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气检测技术知识点

电气检测技术知识点

第一章 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1、传感器的组成功用是一感二传,即感受被测信息,并传送出去。

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敏感元件:直接感受被测量,并且输出与被测量成确定关系的某一物理量的元件。

转换元件:敏感元件的输出就是它的输入,它把输入量转换成电参数。

转换电路:上述电路参数接入转换电路,便可转换成电量输出。

2、误差的基本概念及表达方式(1)绝对误差:是示值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差值,通常用实际真值代表真值,并采用高一级标准仪器的示值作为实际真值。

(2)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真值或实际值之比. 相对误差通常用于衡量测量的准确程度,相对误差越小,准确程度越高。

(3)引用误差:是一种实用方便的相对误差,常在多档和连续刻度的仪器仪表中应用。

选用仪表时,一般使其最好能工作在不小于满刻度值三分之二的区域。

3、误差的分类与来源(1)系统误差:在相同的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时,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在条件改变时,与某一个或几个因素成函数关系的有规律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仪表制造、安装或使用方法不正确,也可能是测量人员一些不良的读数习惯等。

(2)随机误差:服从统计规律的误差称随机误差,又称偶然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所以不能用修正或采取某种技术措施的办法来消除。

应该指出,在任何一次测量中,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一般都是同时存在的,而且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

(3)粗大误差:在相同的条件下,多次重复测量同一量时,明显地歪曲了测量结果的误差,称为粗大误差,简称粗差。

粗差是由于疏忽大意,操作不当,或测量条件的超常变化而引起的。

含有粗大误差的测量值称为坏值,所有的坏值都应去除,但不是主观或随便去除,必须科学地舍弃。

正确的实验结果不应该包含有粗大误差。

4、随机误差的特点(1)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的误差在多次重复测量中出现的可能性相等;(2)在一定测量条件下,随机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出某一限度;(3)绝对值小的随机误差比绝对值大的随机误差在多次重复测量中出现的机会多;(4)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测量次数的增加而趋于0。

5、数据的舍入规则尾数不等于5时采用四舍五入,尾数等于5时采用偶数法则。

舍去部分的数值等于保留末位的0.5个单位,末位是偶数,则末位不变,末位是奇数,则末位进1。

采用偶数规则是为了在较多的数据舍入处理中,使产生正负舍入误差的概率近似相等,从而使测量结果受舍入误差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6、有效数字有效数字和数据的准确度(误差)密切相关,它所隐含的极限误差不超过有效数字末位的半个单位。

0100%100%x x L xδ∆∆=⨯≈⨯7、基本误差和附加误差(按使用条件划分)(1)基本误差:测量仪器在额定条件下工作时所具有的误差,称为基本误差。

如电源电压、温度、湿度等。

属于系统误差。

测量仪表的精度等级就是由其基本误差决定的。

(2)附加误差:当使用条件偏离标准条件时,传感器和仪表必然在基本误差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系统误差,称为附加误差。

如温度附加误差、电源电压波动附加误差等。

附加误差在使用时应叠加到基本误差上去。

8、系统误差的发现与校正测量误差中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由于它们的性质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及处理的方法也不同。

(1)随机误差分布的特点:★对称性。

随机误差可正可负,但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次数相同,或者是概率密度分布曲线 对称于纵轴。

★抵偿性。

相同条件下,当测量次数N →∞时,全体误差的代数和为0,亦即 ,或者说,正误差与负误差相互抵消。

当测量次数无限多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近于零,也就是数学期望为零。

这是随机误差最本质的特性。

★单峰性。

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的次数多,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次数少。

换言之,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的概率密度大,在 处概率最大,即 。

★有界性。

绝对值很大的误差几乎不出现,故可认为随机误差有一定的界限。

(2)系统误差的发现与校正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是较复杂的,它可以是某个原因引起的,也可以是几个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主要有:①由于测量设备、试验装置不完善,或安装、调整、使用不得当引起的误差。

如测量仪表未经校准投入使用。

②由于外界环境影响而引起的误差。

如温度漂移、测量现场电磁场的干扰等。

③由于测量方法不正确,或测量方法所赖以存在的理论本身不完善引起的误差。

如使用大惯性仪表测量脉动气流的压力,则测量结果不可能是气流的实际压力,甚至也不是真正的均值。

④测量人员方面因素引起误差。

如测量者在刻度上估计读数时,习惯偏于某一方向;动态测量时,记录某一信号有滞后的倾向。

(3)按系统误差的特点,可以分为恒值(定)系统误差和变值系统误差。

(4)发现系统误差的常用方法如下:(1) 实验对比法 (2)剩余误差观察法 (3)不同公式计算标准误差比较法(4)计算数据比较法(5)系统误差的校正(1)补偿法 (2)差动法 (3)比值补偿法 (4)测量数据的修正9、传感器的静态特性(1)精确度:用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三个指标来描述。

①精密度:精密度是随机误差大小的标志,精密度高,意味着随机误差小。

检查测量结界的分散程度。

②准确度:它说明传感器输出值与真值的偏离程度。

准确度是系统误差大小的标志,准确度高意味着系统误差小;同样准确度高不一定精密度高。

③精确度:它是精密度和准确度两者的总和,精确度高表示精密度准确度都比较高。

()f δδ-1lim 0N i N i δ→∞=∑=0δ=()()max 0f f δ=(2)稳定性:用稳定度与影响量来表示。

①稳定度:在规定时间内,测量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传感器中随机性变动、周期性变动和漂移等引起输出值的变化。

