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其体系建设_俞国良

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其体系建设_俞国良

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其体系建设*俞国良侯瑞鹤[摘要]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是教师以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为依据,在对一组已知事实、经验结果进行理解和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心理健康教学、心理健康评估、心理辅导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等活动,提高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心理健康水平的专业活动。

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的工作团队,遵循心理健康的特点和规律,向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不同层级的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服务,以及围绕该项工作的各种人财物的投入、教育培训、管理以及相应的制度建设等,构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根据其目标和任务不同,可以划分为心理健康自评和他评评价系统、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系统、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系统,以及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系统。

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需要编制本土化的心理健康评价工具,开发学校心理健康课程与教育资源,加强学校心理辅导与心理辅导室建设,完善学校危机预防与干预服务系统。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作者简介]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心理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侯瑞鹤,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中心讲师、博士(北京100872)从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心理健康服务,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顺应了世界心理科学发展的新特点。

纵观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为学校教育服务的历程,根据关注人群和理念的不同,经历了医学模式、教育模式和服务模式。

[1]早期主要以医学模式为主,其关注的人群主要是智力落后或心理障碍、需要提供特殊心理服务的少数学生,并以心理行为问题解决为导向。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悄然兴起和蓬勃发展,学校心理服务的对象逐渐扩展到全体学生,强调面向健康的大多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以预防和促进发展为导向。

服务模式相对于教育模式,主要强调的是视角不同。

教育模式有一个内隐假设,即教育者根据预设的内容和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有“强人所难”、“居高临下”之嫌;服务模式则重视以学生自身的发展性需要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成长需要,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服务,即强调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把“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作为其指导思想。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处在从教育模式逐渐向服务模式转变的过程中。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学习困难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与其可塑性研究”(项目编号:10JJDXLX004)的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侯瑞鹤,houruihe@。

一、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内涵及其体系构成(一)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是教师以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为依据,在对一组已知事实、经验结果进行理解和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心理健康教学、心理健康评估、心理辅导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等活动,提高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心理健康水平的专业活动。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作为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其技能、理论的发展决定着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向、质量和专业化水平。

对此,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技能培训的循证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即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培训可以提高其服务质量。

[2]纵观理论发展历程,传统的心理健康理论主要包括心理动力学、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人本主义心理学、后现代理论以及整合主义理论等。

近些年来,侧重心理体验为主的疗法得到蓬勃的发展,其优势在于在短时间内能够在心理体验的基础上,帮助服务对象获得较深刻的领悟和产生较大的心理行为变化。

此外,我国心理健康从业者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发展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心理辅导与治疗方法,影响较大的有意象对话疗法、渗透中医或中国哲学的心理或情志疗法等。

(二)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载体。

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的工作团队,遵循心理健康的特点和规律,向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不同层级的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服务,以及围绕该项工作的各种人财物的投入、教育培训、管理以及相应的制度建设等,构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根据其目标和任务不同,可以划分为心理健康自评和他评评价系统、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系统、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系统,以及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系统。

心理健康自评与他评评价服务系统。

评价是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基础。

收集服务对象相对完整和全面的信息进行准确评估,是提高后续服务工作效果的前提。

对个体进行评价时,仅仅根据其自我报告或自评收集数据,有时会获得偏差的信息,他评则可以有效弥补自评可能出现的缺陷。

因此,这里所提出的自评和他评评价服务系统,意谓从我国国情和文化背景出发,根据国家、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关于心理健康工作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建立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科学系统的、包括服务对象自评及其所在环境中重要他人评价的方法,以获得更全面、更完整信息进行综合评价的服务系统。

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服务系统。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主渠道和重要抓手是课程。

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着眼点是服务于全体学生。

研究者在回顾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学校心理健康应该面向大多数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服务。

[3]该服务系统需要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开发、优化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资源;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不同教育内容的心理健康课程模块;强调游戏活动、情感体验和行为训练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素质,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系统。

心理辅导与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核心和关键。

该系统的主要承担者是学校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他们自觉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原理和方法,对多数学生共同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对少数有较严重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

