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xx年第4期(总第64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 URE No 141xxGeneral 1No 164【农民?农村?农业】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孙杭生, 徐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南京210044)摘要:我国是气象灾害的多发区, 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气象灾害的类型有:原生气象灾害、次生气象灾害和气象衍生灾害。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干旱、洪涝、低温冷冻、灾害。

关键词:气候变化; 气候变暖; 气象灾害; :P 458 文献标志码:A :2) 203。

它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I PCC (, 过去50年发生的气候变化有90%以。

近百年来, 我国年平均气温增加015~018℃, 。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 历来就是气象灾害严重多发地区, 气候变暖。

在全国每年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中, 气象灾害占71%, 高居自然灾害首位。

据统计, 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田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占G DP 总值的3%左右, 占G DP 增加值的10%以上。

一、气象灾害类型分析原生气象灾害通常就叫气象灾害, 是大气因子直接作用于受害体(人类的生命、财产等) 产生的灾害, 例如干旱、洪涝、低温冷冻害、寒潮、冰雹、台风、干热风、雷电、高温热害, 沙尘暴、以及大风、大雾等。

从词语学的意义讲, “次生”就是“再次生成”、“第二次生成”的意思。

次生气象灾害就是再次生成的灾害, 是大气因子作用于非气象因子而间接地对受害体造成的损害, 它与原生气象灾害具有某种共生共存的关系。

例如, 暴雨(气象因子) 作用于山坡(非气象因子) 而引发泥石流所谓“衍生”就是“嬗变生成”、“演变生成”的意思。

气象衍生灾害是由于原生、次生气象灾害的发生而嬗变生成的灾害, 从严格意义上讲, 灾害的属性已经发生异变, 之所以仍然包括在气象灾害中, 是因为气象因子是气象衍生灾害的成因和条件。

气象衍生灾害与原生、次生气象灾害之间并没有共生共存的必然关系。

如:雪灾引起环境污染等。

二、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我国是气象灾害多发地区, 由于气候变暖, 致使极端气象灾害频发, 对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对粮食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低温冷冻害、风雹、台风以及干热风。

(一) 干旱干旱是我国最为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 在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中, 旱灾造成的损失达62%。

农业干旱是指由外界环境因素(长期无雨或降水显著偏少) 造成作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 引起生长滞缓、萎蔫、落花、落果、干枯死亡, 进而导致减产或绝收的现象。

我国各地根据农业生产的习惯和特点, 按干旱出现的季节, 将干旱分为春旱、夏旱和秋旱。

春旱发生在3—5月份, 该时期气温上升快, 空气相对湿:xx211207基金项目:国家气象局xx年度软科学基金项目(QRxx-37)) , 男, 安徽黟县人, 教授, 博士、硕士生导师, 江苏省高等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作者简介:孙杭生(1949从事产业经济研究。

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N HUA 1边疆经济与文化 xx年第4期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 14, xx度低, 土壤水分丧失快, 春旱主要发生在我国黄淮流域。

夏旱多发生在7—8月, 是我国气温最高时期, 蒸发快, 且由于作物正处于生长旺盛时期, 所以危害较大。

而秋旱在处暑到秋分这一时期, 我国北方干燥少雨, 它直接影响对作物的浇灌和播种。

我国长江流域、江淮和江南地区以夏旱为主, 有时伴有秋旱。

农业干旱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的程度最大, 区域最广, 发生的频率也最多, 具有以下特征:11旱灾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 但分布不均匀。

黄淮海地区每年受旱灾面积占全国受旱灾面积的50%左右, 此外, 长江中下游也是多旱灾地区, 仅这两个地区就占全国旱灾总面积的60%以上。

全国范围内,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山东、河南、吉林这六个省(区) 年平均受灾面积均在150万公顷以上, 属于旱灾最严重区; 河南、山西、陕西、辽宁、甘肃、安徽、湖北7省, 年均受灾面积介于100~150万公顷之间, 属于旱灾较重区。

21旱灾出现频繁且往往持续时间较长。

在我国, 局部性或区域性的旱灾每年都有发生, 从干旱持续时间看, 许多地区是春夏连旱或夏秋连旱, 甚至春夏秋三季连旱现, 致使旱情加重, 这种情况在长江流域伏旱期最为明显。

带来巨大的损失。

1978—xx251959—1961、1972、1978、1997和1999—xx3351万公顷, 成灾xx万公顷, 绝收39518万公顷, , 其中黄淮、华北、东北、, 50~70天, 局部地区长达一百多天; 年我国出现全国性干旱, 先后有二十多个省、自治区、2—7月的春夏大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旱情严重, 华北、; 全国受旱面积高达4054万公顷, 为建国以来之最, 其中成灾2678万公顷, 绝收800, 因旱灾损失粮食近600亿公斤, 经济作物损失510亿元, 其影响超过了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年份。

(二) 洪涝我国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 年际变化十分明显, 洪涝灾害较为频繁, 是影响作物产量的又一重要气象灾害, 对农业的影响程度达24%。

