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xxxxx有限公司地质灾害调查报告Xxxxxx有限公司Xxxxxx年度目录第一章调查工作概述一矿井概况与矿界范围 (1)二气象水文 (2)三地形地貌 (3)四地层岩性 (3)五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8)六工程地质条件 (8)七水文地质条件 (9)八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2)第二章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12)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3)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一矿山建设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14)二矿山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15)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16)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16)三矿山适宜性评估 (16)四防治措施 (16)结论与建议 (17)第一章调查工作概述一、矿井概况与矿界范围1、矿井概况:该矿于2009年经xxxxxxx批准的兼并重组整合矿井,由xxxx整合而成,主体企业为xxxx有限公司,采矿许可证(证号:xxxxxx);采矿权人为xxxx有限公司;地址为xxxx村;矿山名称xxxx有限公司;经济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生产规模为年xx万吨,矿区面积xx平方公里,采矿许可证有限期自xx年xx月至xx年xx月,颁证机关为xxx。
主井和风井口,均布置在矿区中部地面工业广场内,主井口标高为xx米,为立井开拓,采用倾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主采4#和10#煤层,现采4#煤层。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对该矿的基本建设进行了批复。
地面办公楼、联合建筑和职工宿舍以及生产和生产配套设施正在有条不紊的建设当中,井下矿建工程也正在同步进行。
2、矿山范围及交通概况该井田位于xx西北约12km处的xx,行政区划隶属xx镇,井田地理坐标为:东经xx,北纬xx。
井田东南距离石区约12km,井田内有xx公路通过,经xx公路相连。
井田xx高速公路约10 km,南距xx,交通较为便利,矿山范围由7个拐点连线圈闭,各拐点坐标为:重组后矿界拐点坐标表表1-1开采深度:由xx米至xx米标高。
矿区范围面积:xx平方公里。
二、气象水文井田地处xx,属暖湿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夏季炎热多暴雨,秋季雨水集中,冬季雪少寒冷,年平均气温8.6-11.4℃,极端最高气温38.1℃(xx年x月x日),极端最低气温-21.7℃(xx年x月x日)。
年平均降水量464.2m,雨水多集中在6-9月份,年蒸发量1766.2-2171.7mm。
霜冻期一般始于10月上旬,终于翌年3月。
风向多为西北风,最大风速4m/s。
最大冻土深度为1m左右。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xx,地震烈度为Ⅵ度。
历史记载附近未发生过大地震。
只在xx 年4月xx发生过5级地震,震中位置为北纬xx,东经xx。
井田内无大的河流,但沟谷发育,属xx两侧树枝状发育小的沟谷,这些沟谷旱季无水,雨季汇集洪水向东流入xx,属xxx水系。
三、地形地貌本井田属xxx系,为典型的xx地貌,侵蚀地形,为强烈切割的xxx 丘陵,冲沟密集而狭窄,形态多呈“V”形,与黄土梁、峁、垣相间分布。
总的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位于井田西部后梁圪塔,高程为xx,最低点位于井田东部属xx沟谷,高程为xx,地形最大相对高差约xxm。
四、地层岩性一、地层该井田位于xx矿区中段的西部边缘,井田内大部为黄土覆盖,井田南部沟谷中零星出露的基岩为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
根据地表出露、矿井揭露和钻探揭露资料,现将井田内发育地层由老到新叙述如下:一.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区域地层简表表2—1区域地层简表表2—1续埋藏于井田深部,为煤系之基底,区域厚度大于100m。
上部50m 左右为灰色、蓝灰色石灰岩夹浅灰或灰黄色泥灰岩,灰岩致密坚硬,较为纯净,多呈厚层状或巨厚层状,地表及浅部溶洞发育;其下40m段距为石膏带;再往下为深灰色石灰岩,富含珠角石,左旋螺等动物化石,属浅海相沉积。
二.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平行不整合于下伏奥陶系灰岩侵蚀面上,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全组厚24.05~48.71m,平均35.33m,通常底部为黄铁矿及铝土混生体。
中上部为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互层,夹1-3层不稳定的石灰岩及薄煤线。
三.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连续沉积于本溪组之上,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地层厚度76.86~98.52m,平均86.25m,根据岩性岩相和沉积旋回特征,可大体分为两部分:下部:由K1砂岩底至L1灰岩底。
由灰白色砂岩、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底部K1砂岩为灰白色细、中粒石英长石砂岩,层位稳定,厚度2.03~7.91m,一般5.02m。
含煤3层,分别为10、11、12号,其中10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其它煤层不可采。
上部:由L1灰岩底至L5灰岩顶,主要由深灰色、灰黄色、褐黄色石灰岩、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和煤层组成。
