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浅谈民生问题之就业问题浅谈民生问题之就业问题[摘要]就业问题,是现代世界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何况我们这个超级人口大国正经受着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猛烈冲击,就业更难。
我国就业的总量性矛盾、结构性矛盾、区域性矛盾、就业弱势群体、农村就业等问题十分突出。
解决就业问题一是要正确分析和认识问题,二是要拓展就业渠道,三是发挥市场机制,四是合理的给予政策扶持与引导。
[关键词]民生就业引导扶持[概要介绍] 民生问题是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就业问题更是重中之中。
我国的就业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并且结构性矛盾和区域性矛盾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出台相关的政策,加大实施力度,以求早日解决这些矛盾。
民生作为一个古老的话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自古有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能覆舟。
”民强则国富,富国之关键还在于强民。
强民必先安民,民则成之为最终落脚点。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当今时代,民生问题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一个大问题,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人民利益的实现状况不仅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而且影响到国家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
从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现实来看,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民生问题成为不可回避的时代话语。
所谓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
民生保障问题包括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医疗卫生问题、社会管理问题、收入分配问题、文化体育问题等。
十二五开局,民生保障成为政府工作呼声最高的落脚点。
要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切实稳定房价。
其中,民生问题中的就业问题是难以翻越的三座大山之一,也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深化选人用人制度改革,努力营造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制度和社会环境,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政府能够解决好就业问题。
我们应该重视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特别应该重视发展中小企业,主要是科技型的小企业。
重视发展服务业,包括生产服务业,这些都可以容纳更多的就业。
我们一定想办法,在比过去低的速度下还能解决中国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问题,这对政府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我们完全有决心能够办好这件事情。
1一、就业压力与任务人们常说:“安居乐业”。
但是,假如一个社会面临大量无业者、失业者、下岗者的时候,不惟无业者难乐,恐怕有业者也难以安乐了。
目前我国就面临着这样的难题。
就业是人的最基本权力,它不仅是人谋生的手段,同时也是人融入社会大家庭的基本方式。
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发展观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就业是民生之本”。
那么,我国实际的就业压力究竟有多大呢?1、就业压力激增,总量性矛盾十分突出。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13亿总人口中,年龄在15--64岁的劳动人口2002年底约8.9亿,2010年达到9.7亿,2020年将达到9.97亿。
预计今后几年,全国新生劳动力供给将达到4650万,城镇现有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1400万,农村积累剩余劳动力1.5亿以上。
2现在我们来看一下2005年-2009年就业的基本情况,其中城镇2005-2009年就业情况为:2005年就业人员合计27331万人,2006年28310万人,2007年29350万人,2008年30210万人,2009年31120万人;乡村就业情况为:2005年就业人员合计48494万人,2006年48090万人,2007年47640万人,2008年47270万人,2009年合计46875万人。
而相对应的,2005年---200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分别为839万人、847万人、830万人、886万人、921万人,呈上升趋势。
3由此可见,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劳动力总供给都远远大于总需求。
2、在总量性矛盾没有缓解的情况下,结构性矛盾和区域性问题又突现出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基本保持着比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依靠经济扩张带动就业。
但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0.32下降到90年代的平均0.1左右,保持现在的高经济增长速度,每年新增就业岗位高估也只有700万个左右。
因此,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规模和结构布局中的就业岗位极为有限。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对全国17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初步摸底统计,仅需要退出市场的资源枯竭的矿山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不包括国有控股企业)的在职职工近400万人。
估计国有企业最终减员达到30%,总量1500万人;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更大范围的企业进入结构调整时期,用人需求减少,排放劳动力增加;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应用,对就业的短期消极影响,产生对普通劳动力的排斥;基层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也将向劳动力市场释放劳动力。
根据统计,目前我国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总量已经达到1460万人,约相当于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7%。
在上述各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即使每年只增加失业人员200万人,也将使我国城镇失业和不充分就业人口达到经济活动人口的8%以上。
