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词看宋代的民俗文化摘要: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宋词早就对此予以大量的描写。
宋代的词作家们,他们不仅在思想上重视“风俗移人”的教化作用,而且在生活中又注重“历九土而观风”,在创作上追求完美,因而,宋词在对民俗文化的阐释上显得丰富多彩,并为宏扬和保存宋代灿烂的民俗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宋词;民俗;文化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璀璨光华的一颗明珠,以其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并称“双绝”。
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宋词的内容十分广泛,有的抒发豪情壮志,有的表述离情别绪,有的吟花咏月赞美大自然,有的描绘社会风物人情,还有的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下面笔者就宋词对民俗文化的阐释做一下分析。
一、对“宜男俗信”民俗的描绘自来追求子嗣为中国人人生之重大目标,“新妇宜男”即为祝颂多子之词。
早在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就有了有关宜男风俗的有关记载。
例如,《北史·崔琰传》记载:“娄太后为博陵王纳䴙妹为妃……婚夕,显祖举酒祝曰:‘新妇宜男,孝顺富贵。
’”①历经隋唐,在宋代依然有宜男风俗的记载。
例如,《东京梦华录·河道》记载穿城(东京汴梁)河道之一的蔡河上,就有一座桥名唤“宜男桥”②。
“宜男俗信”在宋词中的描写记载更是是否普遍,并且“宜男”的意义各种各样。
包括、词牌、世妆、舞蹈、求子等。
首先,在宋词中就有《宜男子》词牌,例如,陈梦协集词牌名的词作《渡江云》即有“梦兰蕙芳,种宜男草,丹风吟非晚”之句,“兰蕙芳”、“宜男草”、“丹凤吟”俱为词牌。
其次,“宜男”还是妇女的一种时世妆。
例如,赵师侠《鹧鸪天·豫章大阅》:“玉带红花供奉班。
里头新样总宜男。
闹装鞍辔青骢马,帖体衣裳紫窄衫。
云鬓重,黛眉弯。
内家妆束冠江南。
轻裘缓带风流帅,锦绣丛花拥骑远。
”再次,“宜男”是一种舞蹈。
例如吴文英词《烛影摇红·元夕雨》云“人夜笙歌渐暖。
彩旗翻、宜男舞遍”,表明舞蹈中还有“宜男舞”。
最后,“宜男”还是萱草的别名。
例如,《诗经·卫风·伯兮》记载:“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传曰:“谖草令人善忘。
背,北堂也。
”笺云:“忧以生疾,恐将危身,欲忘之。
”释文:“谖,本又作萱。
”③北堂,古为母亲所居处,后因以萱堂为母亲或母亲居处的代称。
三国时也有这方面的风俗,例如,曹魏时嵇康《养生沦》:“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④晋代也有,例如,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鹿葱》引晋周处《风土记》云:“宜男,草也。
高六七尺,花如莲,宜怀妊妇人佩之,必生男。
”又引曹植《宜男花颂》云:“草号宜男,既哗且贞。
”⑤在宋词中所反映的萱草风俗基本是继承了前人的。
例如向子湮《鹧鸪天·寿太夫人》中的“葵花向日枝枝似,萱草忘忧日日长。
门有庆,福无疆”;洪咨夔《西江月·寿章叔厚》中的“庭下宜男萱草,墙头结子榴花”;陈郁《绛都春》中的“东皇先报宜男,已生瑞草”;指的都是生子宜男、慈母忘忧之类的风俗除此之外,宜男在宋代还有了与以往朝代不同的独特发展,这在宋词中也有体现。
例如,唐于鹄《题美人》中的“胸前空带宜男草,嫁得萧朗爱远游”⑥,似乎带了一些宜男俗信的变化。
