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本剧

课本剧

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张无名所谓教无定法,语文教学的教研教改课题繁多,各种新的教法层出不穷。

根据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我发现编演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前年我担任初一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

在教《卖油翁》一课时,我根据当时的课堂气氛找了两个学生分别扮演陈尧咨与卖油翁。

两位学生的表演非常到位,其他学生看得认真,评得踊跃,文章的主题——“熟能生巧”的道理班上每一个学生都印象深刻,教学效果非常好。

经历这次偶然,以后只要一碰到书本中有适合语文课堂上表演课本剧的课文,我都会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如《变色龙》、《期行》、《范进中举》等。

另外,不断更新课本剧形式,如小品式、电影式、话剧式、哑剧式、记者问答式等。

《桃花源记》一文我采用的是记者问答式,一个学生饰演渔人,一个学生饰演记者,另外让几个学生饰演桃花源中人。

由于记者的提问精彩,饰演源中人的学生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回答也是妙语连珠,整个课堂的气氛异常活跃。

学生们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了解了当时的历史,领会了文章的主题,可谓一举多得。

通过课本剧的编演,我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

首先,表演前要编剧本,学生们要熟悉剧本的特点,要设计人物的对白,要安排场景,要准备道具,这样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其次,学生们在表演时提高了表演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最后,因为课本剧,学生们对表演过的课文印象非常深刻,很难忘记。

而有些学生因为出色的表演,教师和同学甚至就用他饰演的角色代替他的名字去称呼他,如“卖油翁”、“诸葛亮”、“戴震”、“强项令”等,班级气氛十分融洽。

课本剧的表演既提高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语文学习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八年级下册的教材中,有一个专门的戏剧单元,学生们已经跃跃欲试了。

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一定会有新的惊喜在等着我。

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张无名让课本剧走进中学语文课堂时下,正在轰轰烈烈搞新课程改革。

为适应教改,教师应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健康发展并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我认为,应强化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把语文知识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的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会兴趣盎然,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能力。

编演课本剧就是其中一种方式。

一、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兴趣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就素质教育而言,学生排演课本剧的投入是全方位的,要求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对剧本有大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它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同时要求学生发挥想像,培植感情,磨炼毅力,还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这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

演出一台戏,光靠少数人不行,要大伙儿通力协作才能成功。

学生中擅长表演的,就当演员或导演;擅长丹青图画的,就搞布景或化妆;会乐器的,就配乐伴奏;懂电工的,可搞音响和照明;会电脑的,就搞文字编辑或录像剪辑;工于写作的,就改编或写剧本;……各扬其长、相互配合,可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而且,学生还要学会处理平时排演中的许许多多琐碎事务如服饰道具的筹集、保管,海报的策划、张贴以及相关的宣传和有关方面的联系等等。

所以,演好一出语文课本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且是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编演的步骤及要求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剧的编演,要按一定规范操作,同时又要灵活掌握,注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编演程序为导、选、读、编、演、评六步,每一步相应有具体要求。

导学生对编演课本剧虽有兴趣,但编演难度大,要求高,很多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

另外,对整个编演过程的难点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要克服畏难情绪的做法,可先引导学生回忆所看到的优秀小品,如平时电视台曾播过的小品,简单分析其成功之处,以激起学生对编演戏剧的兴趣,更好地进入编演活动。

选选较生动的记叙性课文。

选这一过程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决定选用,使学生充分参与,以调动其积极性。

所选课文要求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较强,人物性格鲜明。

选用的课文篇幅如太长,也可选取其中一个段落层次,因为初中学生语文实践水平较为有限,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读要改编课文,就需要具备戏剧常识及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这时需引导学生读。

一是读戏剧,明格式。

初中语文课本的戏剧只有第五册第七单元,及书后所附的一篇有关戏剧的文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使自己具备编演的知识基础。

其他年级侧重于说(讨论)戏剧、演戏剧。

二是读所要改编课文,要知背景、明主题、熟内容。

人物性格的内涵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相联系,是为表现作品的主题服务的,所以,对文中人物性格要清楚,更要清楚产生其性格的社会背景,清楚作者塑造此形象的用心。

编在学生编写课本剧时,存在着一个毛病,即照抄课本里的人物对话,抄完了,戏里的人物就无话可说了;舞台说明也照抄课本里的叙述语句,冗长罗唆。

应让学生明确:1、改编时可适当增删,无论是人物对话或是舞台说明,都是为主题服务的。

删简或增添,既要适合于剧情发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又要适合舞台演出。

2、对课文里一些能突出人物性格的对话及有关动作要在剧本里体现,注意突出其作用。

演1、舞台布置及道具应从简,不能人为造成演出的难度。

如《变色龙》里的小狗可用课椅代替,赫留金的被咬伤的手指头可用红纸套扎在手指上即可。

2、人物对话的表演是重点,应掌握好语调、速度、节奏及停顿,最大程度地为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服务。

