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发表时间:2016-12-21T13:49:36.143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25期作者:杨玲[导读] 美国是最早将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入到学校教育中的国家,在1896年的美国宾州大学,威特默创立了俄勒冈学校,它是以医院模式为主的学校。

(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宁夏银川 750001)【摘要】在高职院校内,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调节自己的心理,维护心理健康,对自己有个明确的认知,还可以为开展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虽然近几年来,各大高职院校都加快了建设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步伐,但从目前情况看来,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本文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善的
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5-0295-02 美国是最早将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入到学校教育中的国家,在1896年的美国宾州大学,威特默创立了俄勒冈学校,它是以医院模式为主的学校。

如今社会飞速发展,对心理健康的教育也提高了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大力发展心理健康的教育。

不少高职院校内都建立了心理咨询的相关机构,教育部门也发布了很多与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相关教育的政策与文件。

从这些措施中可以看出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和高职院校的重点工作。

现如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为了顺应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建设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但从发展历程来看,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都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1.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 专职心理教师的定位和工作职责不明确
很多高职院校会将心理咨询的机构设立在学生处,并将一些行政工作分摊给心理教师。

并且在评聘职称时会将心理教师归到思政教师的行列,需要心理教师完成一定的学时以及教研工作,另外,心理教师还需要做好高职院校内心理健康相关教育的宣传与指导工作,当有人需要咨询时,心理教师还需要承担起心理咨询师的工作。

所以心理教师承担着多重身份:行政人员、任课教师、心理咨询师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这必然会导致心理教师无法全心全意的专注于某项工作,因此缺乏晋升的机会。

由于身份太多,工作内容也涵盖了方方面面,使得心理教师难以对自己做出明确的定位,也无法明确自己具体的工作职责。

1.2 专职心理教师数量少,缺乏培训机会
教育部门曾在相关文件中做出规定,每所高职院校需要配备至少2名专职的心理教师,实际数量可以根据各个高职院校的具体状况来安排,但从相关数据来看,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内的专职教师与学生的数量比例为1:5000,所以大部分高职院校内专职的心理教师最多为2~3名,而且在这部分心理教师当中,兼职的比例达到了90%,只有10%的教师是专职。

大多数心理教师的专职身份是学院内的辅导员,只是处于被动才来兼职这份工作,他们本身就需要处理繁重的教学工作,因此很难再全心全意的完成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

而且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学培训,在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容易将其归纳到道德问题中,使得很多学生难以接受。

另外,兼职心理教师并不会为辅导员带来额外的收益,所以大部分辅导员缺乏积极性。

1.3 忽略了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偏重心理治疗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相关教育主要是为了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应该将人放在工作的主体,尊重所有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

心理健康的教育并不是针对与某一个群体,而是面向全体成员的开展的。

但从目前各个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重点在于“点”,侧重于心理上存在问题的部分学生,没有将该教育普及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不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2.促进高职院校建设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相关对策
2.1 编制符合各校实情的心理健康评价工具
在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中,所使用的心理健康的测评与评价工具大多是从国外借鉴而来的,再根据中国研究的相关数据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但如今心理健康的教育在我国的高职院校内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已有的评价工具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工作的需要,国家和高职院校应根据我国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编制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评价工具,从而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我国高职院校内的建立奠定基础。

相关事实证明,我国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展开了相关研究,不少优秀的专家学者都投入到了健康量表的编制当中,并获得了良好的成效。

2.2 开发心理健康课程与教育资源
高职院校可以设置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来实施心理健康的教育,建立起具有学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需要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实际需求,如外国将责任、情感、对自己做出正确认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节自我情绪等等方面的教育融入到了心理健康的课程当中,有利于学生面对日后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我国可以借鉴这一经验,制定出多样化的教学主题。

(2)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高职院校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并选择角色扮演、游戏、讨论、情景模拟以及心理训练等各种方式,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

(3)高职院校需要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并针对学生的具体需求来开展个性化的课程,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恋爱时应具备怎样的心理、如何做出客观的自我评价等等。

2.3 加强心理辅导与心理辅导室建设
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心理辅导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开展良好的心理辅导工作有助于促进服务体系的发展。

所以,高职院校需要对建设心理辅导提高重视,安排积累了丰富辅导经验的心理教师来担任该项工作,以便于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并做好处理工作,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心态,从而实现教育部门所发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所提出的要求。

另外,高职院校还需要积极建设心理辅导室,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为心理辅导室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定期举办相关培训活动来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和专业的心理服务。

高职院校应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让学生意识到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愿意主动的去心理辅导室寻求帮助。

2.4 建立完善的危机预防和干预服务系统
高职院校建立心理服务健康体系的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做好危机的预防工作,除了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的相关教育之外,高职院校还需要时刻关注一些早期功能出现混乱的、正在经历或已经经历过严重心理冲突的学生,预防这些学生的心理上出现严重问题,并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对于一些已经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的部分学生,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危机干预系统将他们转移到医院去,避免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

建立起完善的预防与干预危机的系统之后,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来提高该系统应对危机的效率,确保在危机产生的第一时间内提供帮助,对危机进行有效处理,避免由于效率低而无法及时制止某些严重后果的产生。

另外,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班主任与思政工作队伍的力量,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预防与干预危机的方法,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积极建设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完善的服务,让学生可以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心态,从而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并能够成为社会主义的优秀接班人,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蓝琼丽,王勇健,熊少青.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04).
[2]段好宁,童欢欢.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6(15).
[3]夏谦,周学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及教学实践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1(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