这在宋词中就比较突出了。
欧阳修《于飞乐令》云:“怎空教、草解宜男。
柔桑密、又过春蚕。
正阴晴天气,更暝色相兼。
幽期消息,曲房西、碎月筛帘。
”他还有一首《桃源忆故人》云:“妒云恨雨腰支袅。
眉黛不饮重扫。
薄幸不来春老。
羞带宜男草。
”贺铸《薄幸》:“艳真多态。
更的的,频回眄睐。
便认得、琴心相许,与写宜男双带。
”袁去华《清平乐》云:“行人江北江南。
满庭萱草毵毵。
且恁亡忧可矣,只他怎解宜男。
”都显示“宜男草”业已成为爱情之花,所宜之男,已非子嗣之男,而是所欢之男。
从上可见,宜男在宋代还已经有了所爱的男人的意思。
例如,赵长卿《夜行船·咏美人》描绘的“手捻双纨,菱花重照,带朵宜男草”,邓剡《八声甘州·寿胡存斋》描绘的“笑钗符、恰正带宜男,”在这里宜男就是这种风俗的反映。
二、对“摸石求子”民俗的描绘各地五花八门的求子之俗,至今仍是中国民俗的一个有趣的组成部分。
在宋词以外的宋代文献中就有有关“摸石求子”民俗的记载。
例如,宋庄绰《鸡肋编》卷上:“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之‘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
郡中移会汉水之滨,倾城自万山泛彩舟而下。
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之祥。
”⑦在宋词中,这种风俗关于摸石求子的风俗也有很多的记载。
例如,柳永《一寸金·小石调》:“井络天开,剑岭云横控西夏。
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
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
当春昼,摸石江边,浣花溪畔景如画。
”柳永的这首词描绘了春日迟迟,蚕市寸节,游人如织,妇女们在成都锦江边摸石求子的情景。
又葛胜仲《蓦山溪·天穿节和朱刑掾二首》:“望云门外。
油壁如流水。
空巷逐朱幡,步春风、香河七里。
冶容炫,摸石道宜男,穿翠霭,度飞桥,影在清漪里。
秦头楚尾。
千古风流地。
试问汉江边,有解佩、行云旧事。
主人是客,一笑强颁春,烧灯后,赏花前,遥忆年年醉。
”又黄庭坚《减字木兰花》:“黔中士女游晴昼。
花信轻寒罗袖透。
争寻穿石道宜男,更买江鱼双贯柳。
竹枝歌好移船就。
依倚风光垂翠袖。
满倾芦酒指摩围,相守与郎如许寿。
”宋绍圣初年,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中安置。
这首词便是他对黔中民俗的一个记录。
描绘了在春花初绽、轻寒尚在的晴昼,黔中的士女们便出游了。
他们争着寻找穿石,即有孔的石头,相信它宜生男孩,祈求生儿子。
又买鲜活的江鱼两条,并用柳条贯穿起来,则是祈求多生子、留住儿子。
因为鱼是多子的象征,柳谐“留”,还有驱邪、生殖的意义。
双则是吉祥的数字。
以上词中出现的石,为生殖崇拜的重要表现。
而且,有趣的是,以上几首词描绘的背景,恰好构成一个完整的地域,即从汉水流域以迄西南的四川、贵州一带。
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后世,例如。
清《渊鉴类函》第一册《人日》条引《夔州图经》云:“夔州人重诸葛武侯,以人日倾城出八阵碛上,谓之踏碛。
妇人拾小石之可穿者,以彩索系于钗头,以为一岁之祥。
”其“妇人拾小石可穿者”,⑧直到今天这钟祖石崇拜的风俗仍然在上述地区有流传。
三、风神崇拜关于风神崇拜的民俗在中国上古时代就已经有了,例如,在商周时期的甲骨卜辞中,风与凤同,都像风鸟之形,所以就有风崇拜即包含有风的崇拜。
春秋时期的越国就有防风氏,至今还有不少有关防风氏的神话故事在防风故地——浙江德清流传。
战国时期,也有风神崇拜的记载,例如,屈原《离骚》“记载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之“飞廉”也是风神。