一般用精密度和观测时间长短表示。

②影响量:测量传感器由外界环境变化引起输出值变化的量,称为影响量。

说明影响量时必须将影响因素与输出值偏差同时表示。

(3)传感器的静态输入-输出特性②迟滞(滞后):表征检测系统在全量程范围内,输入量由小变大或有大变小两者静态特性不一致的程度。

产生原因是传感器机械部分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

又叫回程误差。

③重复性:表征检测系统输入量按同一方向作全量程连续多次变动时静态特性不一致的程度。

只能用实验方法确定,也常用绝对误差表示。

④灵敏度:检测系统的输出变化量∆y 与引起该输出量变化的输入变化量∆x 之比值,它是传感器在稳态输出输入特性曲线上各点的斜率。

它描述检测系统对输入量变化反应的能力。

灵敏度表示单位被测量的变化所引起传感器输出值的变化量。

S 值越高表示 传感器越灵敏。

分辨力就是指数字式仪表指示数字值的最后一位数字所代表的值,灵敏度阈或分辨力都是有单位的量,它的单位与被测量的单位相同。

选择灵敏度阈只要小于允许测量绝对误差的三分之一即可。

灵敏度是广义的增益,灵敏度阈则是死区或不灵敏区。

第二章 温度检测10、热电偶的测温原理热电偶测温是基于热电效应,在两种不同的导体(或半导体)A 和B 组成的闭合回路中,如果它们两个接点的温度不同,则回路中产生一个电动势,通常我们称这种现象为热电势,这种现象就是热电效应。

两种丝状的不同导体(或半导体)组成的闭合回路,称为热电偶。

测量端又称工作端或热端,而温度为参考温度的另一接点称为参比端或参考端,又称自由端或冷端。

11、有关热电偶的几个结论(1)热电偶必须采用两种不同材料作为电极,否则无论热 电偶两端温度如何,热电偶回路总热电势为零。

(2)尽管采用两种不同的金属,若热电偶两接点温度相等, 即T=T0,回路总电势为零。

(3)热电势只与结点温度有关,与中间各处温度无关。

12、热电偶冷端温度补偿的方法要使冷端的温度保持为0℃是比较困难的,通常采用如下一些温度补偿方法。

(1)补偿导线法:用一种导线(称为补偿导线)将热电偶的冷端伸出来,这种导线采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0-100℃)又具有和所连接的热电偶相同的热电性能的廉价金属。

在使用补偿导线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①补偿导线只能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与热电偶的热电动势相等或相近;②不同型号的热电偶有不同的补偿导线;y dy K S x dx∆===∆③热电偶和补偿导线的两个接点处要保持同温度;④补偿导线有正负极,需分别与热电偶的正负极相连;⑤补偿导线的作用只是延伸热电偶的自由端,当自由端不等于0时,还需进行其他补偿与修正。

(2)计算法:(3)补偿电桥法:补偿电桥法是利用不平衡电桥产生的电势来补偿热电偶因冷端温度变化而引起的热电势变化值,如图所示。

(4)冰浴法:把热电偶的冷端置于冰水混和物的容器里,最妥善,但不方便,仅限于科学实验中应用。

(5)软件处理法:在采样后加一个与冷端温度对应的常数即可。

13、辐射测温的物理基础辐射式温度传感器是利用物体的辐射能随温度变化的原理制成的。

(1)热辐射:物体受热,激励了原子中带电粒子,使一部分热能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间传播,它不需要任何物质作媒介(即在真空条件下也能传播),将热能传递给对方,这种能量的传播方式称为热辐射(简称辐射),传播的能量叫辐射能。

辐射能量的大小与波长、温度有关。

(2)黑体:所谓黑体是指能对落在它上面的辐射能量全部吸收的物体。

14、辐射基本定律(1)普朗克定律:普朗克定律揭示了在各种不同温度下黑体辐射能量按波长分布的规律,其关系式(2)斯忒藩-波耳兹曼定律:斯忒藩--波耳兹曼定律确定了黑体的全辐射与温度的关系如上。

此式表明,黑体的全辐射能是和它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所以这一定律又称为四次方定律。

把灰体全辐射能 E 与同一温度下黑体全辐射能E0相比较,得到物体的另一个特征量ε(黑度,反映物体接近黑体的程度)。

15、辐射测温方法(1)亮度法:是指被测对象投射到检测元件上的是被限制在某一特定波长的光谱辐射能量,而能量的大小与被测对象温度之间的关系是普朗克公式所描述的一种辐射测温方法,即比较被测物体与参考源在同一波长下的光谱亮度,并使二者的亮度相等,从而确定被测物体的温度,典型测温传感器是光学高温计。

(2)全辐射法:全辐射法是指被测对象投射到检测元件上的是对应全波长范围的辐射能量,而能量的大小与被测对象温度之间的关系是由斯忒藩--波耳兹曼所描述的一种辐射测温方法,典型测温传感器是辐射温度计(热电堆)。

1),(2510-=T C e C T E λλλ40TE σ=(3)比色法:被测对象的两个不同波长的光谱辐射能量投射到一个检测元件上,或同时投射到两个检测元件上,根据它们的比值与被测对象温度之间的关系实现辐射测温的方法,比值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由两个不同波长下普朗克公式之比表示,典型测温传感器是比色温度计。

第三章压力检测16、电阻应变效应电阻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形变时,其电阻值发生的变化,称为电阻应变效应。

在电阻丝拉伸比例极限内,电阻的相对变化与应变成正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