3、分小组表演,使人人参与,人人得到实践的机会;要安排汇演或竞赛,选表演较出色的学生在全班面前交流表演,注意全体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评1、评编演。

在汇演后,组织学生讨论,评论编演的水平及得失,重点是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同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2、评课文。

编演后学生对原课文的理解已提高到另一层次,此时,可提出几个高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实现语文素质水平的新的飞跃。

课本剧的编演,作为一种实践锻炼方式,学生极感兴趣,并且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也较显著,故在语文课堂上适当地编演一些课本剧,有利于学生发展,能保证新课程的有效落实。

浅谈课本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经常有些语文教师感叹:“课文已经分析得很细了,学生还是听不懂、不喜欢听。

”“上课好像在唱独角戏,学生毫无反应。

”……学生也普遍对语文课不感兴趣,即使有学生书面考试成绩优良,但口头表达、交际却不尽如人意。

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现象和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背道而驰。

语文教学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健康发展并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描述在前一课时新授《桃花源记》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我以讲评练习册进行理解、巩固。

讲到第五小题“根据第三节编对话”时,我请了一位男生回答。

该生三言两语,表述很不完整。

我又叫了一位女生,该女生语言亦十分平淡:“喂,你从哪里来?”说话开始结巴。

这时,耳边传来一句轻轻的歌声:“不要问我从哪里来……”顿时有人哄笑。

是那个爱捣蛋的范同学,我心中不悦,但我对刚才按部就班的教学过程、对显得沉闷的课堂气氛也不满意,于是顺水推舟:“我们根据第三段编一段课本剧怎么样?”“好!”许多学生兴奋地叫起来。

“那么,四人为一小组,给大家十分钟左右时间讨论!”有同学发问:“老师,可不可以创新?”“行!不过情节要与课文基本一致。

”于是班内人声鼎沸。

我看到有几个平时十分内向的女生也在手舞足蹈地进行创编,心中暗喜。

过了几分钟,有几组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

我示意大家开始表演课本剧,请语文课代表所在的小组打头阵……一开场一连串幽默的台词,引得全班大笑。

这组学生有的操外语,有的讲崇明方言,朱同学不愧是课代表,引用了《游山西村》和《清平乐村居》中的诗句作台词,恰到好处。

第二组上台表演的同学更有创意。

一个渔民因船上机油耗尽漂流到桃花源。

在村民的热心帮助下,终于灌进了“鲁花牌”花生油。

中间的两处广告词引人发噱。

结尾处村民的叮嘱:“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起,这里是个免费的加油站!”既巧妙地扣住了课文“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内容,又产生了很强的戏剧效果。

第三组学生相互插科打诨,表演也有特色……。

时间所剩无几,范同学早已急不可耐,于是我就以他们这组的表演作为结束。

这组的学生发挥了能唱善跳的特长,班级气氛达到了高潮……”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仍意犹未尽。

虽然由于准备时间比较匆促,表演过程中学生尚不熟练,我但完全被整堂课热烈的气氛深深地感染。

当天我布置的家作是编写课本剧。

我先总结了今天课上表演的课本剧的主要优点,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建议,并介绍了一些编课本剧的注意事项。

第二天的作业100%完成,其中不乏令人眼前一亮的剧本,如“方言版”、“广告版”、“三国版”、“外星版”、“武林外传版”……我挑出了部分佳作投稿,校文学社杂志从中选择了六篇,出了一个“走进桃花源”专辑。

三、教学反思(一)课本剧的教学实践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次临时决定的课本剧编演,虽然未按原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似乎“拖延”了教学进度,但班内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教学,兴致高涨,对课堂的投入空前活跃。

好几个学生当面或书面与我交流:“这堂语文课是我上学到现在最喜欢的一课,语文课原来可以这样精彩。

”“老师,我们什么时候还能上这样的课?”……(二)课本剧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语文素质的有效抓手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的切入点,学生就敢于表达,其思维的活跃出乎教师的预料。

长期有计划地进行课本剧教学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课本剧教学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使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的实践能力;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课本剧编演应给予学生有序、有效的指导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剧的编演,要循序渐进,注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鼓励为主。

在选择编演课本剧的内容时一般要选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如《皇帝的新装》、《陌上桑》、《社戏》、《范进中举》等。

初中生语文实践水平较为有限,目标不能定得太高,否则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所选课文要求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要强,人物性格要鲜明。

“选”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决定,使学生充分参与,以调动其积极性。

编写课本剧时可以忠实于原文的主题,也可以推陈出新,但必须有一个明确、积极的主题。

课本剧中的情节也可以根据主题的需要增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