在唐代也有这种风俗,例如,张说《岳州观竞渡》记载“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
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⑨则表明在唐代的南楚之地,迎风神孟姥也是当地竞渡的一个内容。
到了宋代对于风神的崇拜依然十分盛行。
至今福建泉州九日山还保留有三块宋代祈风石刻。
在宋词中,也有很多风崇拜的记载。
首先,宋词有很多有关风神的记载例如,刘克庄《满江红》:“祷祝封姨,休把做、扬沙吹砾。
费西帝、许多薰染,浓香深色。
”蒋捷《解佩令·春》:“春晴也好。
春阴也好。
著些儿、春雨越好。
春雨如丝,绣出花枝红袅。
怎禁他、孟婆合皂。
梅花风小。
杏花风小。
海棠风、蓦地寒峭。
岁岁春光,被二十四风吹老。
栋花风、尔且慢到。
”二词俱惜春花被风吹零落。
吴潜《水调歌头·己未中秋无月》“痴云如妒,不知弦管可吹不。
安得风姨扫荡,推出团圆月姊,便遣桂香浮”,是希望风神吹去浮云,现出明月。
范成大《鹊桥仙·七夕》“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讲的是风姨嫉妒牛女。
其中的“封姨”、“孟婆”、“风姨”各为风神的名号。
宋徽宗赵佶《月上海棠》残句:“孟婆且与我、做些方便。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徽庙既内禅,寻幸淮浙,尝作小词,名《月上海棠》,末句云:‘孟婆且与我做些方便。
’隆佑保佑之功,盖谶于此。
谚语谓风为孟婆,非也。
段公路《北户录》云:‘南方祝舡神,名曰孟姥、孟公。
’梁简文帝《舡神记》云:‘又呼为孟姥、孟公。
’刘思贞云:‘元冥为水官,死为水神。
’冥、孟声相似,即元冥也。
”⑩其次,风神其实为水神行司风之事。
例如,李之仪《青玉案·用贺方回韵,有所祷而作》:“试祷波神应见许。
帆开风转,事谐心遂,直到明年雨。
”又姜夔《满江红》题序云:“满江红旧调用仄韵,多不协律。
如末句云‘无心扑’三字,歌者将心字融人去声,方谐韵律。
予欲以乎韵为之,久不能成,因泛巢湖,闻远岸箫鼓声。
问之舟师,云:居人为此湖神姥寿也。
予因祝曰:得一席风径至居巢,当以平韵满江红为迎送神曲。
言讫,风与笔俱驶,顷刻而成。
末句云‘闻佩环’,则协律矣。
书以绿笺,沈于白浪。
卒亥正月晦也。
是岁六月,复过祠下,因刻之柱间……。
”有关风神的崇拜的民俗一直流传到现在,但意义却有所不同,例如,孟婆在现在江南流行的民间传说中,是专门给准备投生的鬼饮迷魂汤——孟婆茶的神。
鬼饮了她的汤茶,就彻底忘了前身,重新做人了。
当代女作家杨绛在《孟婆茶》{11}一文中有记述。
杨为无锡人,大概来自其幼年的听闻。
从前面所引的资料看,水神与风神合一,风神与船神合一。
孟婆是风神、船神,也应是水神。
而全世界都流行着一个观念:人世与冥间相隔一水——冥水,所以,在阴阳界掌管迷魂汤,自然也应该是她的一个职责。
三、对拜月习俗的描绘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战国时期,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北宋京师。
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宋词中也有不少女子拜月的描写,也是月崇拜的遗风。
(一)一年四季皆可拜月贺铸《忆秦娥》“凌波人去,拜月楼空。
去年今日东门东。
鲜妆辉映桃花红”,提到的拜月是在春季。
周邦彦《鹊桥仙令·歇指》“晚凉拜月,六铢衣动,应被姬娥认得”,李昴英《浣溪沙》:“笋玉纤纤拍扇纨。
戏拈荷叶起文鸳。
水亭初试小龙团。
拜月深深频祝愿,花枝低压髻云偏”,是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