强度逐渐增大,矫顽力在粒径约等于单畴尺寸时达最大值。
铁氧体粒子的磁性能还与测量温度有关,在阻截温度上下可能有截然不同的两种磁学性质。
包覆后的铁氧体纳米粒子的磁学性能有一定改变,阻截温度向低温移动。
2.期刊论文盛国定.沈良.张义建.高建军La掺杂Co-Fe-O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和表征-科技通报2003,19(3以Fe(NO33·9H2O,Co(NO3 2·6H 2O和La2O3为原料,首先制备出晶粒细小的盐渍化碱式碳酸盐前驱体,在400℃、500℃、600℃、700℃、800℃分别烧结1 h,制备出CoFe 2O 4和LaCo 0.4Fe 0.6O 3纳米磁性材料,并用XRD、SEM和IR对样品进行表征,研究了不同的烧结温度和La掺杂对物相的形成及颗粒大小的影响.3.学位论文成翠兰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2008纳米粉体在诸多工业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Fe<,3>O<,4>作为一种具有磁性的功能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Fe<,3>O<,4>颗粒的纳米化,使四氧化三铁的应用功能更为强大,因此,有关纳米Fe<,3>O<,4>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纳米二氧化硅是一种无机功能材料,由于它具有较低的密度、较大的比表面积、优良的化学和热稳定性、无毒性以及与其它材料良好的兼容性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
本文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纳米Fe<,3>O<,4>,选用NaOH作为沉淀剂,加入到Fe<'3+>和Fe<'2+>的混合溶液中,制得了纳米磁性Fe<,3>O<,4>。
以纳米Fe<,3>O<,4>颗粒作吸附剂,研究其用量、粒径、吸附温度以及pH值几个因素对Hg<'2+>吸附效果的影响,考察了纳米Fe<,3>O<,4>颗粒对水中Hg<'2+>的吸附性能,并对吸附结果的重现性和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
确定了最佳的吸附条件:纳米Fe<,3>O<,4>的用量0.06g、粒径6nm;纳米Fe<,3>O<,4>对Hg<'2+>吸附的最佳温度为19℃、最佳pH值为3.5,此pH值不需要经过酸或碱调节,便于控制;纳米Fe<,3>O<,4>颗粒对水中Hg<'2+>的吸附去除率随其用量的增加、粒径的减小而增大。
实验的重现性良好;纳米Fe<,3>O<,4>颗粒吸附水中Hg<'2+>以物理吸附为主。
该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方程,显示了很强的纳米效应,是一种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Hg<'2+>吸附剂。
鉴于一般模板法存在的问题以及Pickering乳液法制备复合粒子的优点,研究了纳米Fe<,3>O<,4>粒子稳定的Pickering乳液为模板合成磁性空心二氧化硅微球。
通过SEM、TEM和XRD等手段对磁性空心二氧化硅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产品为空心结构,分散性良好,大小在2-3微米左右,壁厚约为90-100nm,每个空心球都具有较强的磁性。
这非常有利于用外加磁场对磁性空心二氧化硅进行分离。
研究表明2-甲基吡啶的用量、硅烷偶联剂的用量及硅源对合成的磁性空心球结构和外貌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磁性空心SiO<,2>对水中的Hg<'2+>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以聚甲基三乙氧硅烷为硅源制备的空心球对汞离子的吸附能力优于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制备的空心球的吸附能力.本文还初步研究了纳米磁性材料对水中的重金属铬离子以及含有苯酚的有机污染水的吸附。
处理效果与重金属汞离子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寻求吸附的最优化实验条件。
4.期刊论文高银浩.张文庆.GAO Yin-hao.ZHANG Wen-qing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的新进展-广州化工2009,37(5介绍了纳米磁流体、纳米磁性颗粒、纳米磁性微晶及纳米磁性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对纳米磁性材料的应用进行了概述,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5.学位论文郑重碳纳米管基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及表征2006纳米磁性材料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使其成为物理、化学、材料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
碳纳米管(CNTs由于其独特的管状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成为纳米领域研究的热点。
在CNTs的基础上发展制备纳米磁性材料的新方法,开拓新的体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首次通过化学镀的方法在CNTs表面进行磁性复合镀层的涂覆,包括:Ni-P、Co-P、Co-Ni-P、Co-Fe-P复合镀层,以期获得一种新颖的一维纳米磁性材料,从而在磁记录材料、吸波材料、隐身材料等方面得到应用。
在考察CNTs前处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在CNTs表面获得致密均匀的镍、钴、铁镀层及其复合镀层的实验方法及工艺。
同时,开展了镀覆条件及其工艺对镀层成分、结构、镀层均匀性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