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相关课标及考纲:水循环环节与过程;
说文解字“木”
森林的作用
湿地的作用
水循环,地表径流,下渗,地下水,
概括的讲是:
植被保持水土机制:
一是林冠(枝叶)截留降水,减少雨滴冲击表土,避免土壤颗粒被击碎;
二是减少了到达地面的降水量,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减少的地表侵蚀。
涵养水源的机制:
枯枝落叶有吸纳水分和延缓地表径流的作用,从而增加了雨水下渗。
有植被的土壤,孔隙多,可储蓄更多的水分,
先说水土保持机制:植被是乔灌草本植物的统称,植被的地上部分尤其是高大乔林的树冠,具有截留降雨的作用,非常明显,见有关“林冠截留”的文献,太多了。
截留后,阻止了雨滴击溅表土,避免了土壤颗粒被击碎;另一方面,大大减少了落到地面的降雨量,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量,也从而减少了土壤侵蚀量。
地表的枯落物层也有吸持水分的作用和保护表土的作用。
因而植被的林冠层和地表的枯落物层构筑了两道防线。
水源涵养机制:凡有植被的地方,一是表层枯落物层具有吸持水分和阻延地表径流的作用,从而极大地促进了雨水的下渗,而不会形成“水冲土跑”而流失的局面。
另一方面有植被的地表层,有机质丰富,土壤颗粒结构好,总孔隙度高,可使土壤含水量达到更高值,也易于使水分下渗
当降落到森林中的雨水,首先落到乔木的林冠层,一部分由于林木的枝条、叶子、树干表面吸引和雨水的重力的均衡作用而被吸附着,这部分水称为林冠截留水,约占降水量的10%-30%,当雨滴汇集扩大到重力超过树体表面吸附力时,即从林冠落到林地。
从林冠下落和透过林冠直接降落到林地的雨水其中一部分又被枯枝落叶层吸附,称枯枝落叶截留水,一般枯枝落叶层吸水量可达本身重量的2-4倍。
林冠和枯枝落叶截留水在降雨停止后,就会逐渐蒸发散失到大气中去。
透过林冠和枯枝落叶层后的降水大部分直接从土壤孔隙渗入到土层中,渗入到土层中的水量主要决定于土壤的孔隙度。
土壤的孔隙度决定于土壤中的根系、腐烂的根的孔穴、小动物的洞穴这些孔隙吸水后主要受重力作用的支配,慢慢下渗,直到不透水层才会从岩石中出来。
这些孔隙是土壤涵养水源的关键,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越高、结构越好,则土壤孔隙越大数量越大储藏的水就越多。
森林中土壤的孔隙度远大于无林地土壤的,杂木林的土壤孔隙度远大于毛竹林的土壤孔隙度,因此森林的土壤的储水量远大于无林地土壤,杂木林的储水量远大于毛竹林的土壤储水量。
图5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
据该山地海拔2500~3400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
据此回答9~10题。
9.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A.地表蒸发 B.植物截留和蒸腾
C.地下径流 D.转化为固态水
10.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带
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据此完成16~18题。
16.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①固定表土②减少径流③沉积泥沙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
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18.“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下图为“某观测站某年8月1日至3日雨量及河流水文过程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3. 未来在相同降雨状态下,如果图中水文过程线( )
A. 洪峰水位升高,可能是由于上游大量退耕还
B. 洪峰水位降低,可能是由于下游修建大型水库
C. 洪峰点向右偏移,可能是由于上游植被恢复较好
D. 洪峰点向左偏移,可能是由于下游开挖泄洪通道
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表1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
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降水序号降水历时(天)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
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750m3/s
A. 减小降水变率
B. 减少河水含沙量
C. 增加降水量
D. 加大河流径流量
10. 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1. 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 河床
B. 沟谷
C. 裸露坡面
D. 植被覆盖坡面
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8-10题。
8.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9.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0.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图1示意雨水花园结构。
据此完成下题。
11. 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A. 为植物提供养分
B. 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 吸附雨水污染物
D. 保持土壤水分
12. 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
层是
A. 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 种植土层和砂层
C. 砂层和砾石层
D. 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13. 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A. 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 保护生物多样性
C. 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 调节局地小气候
下图为水利研究部门实验室模拟同一降水过程中径流量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9. 图中四条曲线: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依次对应的序号分别是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①、②
C. ②、④、①、③
D. ①、③、④、②
10. 防治城市暴雨时发生内涝的最有效措施是
A. 保护城市原有湿地
B. 提高地面透水能力
C. 扩大城区绿地面积
D. 完善城市排水系统
图4 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 年、第6 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
读图回答18 -19 题。
18. 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 第6 年的流量峰值大
B. 第1 年的流速峰值小
C. 第6 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 第1 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19. 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A. 蒸发
B. 下渗
C. 蒸腾
D. 地下径流
10.美国西部森林频发山火.监测显示过火林地水土流失加剧.如图示意美国西部部分地区2013-2015年山火的分布.
分别指出该地区山火与水土流失易发的季
节,并分析过火林地水土流失加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