3层石灰岩自下而上分别为L1灰岩、K2灰岩、L5灰岩,L1灰岩深灰色、灰黄色、褐黄色,厚约16m左右,顶部有时为泥灰岩,中部常夹薄层砂质泥岩或泥岩;K2灰岩深灰色,致密,坚硬,常见有腕足类及其它动物化石,厚度一般8m左右;L5灰岩深灰色,致密,坚硬,裂隙中常有方解石脉充填,含黄铁矿集合体,厚度3.15m左右。
含6、7号煤层,均为不可采煤层。
四.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连续沉积于下伏太原组之上,以L5灰岩顶板为其底界,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含煤沉积,为井田含煤地层之一。
厚度66.48~79.97m,平均72.82m。
岩性由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砂岩以及煤层组成。
所含煤层有02、03、1、2、3、4、4下、5号。
其中4号煤层为稳定大部可采煤层,其余煤层均为不可采煤层。
五. 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P1x)与下伏山西组整合接触。
全组厚88.95~105.45m,平均98.00m。
岩性下部以深灰色、灰色泥岩为主,夹有灰色、灰绿色砂岩;中部为灰色泥岩,局部夹薄层状含砾砂岩,与黑灰色、深灰色泥岩互层。
上部为紫红色、灰黄色泥岩、夹有灰绿色、深灰色砂岩及砂质泥岩。
顶部为紫红色花斑状铝质泥岩(俗称桃花泥岩)。
六、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以K6砂岩为基底,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本组在井田内仅赋存于中部,最大厚度260m左右。
岩性为紫色、黄绿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黄绿色砂岩。
七、上第三系、第四系(N+Q)上第三系上新统(N2):为棕红色砂质粘土、砾石层,不整合覆盖于基岩之上。
底部为半胶结砾石层,砾石为石灰岩及少量片麻岩,夹有钙质结核,厚度一般20m左右。
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上部为淡黄色黄土、沙土、亚沙土,质软、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含砾石层。
下部为棕黄色沙土、粘土、棕红色粘土,含条带状钙质结核,厚30m左右。
第四系全新统(Q4):主要分布于井田中部的属巴沟沟谷中,由近现代冲、洪积砂、砾及沙土组成。
厚度0~8m,一般3m左右。
五、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井田内构造总体为一不对称的向斜构造,向斜轴位于井田西部,轴向由北向南由近南北转为北北西,向斜轴向北倾伏。
两翼地层倾角相差较大,西翼较陡,倾角在10~25°之间,东翼较缓,倾角2~8°。
在井田中部、中阳~离石向斜东翼发育一宽缓的背斜,背斜轴北西西。
在生产中共揭露了5条断层(见表3-1),5条断层在巷道掘进及回采时均有揭露,均为正断层,落差最大10m。
未发现陷落柱及岩浆侵入等地质现象。
综上所述,井田内构造简单,构造类型属Ⅰ类。
主要断层一览表表3-1六、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区内岩层的坚固度将区内分布的岩层划分为松散岩组、硬质岩组、软质岩组等三个类型,其分别物性特征是:1、松散岩组:第四系(Q)的粘土岩层,未胶结,结构疏松,具塑性,抗压强度和持力性差。
2、软质岩组:下三叠统夜郎组(T1y)中的页岩,上二叠统龙潭组(P31)的粉砂质泥质或泥质粉砂岩、炭质页岩和煤层等属软质岩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一般小于30Mpa,持力性较差。
3、硬质岩组:下三叠统夜组的玉龙山段(T1y2)和上二叠统长兴组(P3c),岩性主要为灰岩,坚固度较大,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大于的30Mpa,持力性较强,工程地质性能较好。
矿区C4、C5、C9、C13、C15等五层可采煤层的顶板岩层的岩性,均为泥质粉砂、粉砂岩,属软质岩类,抗压强度较低,常受节理裂隙破坏,稳定性较差,应加强支护,C5、C9两煤层的底板为粉砂质泥岩,质软,C13、C15煤层的底板为含黄铁矿粘土岩,吸水后易膨胀,使井巷常发生底鼓,在采煤过程中要加强顶、底板管理,防治引发冒顶、底鼓灾害。
七、水文地质条件一、地表水系井田内无大的河流,但沟谷发育,两侧树枝状发育小的沟谷,这些沟谷旱季无水,雨季汇集洪水向东流入xxx,属xxxx流域。
二、含水层1. 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该含水层主要含水层段在上马家沟组,含水层岩性主要是灰岩和白云质灰岩。
据详查勘探水文地质资料,该含水层在赋存较浅区域,富水性强,单位涌水量1.72~13.35L/s.m;赋存较深区域,富水性弱,单位涌水量0.00076L/s.m,渗透系数0.0047m/d。
该含水层在本井田东、西部埋藏较浅,富水性强;中部埋藏较深,富水性弱。
据详查报告资料,4号钻孔奥灰水位标高为811.87m,该孔位于本井田南约5km处,推测本井田奥灰水位标高在819~822m。
2. 太原组岩溶裂隙含水层太原组赋存三层发育稳定的石灰岩,自下而上分别为L1、K2和L5,厚度分别为16、7.45、3.15 m左右,本含水层以L1和K2为主,据离石勘探区详查报告资料,浅部岩溶裂隙较发育,富水性强,钻孔钻至该灰岩层段时,均有不同程度漏水现象。
井田东南部外约1.7km处的37号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1.204L/s.m,渗透系数9.55m/d。
水位标高961.67m。
深部岩溶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弱,井田西北部外约0.7km处的35号孔抽水试验,抽水几分钟后,水位即由57.03m降至95m以下,恢复99h后,才升到83.86m,说明基本不含水,水位标高1017.81m。
水质类型为HC03--Ca·Mg·Na型,矿化度0.464g/L。
3. 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含水层岩性以细、中、粗砂岩为主,裂隙不发育,据离石勘探区详查报告资料,钻孔简易水文观侧,钻至该层段时,冲洗液消耗量并无明显增大,含水弱。
35号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0.00012L/s.m,渗透系数0.0012m/d。
水质类型为HC03·SO3--Ca·Mg·Na型,矿化度0.696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