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性之冷漠系列素材

人性之冷漠系列素材

人性之冷漠系列【现象一】围观跳楼不真跳“他就不是男人”?一男子要轻生跳楼,就在救援人员紧张施救时,看热闹的人也没闲着,人群中不时发出哄笑声和口哨声,有人甚至还大声鼓动轻生者跳楼。

一名公交车上的大妈喊道:“快点跳下来,是不是不敢跳,你是一个男子汉,不敢跳,我们女人来跳给你看。

”这是前段时间网上一段很火的凤凰网视频。

【评论】形形色色的跳楼围观者在该视频的画面中,面对着紧张而又险象环生的救援行动,很多看热闹的俨然把这当成了一部精彩大片,不少人都拿起了手机和照相机来拍照留念,有的人甚至开车路过,也要停下拍照,风凉话更是不少。

“死了活该”、“干脆吃点药在家里安安逸逸死掉还好嘛”、“他要死就死,死掉就算,死掉省的半斤米一天”……更多人期盼一场精彩绝伦的跳楼“现场真人版”!面对一个即将逝去的同胞生命,围观者不是表现出焦急和同情,反而是纵容其轻生,这无异等同于间接杀人。

试问,如果跳楼者是你的亲人,父亲,丈夫,儿子,你是否也希望他跳下来?“怎么还不跳”、“再来一次”、“有本事跳、没本事死”......轻生,当然不可取,但是鼓励别人轻生,更不可取。

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就是说,对于受苦受难的人,如果没有同情心,是就不能称为人。

如今起哄的看客不仅见死不救,他们的行为甚至直接促成了轻生者做出跳的选择。

要知道通常自杀者,常常是碰到极度悲伤的事情,难以承受意外的沉重打击才做出了错误的选但。

但作为心智正常的旁观者,应当帮助自杀者度过难关,放弃轻生念头,珍惜生命。

?中国人为何变得如此冷漠不仅是围观跳楼者冷漠无情,如今见到有人失足落水时,人们冷漠旁观;街边行乞,当下还有几人相信那是山穷水尽的背井离乡;见到见义勇为者被歹徒报复殴打时,人们惟恐躲之不及……人心之冷漠,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到底怎么了?全社会的人心为何会冰冷到如此的地步?”一百多年前,一群围观砍头场面的看客深深地刺痛了鲁迅先生的心,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余,先生毅然弃医从文,誓以手中之笔改造国民性。

时至今日,这种看客现象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看看那些让人触目惊心的新闻标题吧:“女孩公厕内被拾荒男子强奸,40余人围观无人制止”;“五龄童失足落入冰冷臭水塘,围观者上百无人施救”;还有“男子天桥上欲轻生,围观者催其快跳不要浪费时间”这样的报道。

因此有人说,我们的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围观”的社会,任凭一个老人躺在马路窒息而死,还是一位妙龄姑娘在出租车上被歹徒强奸,我只管“围观”。

更可怕的是,今天的中国看客们不仅见死不救,不少“看客”还热衷于在无聊的生活中寻求刺激,在他人的伤疤上再洒上一把盐。

比如以欣赏别人的自杀表演,娱乐自己的心情。

看到别人自杀,他们的心觉得快慰,甚至为自杀者终于跳楼而死,心里大声叫好。

可能自杀者仅想用这个方式,达到他们想要的目的,不管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至少他们是无路可走才出此下策。

可能他们根本就不想死。

只是这些无聊起哄的看客们,在他们的身后推了一把。

围观者的最终结局当所有人都只做看客时,于是,需要救助的老人慢慢的死去,围观的看客无动于衷;于是,需救助的落水者慢慢的溺死,周围是一群冷漠的看客;于是,跳楼者跳下,起哄者一片掌声。

当我们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当成娱乐的对象,用别人的生命来成就我们的一点点快乐,人性已经冷漠到失去痛感的地步,人性已经沉沦到没有悲悯的程度。

