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1、博物苑博物苑位于市区濠南路19号,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创办人謇。
早期建筑有中馆、南馆、北馆、苑事室、藤东水榭、国秀亭、相禽阁等,并有假山、兽室、鸟室、风车、水塔等园林设施及名贵花木。
解放前几经变故,遭受破坏。
建国后逐步恢复,并将謇故居濠南别业纳入博物苑管理畴。
现为综合性地方博物馆。
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博物馆,在我国博物馆史和现代文明史上占有特定地位。
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謇墓謇墓原名啬公墓,位于市区东南啬园路。
啬公即清末状元、近代民族实业家、教育家謇(1853-1926)。
謇墓前竖有铜像、墓道、墓阙,阙楣刻“先生之墓阙”。
謇墓陵台左侧有其独子孝若的墓茔。
墓侧有青砖粉墙的飨堂、憩堂各一座,现辟为謇生平业绩列室。
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入博物苑。
3、大生纱厂大生纱厂建于1895年,创办人謇。
现存历史建筑、设施有清花间厂房、钟楼、公事厅、纺织专科学校旧址、实业小学教学楼、仓库以及护厂河、大生码头遗址等,基本保持原有的历史面貌和格局。
大生纱厂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上的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是产业工人的摇篮,在旧中国的民族资本中,具有令人瞩目的地位,是研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的活标本。
2006年作为博物苑的扩展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天宁寺天宁寺位于市主城区中学堂街,始建于唐咸通四年(863),是地区最重要的历史遗存,曾被奉为通州九大寺之首,有“一州伟观”之誉。
天宁寺现存建筑主要有光孝塔、山门、金刚殿、大雄之殿等,大雄之殿的包镶法瓜楞柱为全国罕见。
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水绘园水绘园位于省如皋市如城镇东北隅。
明万历(1573-1620)年始建,为复社名士冒襄隐居之处。
清乾隆时期,皖人汪之珩、汪春田父子为缅怀冒襄,承水绘园之构园风格,于洗钵池畔构筑水明楼。
今之水明楼为清中前期建筑群,建筑面积1860平方米,以水明楼为主,连接清代遗构雨香庵、隐玉斋,形成以楼带院的格局,列入《中国历代名园》。
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青墩遗址青墩遗址位于海安县南莫镇青墩村,四面环水,总面积约七万余平方米。
1977年至1979年,博物馆、博物院三次在此发掘,出土大量、石、玉、骨角器及古尸骨骸、麋鹿、野猪等遗骨及核实、芡实等植物果实,其中带柄穿孔斧、刻划纹鹿角等具极高的文物考古和科研价值。
经测定,遗址距今五千年左右。
青墩遗址地处江淮之间,基本反映了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作为江淮地区原始文化的代表。
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二、省文物保护单位(24处)1、顶墓顶墓位于市区城山路中段,原为土冢,民国十年改垒为方台式,上塑跨马提刀顶像。
顶(1514-1557),通州余西人,明代抗倭英雄。
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率兵击退围攻通州城的3000余倭寇。
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8年)四月,顶与倭寇战于城北五十里,乘胜追击到单家店(今平潮镇),因天雨泥泞,战马失足摔倒,被倭寇杀害。
顶墓1982年被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2、太平兴国教寺大殿太平兴国教寺又名东寺,位于城区启秀路。
始建于南宋乾道二年(1166),重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
寺原有地藏殿、金刚殿、朝官殿等。
大殿建筑宏伟,为九檩歇山式大型建筑。
1982年被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3、南关帝庙巷明清住宅位于市区的南关帝庙巷明清住宅是一处古民居群,有东、西并列的两组建筑,各五进。
东、西两宅都完好地保存了明朝后期的梁架结构,皆为七架硬山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前后有廊,月梁,斗栱,替木雕饰精细繁缛。
1983年被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4、丁古角明代住宅丁古角明代住宅在城区原丁古角巷北段西侧(现为八仙城商业区),仅存座北朝南的三间平房,是一件完整的住宅建筑艺术作品,历经数百年保存下来,尤为珍贵。
1982年被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5、狼山广教禅寺狼山广教禅寺始建于唐,经历代修建,现存三大明清建筑群,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至今格局完整,保存完好,是明、清两代继承和发扬唐、宋佛教文化的杰作。
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寺庙。
6、抚台平倭碑抚台平倭碑,全名抚台公平倭碑,位于狼山南坡山腰。
该碑立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记载了巡抚都御史遂抗倭的功绩,反映了江北地区抗倭斗争的史实。
1982年被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7、狼山天祚崖题刻狼山天祚崖题刻位于狼山北麓天祚岩下,又称“题名坡”。
因石坡上有五代天祚年间存的题字石刻及宋、清代的几方题字而得名。
它是市现存最古老的石刻,对于考察的建置和狼山着陆前后的沧桑变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995年被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8、寿墓寿,名云芝,号雪宧,人,1871年生,近代刺绣大师,擅长仿真绣,所绣耶稣像获国际金奖。
因献绣品贺慈禧寿而赐名寿。
1914年謇在创立女红传习所,寿应聘来通主持,培养了众多人才,逐步形成通绣“细”、“薄”、“匀”、“净”的风格。
著有《雪宧绣谱》,为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绣艺术的专著,1921年寿病逝于通,謇将其葬于马鞍。
