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感悟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感悟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感悟能力北海市第六中学黄犊《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一段陈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中不断积累,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并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

”所谓“感悟”,是一个经过严密思考,精心体会,科学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获得真知的过程。

这种过程的完成,也就是理性概括的完成。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去培养自己的这种辨别事物的是与非、真与假的感悟能力呢?那么,怎样才能积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感悟能力呢?对此,我来谈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感悟的基础是生活的积淀,持续的积累必不可少。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们的生存世界给人们提供了填补认知空白的无限空间。

在语文学习中,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离不开对生活的积淀和提炼。

生活融注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奠定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感知部分,人们从生活中了解了人文,了解了地理;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生活就是个百宝箱,能从中丰富自己的知识,亦能从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生活中的晴朗阴霾,都是一道道能让人流连忘返的风景。

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来源于生活。

关注生活、关注现实,积累感悟的基础。

在阅读感悟的时候,虽不能说是文思如泉涌,却也不至于抓耳搔首,手不能动,口不能言,脑不能思。

要想自己不处于阅读的苍白境地及至尴尬的写作盲态,就必须要投身于生活之中,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要让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教师的适当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常听一些家长说到,我的孩子就是听老师的,老师讲什么都是对的,诸如此类的话。

可见,教师的引导真的非常重要。

如何引导呢?窃以为首先可从培养“知意”之境入手。

即从启发学生留心观察自然、社会、人事等现象特征,养成写日记、即兴创作和积累语文资料的好习惯入手。

可以要他们从身边最简单、最熟悉的事物开始感悟。

如:对雨水、小草定期观察后,就不难感悟到这样的“知意”。

“春雨绵绵夏雨急,秋雨凉爽冬夹雪。

春草嫩绿夏草青,秋草枯黄冬草无。

”“知意”虽然是将生活信息重现为一定的意涵,但并非信息的实录,像上面两段话的意涵,就是捕捉雨水、小草不同季节的显著特征而写成的。

这也说明观察事物特征,选择有效信息表意,才能实现“知意”之境。

对“知意”意涵的把握,有助于学生认识事物、概述事物,使他们学会找特征,抓要点不断积累表意信息的意涵。

第二就是培养“索意”之境。

“索意”是对现象的深入钻研,是对“知意”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发掘。

“索意”需要学生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辨证的、灵活的思考问题。

要教育学生养成爱谈心、爱辩论的习惯,以探求生活信息中各种深层的意涵。

由四季更迭“索”出人生百态,有“阴晴圆缺”“索”出人生的悲欢离合。

这样以近知远,以己知人,以所知知所不知的观感,就是感悟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通过联想而实现的一种“索意”。

对社会现象也可以“索意”。

如:对我国长江固堤、三峡建坝、普建水网、疏浚江河的防洪措施,就可做出“洪旱兼防”的“索意”。

再如生活中多次体验后,获得了这样的“知意”:“观丹橘知其甜,望黄橘觉其酸。

西瓜皮青瓤若蜜,西瓜皮白汁如水。

”对这种“知意”进行一番思考后,就可获得这样的“索意”:“皮色深的植物果实,外表反光性弱,吸热性强,水份蒸发量大,光合作用强,糖份足,所以味多甜。

但不知动物可否也要光合作用?要不然那毛皮颜色深黑的猪、牛、鸡、鹅等,为何总是肉味更美于毛皮颜色浅白的同类呢?假如这都是真的,恐怕人也要多些光合作用才好呢?”“索意”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事物、更灵活的分析问题、更丰富的表意。

第三就是培养“创意”之境。

“创意”是感悟者借有关信息的意涵,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创造的新意涵。

例如,我们见了雨中母鸡带小鸡觅食的情景后,就可悟出这样三种意涵。

(1)“知意”的意涵:“天上下雨地上湿,老母鸡捉虫小鸡吃。

”(2)“索意”的意涵:“天常恩泽大地,母最爱护子女。

”(3)“创意”的意涵:“可怜天下父母心,不能糊涂一世,枉度了人生。

要知恩图报,担当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为自己的父母,奉献自己的果实与爱心。

”对我们周围的人事关系做出正确、合理的分析后,根据自己的状况,决定自己的言行,以谋取事业的成功和自己的主导地位。

这也需要创造性的感悟和行动密切相关的意涵。

“创意”表达时,学生可以自由联想,纵情发挥,任意创造想象,张扬个性,独抒性灵。

培养创意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并拓宽他们心灵的疆域。

但感悟生活信息时,知意、索意、创意不是绝对分开,彼此孤立的。

它们常常彼此关联,互为一体。

这里是为了论说方便,才分开而言的。

由此看来,对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点一滴,都可以进行感悟。

一要悟“理”。

它就是传统上人们所说的“道”。

世界万物,存在、消亡、流变、动静等,均有其“理”之所在。

中学生应在生活中得到真谛,这是阅读的必需,也是作文的必需,更是人生的必需。

古今多少佳作妙文,都是以“理”见长的。

“理”是文章的核心,无“理”不成文。

二要悟“情”,“问世间情为何物”,情在文中就是命脉。

俗言情人眼里出西施,其实情人眼里也出美景。

不高兴时感到满月都是丑的,高兴时则会觉得残月也是美的。

三要悟“智”。

“智”主要是指才识、见识,说白了就是聪明,在充满奥秘的世界里,如果能调动自己的一切感官,用心体会,就会发现别具一格的东西,它就是创新思维。

见一叶知春秋,观四季而知日月行。

二、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营造学生阅读氛围,提高感悟能力。

课外的积累是必需的,课内学习的得法与否同样重要。

课内阅读学习的不得法,势必会影响到知识的有效吸收,阅读兴趣的持久。

1.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根据学生的年龄实际,结合课文特点,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如:按文章篇幅教给学生运用泛读法、浏览法,加快阅读速度,加大阅读信息量;可以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指导学生阅读时做好阅读笔记、摘抄、批注等。