洪涝灾害多数是由于持续性暴雨、特大暴雨造成江河洪水泛滥, 淹没或冲毁作物, 导致减产或绝收。

我国洪涝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 集中分布在长江和黄淮河流域。

1978-xx年我国平均每年洪涝受灾面积为86812万公顷。

上世纪90年代是我国建国以来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十年(见表1) , 每年平均洪涝受灾面积高达153114万公顷, 成灾面积为87212万公顷。

其中1991是建国以来涝灾最严重的年份, 全国涝灾受灾面积245916万公顷, 成灾面积146114万公顷, 水灾漫及全国24个省、自治区, 其中以安徽、江苏、湖北、河南等八个省灾情最为严重, 直接经济损失达779108亿元。

1998年大洪水漫及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其中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受灾最重。

表1年份受灾面积(万公顷)成灾面积(万公顷) [***********]0年以来我国大涝年受灾情况(单位:万公顷)[***********][***********][***********][***********][***********]22819 :中国农业统计年鉴。

(三) 低温冷冻害低温冷冻灾害分为冷害和冻害。

冷害是指在作物生产期内, 因温度偏低, 影响正常生产, 或者使作物的生殖生产过程发生障碍, 导致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

冻害是在植物越冬期间, 在低于0℃严寒条件下, 作物体原生质受到破坏, 导致植株受害或死亡的现象。

冻害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

冻害一般发生时间是秋、冬、春季, 冷害则发生在春、夏、秋季, 由于不同地区作物的种类不同, 在某个发育期对温度条件要求的差异, 因此, 冷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亦有不同的灾害名称, 如“倒春寒”、“夏季低温”、“秋季低温”以及“冬季寒害”等。

我国冷冻害偏重的年份有1993、1998和1999年。

1993年和1998年的冷冻害主要发生在江淮和江汉、江南、华北地区, 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分别为47118和86615万公顷, 成灾面积分别为22310和31013万公顷, 绝收5010和5211万公顷; 1999年的冷冻害主要发生在华南和西南地区, 全国有66217万公顷农作物遭受冷冻害, 其中成灾26910万公顷, 绝收6415万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80亿元。

xx年1月中下旬出现历史同期罕见的大范围持续性低温、冰冻、雨雪天气, 其中湖南、湖北、贵州、江西、安徽等省受灾最为严重。

2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N HUA孙杭生, 徐芃: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四) 风雹灾我国是世界上雹灾较多的国家之一, 分布特点总体上来说是山区多于平原, 内陆多于沿海, 中纬度地区多于高纬度或低纬度地区。

青藏高原和祁连山区是我国雹日最多、范围最广的地区。

从青藏高原雹区往东, 可分成南北两个多雹带:南方多雹日带包括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贵州、安徽、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区; 北方多雹日带包括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区。

根据一年中各地降雹的时期不同, 又可归纳为四类:春雹区, 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每年以3—5月降雹最多, 占全年雹日的70%以上; 春夏雹区, 在长江以北、淮河流域、四川盆地以及南疆地区, 每年以4—7月降雹最多, 占全年雹日的75%以上; 夏雹区, 主要在青海和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 以6—10月为最多, 占全年雹日的85%~90%; 双峰型雹区, 主要在四川西北部和东北的东部地区, 每年雹日最多出现在5—6月及9—10月, 占全年雹日的70%以上。

夏雹区是中国降雹日最多、雹期最长的区域, 也正是农作物生长的季节, 雹害最大。

1993和xx年是我国风雹灾较为严重的两年, 年全国约有800多县(市) 出现风雹, 受灾面积66218万公顷, 成灾36316万公顷, 绝收8610, 其中受灾程度较重的有四川、河北、山东、吉林、湖北、广东、山西等省(五) 干热风在华北地区一般称为“火风”、“旱风”或;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称为“南洋风”, 主要危害水稻。

:。

作物在生长发育期间同时受高温、, ; 二是雨后热枯型, 由于雨, 是我国北方麦区小麦开花灌浆期间的一种、河西走廊和三个地区。

干热风出现的时间一般从57月为止, 由东南向西北推迟。

危害冬小麦的干热风一般出现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 冀中南、豫北、豫南以及鲁西等地是重灾区, 这些地区有一半的年份受到干热风天气的影响; 危害春小麦的干热风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 重灾区是的吐鲁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该区域内有的地方几乎每年都有干热风灾害出现。

(六) 台风台风是发生在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台风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平均每年登陆我国的台风有7个, 最多的年份达12个(1971年) 。

台风登陆的地区几乎遍及我国沿海地区, 但主要集中在浙江以南沿海一带, 其中又以登陆广东省的为最多。

我国台风灾害较为严重的年份有1971、1990、1994和1996年。

其中, 1971年有12个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的一年; 1990年我国台风灾害也较为严重, 全国受灾面积5162万亩, 倒塌房屋357300间, 死亡700多人,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亿元, 其中受灾最重的是闽、浙、苏三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