2002年被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9、钟楼谯楼谯楼亦称星枢楼,初建于元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重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历代经多次重修。
谯楼建成后一直是元、明、清历代州、县署的前门,是古代封建政权的象征。
钟楼由我国著名实业家、教育家謇倡导,著名建筑师支夏设计,建于1914年。
其北紧接谯楼,高六层,为当时城最高的建筑。
钟楼仿照西洋古典建筑式样,安装了反映新技术成就的巨型时钟。
矗立于城市中心的钟楼和谯楼,两座中、西体态各异的建筑紧密相连,是清末民初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中国近代第一城”标志性建筑,曾被用于市徽图案。
2002年被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10、濠阳小筑濠阳小筑位于市区环城南路21号,为謇故居之一,整体风格以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为主,辅之以西方建筑装饰手法。
该建筑由一幢二层楼主体建筑和多座小庭院组成。
2003年为纪念謇诞辰150周年,市人民政府修葺了濠阳小筑,并辟为謇纪念馆对外开放。
2006年被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11、通崇海泰总商会大楼通崇海泰总商会大楼位于市区桃坞路西端,建于1920年,由籍近代著名建筑师支夏设计建造。
该建筑座北朝南,为二层砖木结构楼,建筑面积4707平方米。
采用中轴对称布置,以门廊、大厅、会议厅为中轴,两边以办公楼环绕形成院落,并有回廊与前后廊相通。
这座具有欧洲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曾作为吸收西方建筑艺术的典和近代优秀建筑,分别载入《中国建筑史》和《20世纪中国建筑》,是为二十世纪文化遗产之精粹。
2006年被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12、绘绣之楼及林溪精舍绘绣之楼及林溪精舍位于狼山北麓的滴珠岩前,护山河边,建造于1917年。
绘绣之楼为三层小楼,有东西配房,是謇修建的狼山观音院的一部分,以专门收藏、列各种观音造像为主要功能。
林溪精舍是謇在狼山北麓园中构建的一幢别墅式的建筑,位于绘绣之楼西,临水营建,平面呈曲尺状,砖木结构,回廊环绕。
2006年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13、联合抗日座谈会会址联合抗日座谈会会址座落在海安县城宁海路58号,著名爱国人士国钧(字紫石)先生故居。
1940年,新四军东进抗日,毅同志在管文蔚同志陪同下,到海安拜会曾任省省长的国钧先生,并请他出面召开了“联合抗日座谈会”,召集(国民党省长)、泰运(税警团团长)、明扬(鲁皖游击总指挥)和新四军及北各界知名人士到会,共商团结抗日大计。
通过这次会议和以后召开的埝军民代表大会,团结了大批爱国人士,壮大了人民的抗日力量。
这是毅同志执行同志制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取得的成果,是黄桥决战胜利的因素之一。
1982年联合抗日座谈会会址被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14、北第一届参政会会址北第一届参政会会址在海安县城街164号,抗日战争前为“纪念堂”。
1940年10月,黄桥决战胜利后,为了进一步团结抗日,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毅同志在这里召开了为时七天的“北第一届参政会”。
与会代表包括各党派各阶层人士共二百多人。
会议听取了管文蔚同志代表北行政委员会所作“行政纲要”报告,讨论了团结抗战、实行二五减租、建立抗日根据地等方针大计。
少奇、毅到会接见了会议代表,并发表重要演说。
“北临时参政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统一战线的一种组织形式,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对争取北地区民族斗争的彻底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2年北第一届参政会会址被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15、平倭冢记碑平倭冢记碑位于海安县西场镇人民东路14号文化站,建有碑亭。
碑高196厘米,宽88厘米;碑基高36厘米,宽92厘米。
碑文26行,每行45字,正书。
碑额题“公平倭冢记”,二行,篆书;双鹤祥云纹饰,碑四周饰忍冬连续纹。
平倭冢原在海安县西场镇东郊,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
碑文记载了明嘉靖年间,倭寇侵扰通州、如皋、淮扬等地的罪行,颂扬了海道副使景韶率领官兵,歼灭倭寇的功绩。
清代此碑移至西场惠民寺大殿东壁,1941年寺毁于火,唯碑独存。
1985年,海安县文化局受省、市委托于现址建亭安碑。
1982年平倭冢记碑被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16、高凤英烈士墓高凤英烈士墓位于海安县南莫镇东村。
高凤英烈士(1925—1947),女,1944年参加革命,194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1月14日,在参加伏击堰之敌的战斗中,因叛徒告密被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英勇就义。
1947年3月8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全国军民学习中高凤英和晋绥胡兰的光辉例。
高凤英烈士墓原在紫石县唐青乡高家垛(今海安县南莫镇高垛村)。
1965年4月,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迁于南莫镇东村烈士公墓。
该墓建于1944年,埋葬了回香庵战斗中牺牲的350多名烈士。
1995年高凤英烈士墓被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17、中七战七捷纪念碑中七战七捷纪念碑座落在海安县海安镇宁路137号。
整个纪念碑占地14.9亩,建筑面积6.8亩。
1946年夏,介石集团悍然撕毁国共两党签定的“双十”协议,把战强加到中国人民头上。
在中地区,国民党军队以十二万人的兵力,由两路向我解放区大举进犯。
我华中野战军在粟裕、谭震林的指挥下,于7月13日至8月27日进行了著名的中战役。
经过宣家堡、泰兴战斗;如(皋)南战斗;海安战斗;堡战斗;丁堰、林梓战斗;邵伯战斗以及如(皋)黄(桥)路战斗等七次作战,歼敌六个旅五个交警大队共五万三千余人。
战役结束后,总部发言人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赞扬中战役取得的伟大胜利,称之为“七战七捷”。
中七战七捷,壮我士气,扬我军威,它的胜利,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