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教案学院:文历学院14.1 姓名:卢霞学号:1403040127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以及胜利的历史意义。
(2)研读地图,了解三大战役的具体经过(3)掌握渡江战役及解放南京等史实。
2、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诗词、材料及地图来讲解,使学生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2)通过对相关资料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3)采用列表格等方式来理清线索,学会对比归纳知识的方法。
(4)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
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的背景、时间、地点、具体经过2、难点: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的战略战术、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三、教学与方法教法:讲述法、图文结合法、引导分析法、对比归纳法学法:讨论与探究法四、教学资料自制课件、投影仪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投影投影显示有关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诗词和图片,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诗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同学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后写的。
诗中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挡使中国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表达统一中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
图片展示的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的历史照片。
解放军战士登上总统府大楼顶端,扯下了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欢呼胜利,这一事件发生在1949年4月23日。
那么,渡江战役是怎么样发起的?在此之前,我人民解放军还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些战役的情况怎样呢?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和探讨的内容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一、探究战略决战时机成熟的表现请看材料:材料一:“在一九四六年七月至一九四八年六月的两年作战中,人民解放军歼敌二百六十四万人,其中俘敌一百六十三万人。
两年主要缴获,计有步枪近九十万枝,重轻机枪六万四千余挺,小炮八千余门,步兵炮五千余门,山野重炮一千一百余门。
两年中人民解放军由一百二十余万人增加到了二百八十万人。
其中正规军由一百一十八个旅增加到了一百七十六个旅,正规军人数由六十一万增加到了一百四十九万。
解放区现有面积二百三十五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九百五十九万七千平方公里的百分之二十四点五;现已有人口一亿六千八百万,占全国人口四亿七千五百万的百分之三十五点三;现有县城以上大中小城市五百八十六座;占全国城市二千零九座的百分之二十九。
由于我党坚决领导农民实现了土地制度的改革,现已有大约一万万人口的区域彻底解决了土地问题,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的土地大致平均地分配给了农村人民,首先是贫雇农。
党在国民党区域的工作,有了很大的成绩,这表现在各大城市中争取了广大的工人学生、教员、教授、文化人、市民和民族资本家站在我党方面,抗拒了国民党的压迫,使国民党完全陷于孤立。
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在一九四六年七月为四百三十万人,两年被歼和逃亡三百零九万人,补充二百四十四万人,现有三百六十五万人。
——一九四八年十月十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材料二: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简表(1946年6月)材料三:敌我力量对比表(1948年7月)材料四:三大战役示意图通过以上材料,同学们能够得出哪些结论?2.人民解放军在从总兵力、机动兵力、装备、后方支援、士气等方面都占有优势。
这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当机立断,抓住战机,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
二、三大战役战况1.辽沈战役时间:1948年9月作战部队:东北野战军指挥者:林彪、罗荣桓结果:11月初,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歼敌47万人,解放东北全境,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人民解放军则增加到310万人,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的基本格局。
辽沈战役具体怎样进行呢?首先,我军迅速攻占处于辽西走廊的锦州,从而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形成了“关门打狗”的局面,也避免了东北、华北敌人合为一股不利局面的出现。
此时,在解放军的威慑和争取下,长春守敌部分起义,其余投降。
接着人民解放军在沈阳西面歼灭了增援锦州的敌人,消灭敌人10万余人。
这样,沈阳就变成了一座孤城。
我军一鼓作气,于11月初一举解放了沈阳。
至此,辽沈战役结束。
(播放故事片《辽沈战役》片断)投影展示辽沈战役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1.首先,东北战场上我军相对于敌人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这在其他战场上是不具备的。
2.其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而且敌人是撤是守,举棋不定。
3.其三,我军在东北有巩固的后方,后援力量雄厚。
基于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党中央决定战略决战的首役选定在东北。
2.淮海战役随后,解放军又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上相关内容,结合课件或相关资料讲述基本战况,投影《淮海战役示意图》)时间:1948年11月作战部队: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指挥人员: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中心:徐州具体经过:战役从1948年11月开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消灭徐州以东以碾庄为中心的国民党军队,并构成对徐州之敌的包围态势。
第二阶段,包围援助徐州的国民党军队于双堆集,并将其歼灭。
同时合围自徐州西逃的国民党军队于陈官庄。
第三阶段,发起对陈官庄之敌的最后进攻,全歼残敌。
淮海战役历时65天,共歼敌55万余人。
至此,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基本解放,从而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在淮海战役中,我军投入的兵力为60余万人,而敌人在徐州地区的总兵力多达80万余人,为什么在人数相对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我军能够迅速取得胜利呢?在这场战役中,解放区人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的话确实符合事实,请同学们看《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格,这个表格充分说明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淮海战役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是大决战中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第二大战役,它的胜利,使长江中游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获得解放,这样,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南京、上海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铁拳面前。
3.平津战役播放故事片《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城的片段,投影平津战役示意图:时间:1948年10月作战部队: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解放军指挥员:聂荣臻、林彪具体经过:在平津战役中,我军首先完成对北平、天津和张家口等敌人的分割包围,使各地之敌处于孤立状态。
同时也切断了敌人的西窜南逃之路。
接着,我军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战术。
迅速攻取新保安、张家口、天津和塘沽。
使北平陷入我百万大军的严密包围之中,经过我方努力争取和一系列谈判,傅作义将军接受了我方条件,同意和平改编,北平因此获得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至此胜利结束结果: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变敌人52万余人。
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思考:北平是解放战争中,我军和平解放的最重要城市。
同学们想一想,和平解放对北平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具有3000年建城史和900余年建都史的古老北京的文物古迹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故宫、天坛祈年殿等都完好无损。
北平的和平解放,也使北平人民的生命财产免遭战火的破坏。
因此,对于和平解放北平做出贡献的傅作义将军是有功于人民的。
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之间的战略大决战。
它使国民党赖以进行内战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从而摧毁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主要支柱,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百万雄师过大江1.渡江战役投影展示:渡江战役示意图背景:北平和谈1949年4月1日,北平。
以张治中为首席谈判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飞抵北平。
来到下榻的北平六国饭店时,一幅大标语映入眼帘:“欢迎真和平,反对假和平”。
思考: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团是为真和平而来吗?中共的态度怎样?最终结果如何?(1).不是真和平,目的是缓兵之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企图划江而治(2).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谈判的条件。
(3).1949年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949年4月23日,国民党的统治被推翻。
渡江战役经过:1949年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在渡江战役中,我军投入了百万军队,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千余里战线上,兵分三路向国民党反动派发起了猛烈进攻。
顷刻间,被国民党反动派视作“天堑”的长江防线被我军迅速突破。
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4月23日,蒋介石的老巢南京被我军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达22年之久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
南京解放后,国民党政权虽然垮台了,但其残余势力仍然存在。
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在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下,继续英勇作战,追歼残敌。
最后迫使国民党残余势力狼狈退往台湾。
课后小结:在接连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之后,从1948年9月开始,我军开始与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主力之间战略大决战。
战略决战的炮声首先在东北打响。
经过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我军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解放了大片国土。
接着,我军发起了渡江战役,一举摧毁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之后继续进军,为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而英勇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