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验——感悟”教学模式的探索

“体验——感悟”教学模式的探索

“体验——感悟”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模式的提出
体验与感悟是时刻伴随人的认识的两种生活形式。

就学习而言体验和感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消化后的内心反省、内在反应或内在感受是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作用的结果。

学生的童年生活是伴随认知的动态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始终贯穿着学生对现实生活世界的体验和对可能生活的感悟。

可见体验现实、感悟生活的真谛是现代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传统的品德课程教学往往强调认知忽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使课程失去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影响了德育的实效。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学习研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探索了一条“体验——感悟”品德与生活教学模式的路子。

二、模式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品德与生活》课堂倡导动态的、建构性、过程性的知识观这个知识观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

“建构主义基本的前提是把知识作为一种关系体系来建构。

儿童通过重复、反应和再现来组织他们在广泛的关系体系中一次次经历所获得的体验。

”美国教育理论家布朗等人认为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括化具有
更为重要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优越性人们应当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活动和感悟上。

2、品德心理学基础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教育思想。

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

”对小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研究表明首先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意行整合学习品德建构是在现实的人际互动中通过道德的体悟学习实现的。

从“体验”入手是解决品德知行脱节问题的关键。

3、课程标准理念
课标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

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基于以上几种教育理论我们根据教育目标在课堂上的创设相应的教育环境使教育因素情境化采用“体验——感悟”式教学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发展道德能力实现课标提出的“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课程框架。

三、模式的建构标准
1、着眼学生的发展
课堂的总目标是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摈弃传统的语言说教式教学方法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确定教学的内容标准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热爱生活的儿童。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果不注重启蒙教育一旦形成不良的认识行为重新塑造就非常困难。

低年级是品德、生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立足生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2、指导教育活动
传统的学科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传授、轻体验重知识、轻活动重结论、轻过程等倾向。

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

本课程以儿童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活动形式本模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实现体悟式学习。

一方面在现实生活的美好听体验积极愉快的情绪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发展能力学会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3、倾注人文关怀
每次说起身边的事情学生很感兴趣也容易明辩。

生活是第一性的。

《品德与生活》课程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课程的性质是通过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体现以了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课堂上教师必须倾注情感因素以教师的真情实感、调
动学生的情感注意通过学习活动挖掘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对人、对事的正确态度。

三、模式的操作程序
1、课前提示
课前教师要根据主题的特点创设开展教育活动的环境与条件设计出具体可行的活动方案。

同时要利用好学生的生活。

如让学生事先搜集与活动有关的资料增强感性认识。

也可鼓励学生把即将要学的内容在家与家长进行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活动时就会产生更深的体验。

2、课中引导
根据体悟式教育思想、理论可构建如下课堂“体验——领悟”教学模式
导入活动体验感悟
实践提升
背景提示唤起感受进入情境引发观点激活经验尝试体验讨论交流感悟内化回归生活巩固导行正确引导促进提升
3、课后延伸
品德课堂的延伸活动是帮助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也是知行达到统一的有效途径。

课后必须加强实践让学生用课堂上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实践去深入体验从而把活动引向纵深。

根据以上基本程序下面以一年级下册《小心别伤着》一课为例对本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作如下分析:
(一)导入活动
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以激情的语言手势提示活动背景以唤起学生的最初感受。

如《小心别伤心》一课课始利用课件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拍自于班级画面是××值日生擦黑板时因够不着高处而踩在椅子上擦结果导致身子倾斜失去重心快要摔下来的情景。

此时观看的同学中响起一阵惊慌教师及时揭示本课主题:小心别伤着。

一幕由于大意险些造成伤害的情景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感官。

由此引出的课题实则成了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关心和提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