4这在新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我国将进人高失业和就业结构大调整时期。
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原因,以及政策因素和重大的工程影响,一些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就业矛盾将特别突出。
下岗职工绝大多数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更多的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以及资源枯竭的矿山分布在中西部这些不利因素的集中,已经使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地方,多年处于高失业率状态,出现就业危机局面。
3、在总量性矛盾与结构性矛盾的交互作用下,就业人群中弱势群体不断增加。
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中,出现企业减员增加和用人需求萎缩并行的趋势,劳动力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
在每年的新增就业中,大中专和技校生所占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20%增加到现在的30%左右;农村劳动力以其低成本和低就业期望值的优势,多年保持比较高的转移速度,平均每年增加1200万人左右;市场用人需求,以低年龄段劳动者为主,35岁以下的需求一直在70%以上。
因此,低素质、高年龄以及高就业期望值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上越来越没有竞争能力,呈现出就业弱势群体数量急剧增加的趋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类别:一是35岁以上的人员。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1年对10城市抽样调查结果,35岁以上下岗职工超过72%。
而对这个年龄段的单位用人需求仅占总用人需求的三成;二是长期下岗、失业者。
据武汉、沈阳的调查,下岗职工下岗的延续时间平均接近5年,其中,三分之一职工下岗6年以上;下岗转为失业的,平均失业周期18个月。
由于再就业率低的影响,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长期处于无工作状态的将急剧增加;三是无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10城市的抽样调查,下岗职工中初中文化和初级技2 杨凌隆:《深化分配体制改革,不断改善人民生活》3 /tjsj/ndsj/2010/indexch.htm《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工以下的分别占40%。
由于下岗失业人员本身的就业技能偏低,再就业是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的趋势,加上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影响,无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将成为一个就业困难的大群体;四是女性下岗职工群体。
根据世界银行委托劳动科学研究所在武汉、沈阳的调查,女性下岗职工再就业率比男性下岗职工低近20个百分点。
就业弱势群体的持续扩大,不仅造成失业率持续上升,更导致就业不充分问题突出和极高的劳动力市场退出率。
武汉和沈阳的调查表明,1998年以来下岗以后一直没有工作的高达38%,而有过工作的人70%以上是处于断断续续状态;由于长期找不到工作,20%的人退出了劳动力市场。
他们多属就业弱势群体,包括对找工作失去信心不想工作的人;有病的人;太年轻或太老;无技能而参加培训的人;女性下岗职工退而从事家务等。
这些因素致使下岗失业人员的收入处于极低的水平线上,已经引致城镇贫困阶层扩大,构成我国消费市场内需不足的深层原因。
消极的生活保障已经不能阻止这种趋势。
4、农业就业空间不断缩小,农村劳动力供求矛盾加剧。
在我国农村,一方面是人口的超常增长,另一方面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水土流水、沙漠化等的共同作用,加剧了农业空间的萎缩。
曾经在20世纪80~90年代吸收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乡镇企业,近几年也处于调整中,就业增长缓慢。
最高峰时的1996年,乡镇企业就业人数达到1.35亿人,1997年急剧减少,虽然这几年有所回升,但增长缓慢,2000年为1.28亿人。
5中西部部分地区的乡镇企业由于不能适应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被淘汰。
在近几年的城镇化过程中,一方面大批良田被征用,变成了城市的道路、住宅、市场,不断挤压着农业空间;另一方面,由于政策的限制,城镇又不能迅速吸纳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既影响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造成许多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治安问题。
尤为严重的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的承诺的逐步兑现,国内城镇主要消费的粮、棉、油等农副产品将被国外进口的部分产品所取代,既减少了农业就业岗位,也影响了农副产品质量的提高。
5、资本与技术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对劳动力实施挤压效应,加剧了就业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国外大批引进较为先进的机器设备,对传统产业进行了革新改造,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竞争力。
但是其副作用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有机构成对劳动力的挤压效应,原来需要成千上万的劳动力耗费大量时日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要三、五个人,一、两台机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任务!随着产业设备的一次次更新换代,大批的产业工人被释放了出来。
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困难。
这种发展趋势对我们这个超级人口大国是极不情愿看到的,但规律使然,谁也奈何不得。
二、思路与对策毋庸讳言,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严峻的,矛盾是十分尖锐的,解决起来也是十分棘手的,需要花费相当的精力、物力、财力和时日才能减轻和缓解就业压力。
当然,我们有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与教训、增强了的国力、基本建立起来的市场体制,以及劳动者自主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途径。
1、改变观念,理清思路,实施正确的就业政策。
就业政策思路的基本点在十六大报告中已经点到,就是:将扩大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扩大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在当前具有特别的地位,它在改善人民生活,保障社会稳定上占据突出的位置,因此,需要把扩大就业摆到优先位置,保持经济增长,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尽最大可能扩大就业规模,控制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