谁能保证自己不能变成弱势者?谁能保证自己没有需要帮助的时候?那么我们面对无人相助的局面时,还能这么冷漠?这么无动于衷?辛斯基先生有句箴言说:“不要恐惧你的敌人,他们顶多杀死你;不要恐惧你的朋友,他们顶多出卖你;但要知道有一群漠不关心的人们,只有在他们不作声的默许下,这个世界才会有杀戮和背叛。

”对此有人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养了一大笼猴子,并宰猴待客。

当客人光临时,他就会穿着白大褂领着客人挑选猴子。

笼子里的猴子们摸出了规律,知道白大褂一出现,便会有一个同伴将一去不复返,于是猴子们非常紧张,都拼命地往后躲。

当客人选中一只猴子时,其他猴子就使劲把它往外推。

被推出去的猴子,明显感觉自己死到临头,因此完全不做任何反抗,一动不动地任人宰割。

其余的猴子在一旁幸灾乐祸地眼看着这只猴子被杀掉。

这样一幕场景不断重复上演,最终猴子全部被宰杀净尽了。

当你看到别人被强拆时冷漠,看到少女被强奸时围观,看到溺水者不去施救,看到交通事故不去抢救或助人时,有没有想过,你也许就是笼子中那一大群猴子中的一只?【现象二】“陌生人冷漠”又酿见危不救悲剧一名50多岁的男子在广州闹市街头突然晕倒,因过往行人无人施救最终错过抢救时机而不幸离世(羊城晚报5月21日报道)。

事件震撼人心。

距离“小悦悦事件”不到两年,人心冷漠的拷问再次响起:我们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类似事例,在广州不是第一次,2010年9月,也是在街头,一名中年男子突然倒地,也是因无人施救错过抢救时机而离世;也不止发生在广州,今年1月,海口一位68岁的老人在路边摔倒,同样因无人施救错过抢救时机而失去了生命。

【评论】扶危救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原本不是一个问题。

我们的社会不乏珠江救人牺牲的郑益龙们,不乏徒手爬楼托举女童的周冲们,可面对倒地无助的生命,是什么束缚了人们道德的手脚?这么多人集体“视而不见”,说集体道德沦丧,恐言过其实。

或许各有“苦衷”,或担心救人不成反被赖惹上一身骚,或担心掉入“陷阱”被骗蚀财,总而言之,凡事小心,闲事莫管。

说到底,人心冷漠只是表象,问题的症结在于社会遭遇了深刻的信任危机,信任是向善的动力。

正是因为信任缺失,担心、戒备、防范,才出现有难不敢帮、不愿帮。

而“陌生人社会”道德评价的疏离也让这种“漠视”失去了顾忌。

救人成被告被判赔的彭宇案曾广受关注,鱼贩王培军救人反被讹而喝药死的事,媒体也有报道,这些事例既是社会信任缺失的典型注脚,也对社会信任和良知造成沉重打击。

信任表现为三个维度:政治层面,即官民信任;经济层面,即客商信任;社会层面,即人际信任。

第一种信任最重要,是社会信任的基础。

目前,信任危机弥散在整个社会各个方面,发展到普通人之间。

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经济转型,“陌生人社会”的到来也带来了对信任体系的冲击。

专家说,中国已进入“陌生人社会”。

从“熟人社会”转型,首先是一种进步,意味着社会化程度提高,但也容易产生互不信任、以人为壑的疏离。

信任危机会摧毁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评判,尤其是“陌生人”信任危机,由于“熟人社会”的道德他律作用削弱,人性的弱点就会膨胀,“陌生人冷漠”即是其一。

重构社会信任是当前的紧迫课题,这是个宏大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建立公权力诚信,树立法制权威,加强信任教育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普通百姓也责无旁贷,应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不轻易放弃道德坚守,积善立诚,聚爱成信。

但愿“漠视生命”的悲剧不再重演。

”【现象三】之一:“孩子,妈妈没法抱你”今年3月6日下午3点20分,在广州大道南靠近客村立交的路边,城管对一名卖水果的女小贩进行执法。

其中一名中年男子安抚小贩:“你看我们也没把你的水果收了,还是赶紧收拾东西,带孩子离开吧。

”因女小贩迟迟不愿离开,另一名城管吓唬她,“如果不是你今天带着孩子,我就肯定把东西都没收了。

”女摊贩立马也辱骂回应,双方一度指着鼻子展开骂战:“你信不信,要不是你今天带着孩子,我绝对打你!”“你打啊,你敢打!”该名城管一个箭步绕向女摊贩,同事企图挡下他的步伐。

