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下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孙叔敖痰,将死,戒其子日:“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问有囊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褫③。

可长有者。

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予,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权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

②荆:楚国的剐称。

③截(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1)下列各句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淫慢不能励精鼓励B.险躁则不能治性陶冶性情C.孙叔敖疾生病D.王数封我矣多次(2)下列各组句中的“而”的意义或用法与“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A.博学而笃志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家无井而出溉汲(3)下列对两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乙文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

B.甲文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论述,强调“静”,把失败归结为“躁”,“静”与“躁”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C.乙文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D.乙文“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答案】(1)A(2)C(3)A(4)①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

【解析】【分析】(1)A“励”这里是振奋的意思,“励精”就是振奋精神。

BCD理解正确。

故选A。

(2)“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中的“而”,连词,表转折,但是;A连词,表并列;B 连词,表承接;C连词,表转折;D连词,因而/所以。

故选C。

(3)A理解不正确。

甲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作者并没有望子成龙,愿其儿子达官显贵的意思,而是要儿子修身养性,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要在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切忌怠惰险躁。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②第一个知:同智,智慧。

第二个知,懂得,知道。

以:把。

为:看作。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

故答案为:⑴A⑵C⑶A⑷①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而”的掌握情况,“而”在文言文里的的主要做连词用,但意义较多有:①连词,表示并列;表示偏正关系;表示假设关系;表示转折关系;表示承接关系;表递进关系;表因果关系;表目的关系。

答题时要结合句意推测其意思。

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

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思考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⑷本题主要考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抓住翻译的关键得分点,得分点基本上都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附参考译文】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

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按受肥沃富饶的土地。

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十分凶险。

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

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

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

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

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

知州①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

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公休矣,毋多言取困②。

”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

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

或对语问其故,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

狐是日即去。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注释】①知州:官职名称。

②取困:自取尴尬。

(1)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闻其事。

闻:________②故我不敢击公。

故:________③或对语问其故。

或:________④狐是日即去。

去:________(2)用“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

【答案】(1)听说,听闻;所以,因此;有的人,有人,有的;离开(2)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3)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呢?(4)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解析】【分析】(1)“闻其事”的意思是:听说这件事,“闻”的意思是“听说”;“去”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2)这句话的意思是: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

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3)“犹”“敛”“况”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根据文中狐狸所说的畏惧刘士玉的原因来概括即可。

狐说:“汝虽下役,乃真孝妇也。

鬼神见汝犹避之,况我乎”,可见主人是因为刘士玉是个真正的孝顺之人,狐狸鬼神都怕她,所以让她入住以赶走狐狸。

故答案为:⑴听说,听闻;所以,因此;有的人,有人,有的;离开;⑵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⑶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呢?⑷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沧州孝廉刘士玉,有间书房被狐精所占据,狐狸白天和人作答对话,还向人投掷瓦石,但却看不到他的形貌。

时任沧州知州的平原人董思任,是个优秀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之后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

刚刚开始口若悬河的大谈特谈人妖不属同类应该互相回避的道理,就听见房檐间朗声说道:“你作官很爱民,也不贪取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瓦石砸你。

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

董大人你差不多就可以了,再不要多言自取尴尬了。

”董思任听后狼狈而归,好几天都闷闷不乐。

刘士玉的一个女仆很是粗拙愚蠢,但偏偏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用石头投掷攻击她。

有次对话的时候,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

狐狸说:“她虽然是个卑下的奴仆,但却是个真正的孝妇。

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这样的狐怪呢?”刘士玉就命令这个女仆住在这间屋子里,狐怪当天就离开了。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suí),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下列句中画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远近称之。

称:称赞B.强行绥之以德。

德:德行C.久而益敬。

益:好处。

D.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法:效法,仿效(2)文章中画线句子是元方对袁公的回答,这个回答的巧妙之处在于________。

【答案】(1)C(2)既不贬低对方,也不抬高自己的父亲;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且言谈间不卑不亢,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解析】【分析】(1)C. 句意:久而久之,大家对他更加敬重。

益:更加。

故选C。

(2)根据前文内容可知,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但是陈元方机智应变,用“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来巧妙回答。

元方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故答案为:⑴ C⑵既不贬低对方,也不抬高自己的父亲;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且言谈间不卑不亢,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