努力挖掘来访者自身潜能,在此基础上提高来访者解决自身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促进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

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服务系统。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任务是心理疾病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

该系统通过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精神卫生防治工作机制,有效运用社会、学校、家庭力量,使学生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增强他们对精神疾病预防与康复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对心理疾病预防与心理危机干预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具有更大的优势和效率,学校通过主动、系统的心理健康筛查,及时转介需要帮助的学生到相应的心理机构,使他们获得及时帮助。

[4]二、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与发展(一)西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与发展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西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相对于我国起步较晚的现状,发展更为成熟。

有鉴于欧美国家发展背景的相似性,这里以美国为例。

1.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理念的现状与发展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已有一个较长的历史。

19世纪90年代,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就有学校开设了心理诊所,为师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5]今天,美国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并提供学生一系列的社会和心理健康服务。

比如,社会工作者、学校心理学家、家庭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以及依托一些公益项目、研究项目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

三级防控体系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理念。

第一层是以预防为主的心理健康项目和服务,包括提供一个积极、友好、开放的学校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与集体或家庭建立有效的联结,支持学生的情绪健康发展,最终目标是建立对于学校的归属感。

这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被证实对学业成绩有积极的影响,并且能够减少风险行为。

[6]第二层是面对一些有心理辅导与咨询需要的学生提供无偿服务,其形式主要是团体辅导或个体咨询,以满足正常学校教育外一些学生的特殊需要。

第三层主要是面对小部分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

他们往往需要多渠道、更专业的帮助,如特殊教育服务、个体或家庭治疗、药物治疗等,通常需要学校和社会机构的密切配合与协作。

研究表明,这三级防控体系卓有成效:学生出勤率提升,学业成绩提高,以及心理行为问题减少。

[7]把临床心理工作和日常教育工作合二为一的理念。

该理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提出,要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但仍有不同声音。

美国佐治亚大学的Margaret教授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在新的时期进行了扩展,提出了“把临床心理工作和日常教育工作合二为一的理念”。

[8]把两者整合起来的有效途径,是把教职员工培训作为一件优先考虑的事情,从培训教师、教育者和管理者入手。

[9]显然,从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入手,才能够从根本上把促进儿童心理发展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尤其是优秀教师的选聘,要求他们具备对心理困扰儿童和青少年进行教育和咨询服务的能力,同时能够渗透到正常的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内。

[10]以问题为中心的干预过渡到全员参与的预防模式。

传统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的危机干预模式主要聚焦心理行为问题解决,该模式主要针对出现危机后的个体,或者受到该危机感染的人群进行事后干预。

该模式的主要缺陷在于干预效果不尽人意。

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研究者提出了全员参与的预防模式。

该模式是研究者在实证基础上,提出以预防和降低自杀率为主要出发点的预防和危机干预模式。

[11]他们认为,除了心理健康从业人员外,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行政人员,甚至保安和宿舍管理人员等,都应该接受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知识培训,以便能够尽早觉察到可能进入危机通道学生的异常变化,从而能及时有效地启动危机干预程序。

2.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的现状与发展专业化和精细化。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充实,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对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分工也越来越细,比如,社会工作者、家庭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等。

此外,还有拓展性服务,如学校专门针对无家可归青少年的干预计划。

[12]不同的专业人员服务于不同的心理健康内容或群体,就使得在操作层面上经常遇到以下问题:一是有的学生有心理行为问题但得不到及时帮助,二是有的学生则可能会被重复鉴定。

特别是心理建康从业人员和部门彼此缺乏沟通和恶性竞争,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之间出现了“各自为政”的情况。

[13]信息化与整合化。

随着信息化发展,面对专业化和精细化所带来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整合各种信息。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员与部门之间的整合;一是不同来源的数据和信息的整合。

然而,在信息整合的过程中,有一个操作上的重要障碍,即保密与保密例外条款的把握,导致学生在不同机构,尤其是从学校到校外机构接受治疗或帮助时,这些机构对学生整个生活史的了解不够,从而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

此外,对心理健康服务效果的评估,也是一个正在不断探索、不断研究的问题。

[14](二)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与发展近十年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