这一瞬间,女摊贩也扔了他一个番石榴,扯开嗓子谩骂。

盛怒之下,他用力掐住比自己矮了10多厘米的她,她反抗撕裂对方衣袖。

最后,在同事的不断劝阻下,他才松手。

不久警察到场,将小贩反绑双手,强行押上警车。

小贩幼小的女儿目击了一切,吓得哇哇大哭。

一个画面被围观者拍摄下来:小女孩扑在妈妈怀中,但这名被反缚的小贩只能蹲坐,无法伸出手去回抱……这张名为“孩子,妈妈没有办法抱你”的照片,在微博上被疯狂转发。

之二:河南永城女车主遭罚服毒11月14日,刘温丽和货车司机郭万里开着两辆货车拉石料,途经永城沱滨路附近,被一辆执法车拦下。

对方要他们出示“月票”。

郭万里说,对执法人员求情未果,刘温丽拿出农药说,“你要不让我过,我就死给你看。

(路政执法人员)说,那你死,你死跟我们没关系”。

她毫不犹豫地打开瓶子,喝下了农药。

【评论】谁来救赎“公权冷漠”?一名网友的话,道出了人们潜意识里对此类事件最深的恐惧:无论谁是谁非都已不再重要了,大家的愤怒是因为在不受约束的公权力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换句话说,现在有关部门的权力让普通的百姓感到害怕。

”今年3月6日,广州城管和女小贩的一场对决,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

纵观整个事件,小贩和涉事城管确实都有违法和不当之处。

但一张女小贩被反绑双手蹲在地上,她幼小的女儿惊恐地抱着妈妈的图片,却在一瞬间刺痛了人们的心。

令公众潜意识感到恐惧的是,“现在有关部门的权力让普通的百姓感到害怕”:在一场互相都有参与且力量悬殊的打斗中,为何只有小贩要被警察反绑双手带上警车,而涉事城管却无须享受如此“待遇”?如果没有微博和媒体的介入,事情又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小贩被抓抑或是城管被停职,这真的是我们所期盼的正义吗?当代表公权的执法者对待老百姓的冷淡、冷漠和蛮横,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场景,我们怎能再去责怪公众乃至整个社会的冷漠情绪?一面是执法的铁面无私,一面是为生存挣扎的小贩,我们能不能寻找一种比较适当的执法方式,来救赎公权冷漠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社会积怨和矛盾冲突?是谁颠覆了“我本善良”?女小贩存在占道经营的违法行为,确实有错;作为城管人员,确实可以对她行使执法权。

但面对一名带着幼女上街摆摊的母亲,城管是否一定要采取如此粗暴冷漠的执法手段?在双方均有冲突的情况下,警察是否又一定要将女小贩反绑双手,而且是当着她哭泣的女儿面?为何和小贩互相斗殴的城管,没有受到相同的“礼遇”?如果没有人将照片发上微博,如果没有微博网友和媒体的介入和曝光,涉事城管会停职吗?女小贩能很快被放出来吗?这事是不是就会不了了之?我们无法断言,女小贩带着孩子上街摆摊,完全没有一丝想用孩子当挡箭牌的想法。

但不管是出于逃避处罚还是其他什么目的,没有一个家境宽裕的人,会舍得带着幼小的孩子上街摆摊,在面对众多城管时孤身相搏;没有一位母亲,会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看到自己被殴打、绑手这样没有尊严的场面,让她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历史上的一个案件值得我们深思。

1935年冬天,美国纽约市一名老太太因偷面包被告上法庭,她需要面包喂养3个快要饿死的孙子。

法庭宣判后,时任纽约市长拉瓜迪亚站了出来,帮助老太太支付10美元罚金,并要求在场的每个人都交50美分的罚金,理由是“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子的城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