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与复习──数与代数》同步试题一、填空1.2014年“五一”小长假,北京市共接待游客4864200人次,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四十一亿四千九百万元,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元。
考查目的:大数的改写和取近似数。
答案:486.42万;41亿。
解析:把4864200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从个位起数出四位,点上小数点,去掉末尾的0,同时添上“万”字;把四十一亿四千九百万省略“亿”后面的尾数,先写出此数,再将千万位上的数“四舍五入”求出近似数,同时添上“亿”。
应特别注意:改写前后数的大小不变,左右两边的数字用“=”连接;取近似数改变了数的大小,左右两边的数字用“≈”连接。
2.24÷()=()︰24==()%=()折=()(填小数)。
考查目的: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答案:32;18;75;七五;0.75。
解析:已知的是解题的关键,可先将其转化成3÷4,再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得出24÷32;将看成比,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6可转化出18︰24;的分子除以分母商为0.75,0.75可转化成75%,将75%改写成折扣即为七五折。
3.单位换算。
答案:需要乘以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时需要除以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还要特别注意是单名数转化为复名数,还是单名数之间转化的问题。
4.从甲城到乙城的公路长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城出发,以每小时千米的速度开往乙城,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0.9小时后汽车已经行驶了()千米,此时离乙城还有()千米。
当,时,汽车已经行驶了()千米,此时离乙城还有()千米。
考查目的: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的求值。
答案:;;54;66。
解析:把给出的字母当作已知数,根据基本的数量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即可表示出结果。
当已知字母表示的数的具体数值时,只需将数值代入含有字母的式子并求出最后的结果。
5.如图,表示骑自行车和摩托车在两城镇之间旅行的时间与路程的变化情况。
(1)这辆自行车行驶的路程和行驶时间()比例关系,这辆摩托车行驶的路程和行驶时间()比例关系。
(2)填写下表:(3)这辆自行车行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千米/小时;它在行驶()小时到行驶()小时的那一段速度最慢,最慢速度是()千米/小时。
考查目的:辨识成正、反比例关系的量;计算平均速度。
答案:(1)不成;成正;(2)如下表所示。
(3);3;5;5。
解析:第(1)题利用图象的特征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比例,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反比例关系;第(2)题利用正比例关系的意义(即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解答:当行驶的时间为时,行程=速度×时间=;当行程为时,时间=行程÷速度=;自行车行完全程(80千米)用了6小时,平均速度为千米/小时;由图示可知它从行驶3小时到行驶5小时之间的那一段速度最慢,最慢速度是(70-60)÷(5-3)=5(千米/小时)。
二、选择1.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和B都是偶数B.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8C.A和B公有的质因数是1D.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96考查目的:数的整除。
答案:C。
解析:根据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可得A是24,B是32,都是偶数。
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8,最小公倍数是96。
再依据质因数的定义(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几个质数都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可知选项C的说法是错误的。
2.下面第一步计算正确的是()。
A.25×18-18+351=25×0+351B.2569-3400÷25×4=2569-3400÷100C.850-30÷3×10=850-10×10D.125×8-346+654=1000-1000考查目的:数的运算。
答案:C。
解析: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一分析四个选项得出结论。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都是相同的,结合数据特征进行简便计算需要遵循运算定律和性质。
3.已知甲数是10的,乙数的是6,丙数是6个,则()。
A.甲数>乙数>丙数B.乙数>丙数>甲数C.甲数>丙数>乙数D.乙数>甲数>丙数考查目的:分数乘除法的意义。
答案:D。
解析: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甲数是,乙数是,丙数是,则乙数>甲数>丙数。
4.与方程的解相同的方程是()。
A. B.C. D.考查目的: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答案:B。
解析:先解方程,得,把代入各个选项,看是否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选项B中左边1.2×0.4+4.3×0.4=2.2,与右边相等,所以是这个方程的解。
5.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测得A、B两港之间的距离为12 cm。
一艘货轮于7时出发,以每小时24 km的速度从A港驶向B港,到达B港的时间是()。
A.20时B.21时C.22时D.23时考查目的: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24时计时法。
答案:C。
解析:先根据“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计算出A、B两港之间的实际距离为360 km,再利用“路程÷速度=时间”计算出一共行驶了15小时,故货轮于7时出发,到达B港的时间是22时。
三、解答1.只列式不计算。
(1)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30页,(),第二天看了多少页?A.第二天看的页数是第一天的()B.比第二天少看()C.第二天看的页数比第一天多()D.是第二天看的页数的()(2)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修一条地下管道,甲工程队单独修需20天,乙工程队单独修需30天。
A.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几天可以修完?()B.如果甲队先修4天,剩下的由乙队完成,还需多少天?()考查目的: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工程问题。
答案:(1);;;。
(2);。
解析:第(1)题考查运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一般形式,已知一个量以及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求另一个量,如果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解答;反之用除法。
第(2)题是典型的工程问题,先将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再利用基本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2.看图列式或列方程解答。
考查目的:分析线段图解答;运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
答案:(1)=36(本)答:科技书有36本。
(2)=85(米)答:铝线长85米。
解析:注意分析线段图中呈现的数量关系。
第1小题是将科技书的数量看作单位“1”,故事书的数量相当于科技书的,利用分数除法列式解答;第2小题是将铜线的长度看作单位“1”,铝线的长度比铜线的还多10米。
3.从学校的规划图中,量得篮球场的长是13厘米,宽是7厘米,如果这张规划图的比例尺是1︰200,那么篮球场的实际面积有多大?(用比例关系式列方程解答)考查目的:比例尺的实际应用;利用正比例关系的知识解决问题。
答案:解:设篮球场的实际长是厘米,实际宽是厘米。
1︰200=13︰xx=26002600厘米=26米1︰200=7︰yy=14001400厘米=14米26×14=364(平方米)答:篮球场的实际面积是364平方米。
解析:根据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成正比例,利用比例式列方程分别求出篮球场实际的长和宽,再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即可求出篮球场的实际面积。
在解答该题时,需特别注意单位的转化。
4.买一辆汽车,分期付款购买要加价7%,如果一次性购买则可享受“九五折”优惠。
王叔叔算了一下,发现分期付款要比一次性购买多付7200元,你知道这辆汽车的原价是多少元吗?考查目的:利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7200÷(1+7%-95%)=60000(元)答:这辆汽车的原价是60000元。
解析:把原价看作单位“1”,分期付款的费用是原价的(1+7%),一次性购买的费用是原价的95%,它们之间相差的部分对应的具体数额是7200元,用除法计算。
5.李老师要将一份1.5 G的文件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中(G是表示文件大小的单位)。
他查了一下电脑的C盘和D盘,发现以下信息:(1(2)这份1.5 G的文件,前4分钟下载了20%,照这样的速度,还要几分钟下载完毕?(用比例解答)考查目的:分数、百分数解决问题;正、反比例解决问题。
答案:(1)9.5×(1-80%)=1.9(G) 11.7÷(1-10%)-11.7=1.3(G)1.9>1.5,1.3<1.5,所以应将文件保存在C盘里。
答:应将文件保存在C盘里。
(2)解:设还要x分钟下载完毕。
20%︰4=(1-20%)︰xx=16答:还要16分钟下载完毕。
解析:第1小题中C盘已用空间占80%,则未用空间占20%,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计算出C盘未用空间;D盘未用空间占10%,则已用空间占90%,对应的具体量是11.7 G,利用分数除法计算出D盘的总体空间,再减去已用空间可得未用空间。
第2小题依据下载文件的速度一定,下载的文件的大小和下载所需时间成正比例,列出方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