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1)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1)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化成长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的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推动深入的背景下,教师自身教育及成长已成为焦点话题。

所以更好地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促动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深化教育改革,在当前以至未来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时下正逐步推动的新课程,具有其独特的课程目标及课程要求,比如新课程强调的知识与水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为新课程规定了发展的方向。

再如新课程强调的增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注重学科课程的整合;注重学生体验,注重知识更新;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增强创新精神与实践水平的培养;对教学的评价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在管理上实现民主等,为新课程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及课程要求的这些变化,无疑给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合于新课程需要,教师必然也要发生诸多变化。

一是教师的权力大了。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但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同时还是新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研究者、建设者甚至管理者。

以往教师只关心“怎样教”的问题,而“为什么教”和“教什么”则不敢越雷池一步。

现在教师不但能够自主选择教科书,还能够灵活调配课程资源,并能够自主地使用外部课程资源服务于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新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增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的余地增大,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水平、课程设计水平和课程开发水平。

二是教师的担子重了。

新课程要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准确的价值观。

这是新课程功能目标的转变。

这就要求教师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点,形成新的课程观、知识观和学生观。

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是“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理解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发展潜能,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差异等。

这也要求教师要与新课程、与学生共同成长。

正如课程专家所说:新课程将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教师将与学生一起随新课程的发展而发展。

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教师怎么办?当然不能等待时机成熟了、条件具备了再实行新课程。

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教师唯一的出路就是:自觉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学会在教学实践中持续反思,在反思中持续改进,在改进中持续进步。

一句话,教师要自觉地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概念解析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既包括学科专业性,又包括教育专业性。

既是一种持续发展的状态,又是一个持续深化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实现教师职业的专门化,即要求教师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现代社会职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师个人成长的必然要求。

教育水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

教师职业主要面临两件事:教什么和如何教。

教什么是指学科知识,如何教指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包括教师所掌握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以及将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水平的本领。

具体说来,教师的教育水平应包括备教水平、施教水平、评教水平及教育创新水平等,其中备教水平即备课水平,也就是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探讨教法等方面的水平;施教水平即课堂教学水平,也就是如何利用课堂环节落实教育目标的水平,其中也包括处理课堂教学意外的水平;评教水平即评价反思水平,也就是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实行有效性评价或是反思总结等方面的能务;教育创新水平就是教师如何在反思中总结成败得失并加以改进提升并追求教育效果最大化的水平。

教师的教育活动是以尊重教育规律为前提,以追求教育方法科学化、教育效果最大化为目标,所以教育水平正是教师这个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征所在。

一个不具备教育水平的人是不可能做一个好教师的。

同样一个具备了较强教育水平的教师,也就很难被他人取代了。

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既是一种理解,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持续更新的自觉追求。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是要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让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1、教师专业化成长与教育科研的关系
(1)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要走教育科研之路。

“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唯一手
段”,这个观点已经被无数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所证明。

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之间形成了因果关系,也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一个教师要想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要想在教育领域有所成就,除了走教育科研这条路外,实在没有其它的路可走。

同理,一个教师如果不展开教育科研,游离于教育科研之外,那他只可能一辈子做一个平平常常的“教书匠”。

所以每一位教师要理解到教育科研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自觉地有意识地参与到教育科研中来。

(2)教育科研能够给教师带来职业的幸福感。

教师的日常工作,从外在形式上看是平凡的、单调的、重复的,就像古希腊神话中那个推石头的西西弗斯一样。

这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但是,如果教师把教育工作看作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便会从中体验并享受到创造的乐趣。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语:“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就理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到从事教育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的确,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过程可能有些艰苦,但当我们教师收获到一篇篇、一件件教育科研成果时,内心必然会萌生一份收获后的满足,并激起无限的甜蜜与幸福;而这种满足、甜蜜与幸福又会进一步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与激情,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发展的过程,教师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取得进步与成长。

(3)日常教学活动是教师提升自己学科专业研究水平的有效载体。

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不是空洞的,虚无的,而是渗透于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

教师的备课、上课是一种研究,教师的听课、评课也是一种研究,教师积极撰写教后记或是教育叙事、教育博客等更是一种研究。

能够说教师展开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带上研究的印迹。

所以,我们说教育科研不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手段,也能够是教育教学过程本身,更能够是教育教学的态度。

新的时代发展赋予了教育乃至教师特殊的责任与使命。

选择了三尺讲台,就意味着承担了这份责任,肩负了这份使命。

这就需要教师与新课程、与学生一起成长,努力实现自我专业化发展。

而展开教育科学研究正是教师自我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