2. 指导朗读,激发兴趣,培养感悟能力。

(1)激发情感,在朗读中感悟情感的激荡。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后果。

”在阅读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情境,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

我经常利用情态语言等“煽情”,多媒体课件(图片、录像等)、激情故事、悬念设置“生情”,情景剧表演等“入情”,促使学生入文入画,入情入境。

如学生吟诵《白杨礼赞》,在那白杨挺立于一望无垠、坦荡如砥的高原之上,无惧狂风暴雪的精彩视频画面下,在对诗歌作者当时所处环境的理解下,从而使学生深深地理解“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澎湃激情油然而生,朗读效果自是不同一般。

可以说,激发情感、调动情感参与是朗读感悟的良好的催化剂。

(2)展开想象,在朗读中感受“形象”的魅力。

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而朗读要达到“以声传情”,须在朗读时边读边想象,让作品的形象清晰而具体地浮现在自己的头脑里,也就是说要激起鲜明的内心视象。

如在《心声》中对于李京京出场的那段描写,我们就可以大体认识这个人物,再联系小说全文中的种种具体事件,我们就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人物,再加以想象,和生活中的人物进行比较,就不难找出与李京京有相似之处的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分析人物形成这种性格的原因,就会更深刻地了解其的为人。

在朗读时,把这个人的性格特征朗诵出来,把当时的心境朗读出来,一个活灵活现的李京京,就会精彩的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形”在朗读中呼之欲出。

如此,通过想象促使书面文字先转化为一种鲜明的形象,再把它转化为声音,文字所表达的强烈的感受就能较好地为学生领悟和内化。

(3)促进“对话”,在朗读中解决“疑问”,深刻感受语境中包含的深意。

如:《荷塘月色》中的“一个不起眼的‘惦’字的朗读感悟。

文章倒数第二句话是:“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句话使我们很自然地想到前面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那句话,“到底”和“且”字遥相呼应,表面作者的心情又回到了“颇不宁静”之中。

由此看来,惦着江南,是造成“颇不宁静”的一个原因,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更直接的原因。

如何朗读呢?有学生说,“惦”,就是思念,用思念之情朗读就好;有学生说,“惦”,就是心里有事,用一般思考的语气来朗读就可以;还有学生说,既然是“颇不宁静”的“惦”,就用激动的语气朗读吧;等等不一而足。

于是,师生对话,寻找答案。

这个“惦”字很不起眼,却极有分量。

惦者——挂牵,不放心也,既然江南比这里好,为什么还要不放心呢?所以,不应当把这句话简单地解释为江南好,所以思念江南;而应当理解为江南本是好的,但现在却发生了令人不放心的情况。

联系到朱自清当时说过“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来考虑,作者“惦”的是什么,就不说自明了——恐怖笼罩着全国,而以南方为甚,共产党和革命者惨遭屠杀,作者的许多友人也命运未卜,作者失去了自由,人们也失去了自由,作者为此而心里不宁静。

如此一番,学生对朗读的语气就又有了更新的理解——关注革命的成败,心情沉郁,悲叹中仍心存希望。

实际上,对“惦”字的感悟,也是对作者内心的感悟,对本文思想感情的感悟,可谓一举多得。

三、延伸课外阅读,检验课内感悟心得,形成写作源泉。

生活的积淀,不等于课外阅读的延伸,在有效的时间内,快速检验课内感悟心得,最好的途径,应该就是,有目的的进行课外阅读的延伸。

例如:学了《生命的意义》后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习了《春》以后读朱自清的散文等等。

又结合学生的爱好导读名著,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均已拍成电视或电视连续剧在电视上播出过,寒暑假中电视台特别为学生连续播出很受他们的欢迎,让他们在看完了画面美丽的电视后,再来欣赏优美的文字,更易懂、更有趣。

名著有连环画,有儿童版本,还有白话文,读什么版本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选择。

对这样的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目的,不能仅仅流于形式。

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一些好的片断做摘记、点评,同时还积极加强短篇文字背诵积累。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多背短篇文字,如古诗文,有助于体会祖国传统文化精神,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学生的记忆力强,利用这一时期经常背古诗文,不仅可以让学生吸收祖国优秀的古文化,丰富语言积累,还可以使学生陶冶情操,培养美的情趣。

所以我要他们每周背诵二——三首古诗,一篇古文、短篇现代文或摘录。

每周抽一个早自习学生互相检查。

班级中还举行诗文朗诵比赛,看谁上台背得最多等活动。

我相信这些诗文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积淀,一定会慢慢感悟到一种深深的文化情怀,一种我们祖国所独有的文化韵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