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对话教学

语文对话教学

语文对话教学研究生:王雪源指导教师:韩玉惠专业方向:语文教育[中文摘要] 对话理论产生的哲学基础,就是“关系”哲学。

其本质意味着参与各方的平等性,以及表达各自观念和意见的自由和权利。

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是对一度异化的教学的反思和批判。

它代表着时代精神,充满了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的情怀。

它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动的、创造性的、富有对话理论和对话能力的现代人。

语文作为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必须面对新的世界形势,与时俱进,为全面培养学生的素养作出新的贡献。

语文对话教学是适应世界潮流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

它是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三中心的理想方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出路。

本文从对话的背景,理论探索谈到实践探索,并重点分析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师本对话和自我对话五个方面。

在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还存在着似是而非的理解,致使语文教学对话中产生了一些误区。

本文谈到了误区的表现及走出误区的对策。

对话教学虽然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它可以发展成语文教学的主流范式,但它也不能解决所有教学问题,必须和其他范式的教学结合进行。

只有多种范式并存,语文教学才会呈现更加多元更加丰富的局面。

[关键词] 中学语文对话对话教学问题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一、现实背景(一)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愈来愈烈,地球村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已成为时代的新主题。

科学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给教育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语文作为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也必须面对新的世界形势,与时俱进,为全面培养学生的素养作出新的贡献。

对话式语文教学是适应世界潮流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给我们的语文教育将会带来新的改观。

(二)前喻社会的来临前喻社会即年龄大的人向年轻人学习的社会。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前喻社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来临了。

年长者向年轻人学习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所谓“以前不懂的事情问爷爷,现在不懂的事情问孙子”就是这个意思。

前喻社会的来临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十分重大。

网络的发展在前喻社会来临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以前被少数人所掌握的知识、权利等在今天由于网络的存在而逐渐为更多人所拥有和分享。

知识不再为特权阶层所特有。

知识的普及使得传统的教师作为知识化身的形象解体。

许多教师所讲的东西,学生不仅已知、甚至有些知识比教师知道的还多。

当代社会媒体特别发达,这使学生拥有了更多学习语文的途径。

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学习资源。

这正如新课标(高中语文)中所规定的那样:“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①因此也如前文所述,教师已不再是语文知识的权威,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教学指导学生处处留心生活,也必定给语文的对话教学打下很好的物质基础。

当代社会的开放前所未有。

除媒体作用之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迅速成为生存的必需。

这无疑给语文教学的对话模式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同时,教材的开放、学生对资料的丰富占有也给教学对话提供了必要和可能。

(三)20世纪末语文教育的讨论的推动在上世纪末,语文教学曾引发了一场批判性的大讨论。

在这场讨论中,语文教育中的弊端得以充分暴露:教育思想陈旧落后,教学方法僵硬,教材刻板单调,考试制度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等,这引起了社会上一定程度对语文教学的特别关注,人们在苦苦思考中寻求语文教学的生路。

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运用新的理论,通过新方式来解决。

对话教学是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三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出路。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如下。

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工业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因而,系统的知识几乎成为“课程”的代名词。

知识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人们赋予了知识一些“神圣”的特征。

知识不仅是绝对的,而且也是客观的,因而,知识成为了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类似于地下的矿物那样的客观存在物。

对于知识而言,人们唯一能够作到的事情,就是“发现”。

对于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乃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

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

“课程即教学的科目”或“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等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

这种课程观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实践中,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活动,往往被看成是额外的负担而遭到排斥。

这种知识本位的课程显然是不符合时代需要的。

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落实。

对于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

把本应鲜活丰富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只缩小为一场考试,这无疑是民族的悲哀。

当然,教育并不否定考试,但摒弃现存的,过于功利的,急于催生的以及渗透了某种虚假成份的应试,实在是不能再等待了。

旧有课程中的不足,需要通过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来加以改善和解决。

因此,语文教育要革故鼎新,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新的探索。

对话教学正是一种值得探讨的教学方式。

二、理论背景近年来,许多国外新的理论被引入我国,如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多元智力理论等。

这些理论在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领域也深受其影响。

(一)学习理论的发展20世纪初到50年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反映的增强。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奖励或惩罚的实施者的角色。

学生被视为被动接受奖惩者。

主要方法是练习法。

20世纪60至70年代受认知心理学派的影响,人们从信息加工角度认识人的学习,认为学习是知识的习得。

教师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演讲法,学生则为阅读法学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

学生是意义的建构者,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和支持者。

指导原则有:提出与学生相关的问题,围绕基本概念组织学习活动,寻求并重视学生的观点,课程设置要适于学生提出假设,在教学背景下评价学生的学习。

这样一来,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发现法等。

对话式教学的出现,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

对话式教学是学生语文建构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二)后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文化思潮。

相对于现代性下的统一性、本质性和封闭性而言,后现代主义强调差异性、多元性,以及“去中心”的边缘性和创造性、开放性等,丰富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

在众多的相异之中,许多有识之士在后现代课程上发出了同一个声音——对话。

对话已成为后现代课程观的重要主题词。

(三)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于1983年出版的一书中提出的,他不仅在美国教育改革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且已成为西方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他认为我们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它们是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

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发展出来。

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

这一全新的智力理论对于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多元智能启示我们语文教学应在对话中发现、发挥学生的强项,从而促进个性的张扬,才华的展示,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全面发展。

第二部分语文对话教学的理论探索一、对话理论及其哲学基础一种理论的建立必有其强大的哲学支撑,对话理论也不是空穴来风,同样有其深厚的哲学基础。

对话思想在古希腊哲学中早就存在。

二十世纪初的德国哲学中,对话思想已经逐渐流行开来,而且在后来发展起来的禅师理论中都广泛地涉及这个问题,到了近代,马丁布伯、巴赫金、伽达默尔、哈贝马斯等都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各自关于对话的基本哲学观念,其中布伯的对话哲学集、对话理论的达成,在欧美享有盛誉。

他认为对话理论的哲学基础就是“关系”哲学。

“关系”是布伯哲学的本体,他指出正是在关系的领域中,人才存在为人。

布伯认为个体同世界上各种存在物发生关系的方式有两种,即“我——你”关系和“我——它”关系。

“我——它”关系中双方是对立的,“我”不能在“它”中发现自身存在的意义,“它”(客体)只是“我”(主体)认识利用的对象,是达到“我的目的的手段,而‘我——你’关系之间是完全平等的、交融的、包含的。

”“你”不再是“我”的经验物、利用物、“我”也不再是关系中的唯一主体,“我”“你”都怀着平等的意识,通过对话双方都臻于一种经由相互交融而达到的新的境界:我走向你,你走向我,你成了新的我,我成了新的你。

布伯认为真正的“对话”关系是“我——你”关系。

除了布伯的“关系”哲学之外,巴赫金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解释了对话,他认为:只要说者与听者、作者与读者之间具有“同情和反对的关系、肯定和补充的关系、问和答的关系”、处于“相互作用”的状态之中,都应看成是对话。

所以,对话的本质就意味着参与各方的平等性,以及表达各自观念和意见的自由和权利。

哈贝马斯在他的“交往”理论中认为对话是达成交往最为合理、最为有效的途径。

二、对话教学的内涵我们认为,对话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独白式”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

对话,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具有解释学、社会学和文化学意义。

在语言学领域,对话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语言为中介所进行的交流和会谈;从解释学的角度看,对话是指双方各自基于自己的前理解结构,通过理解而达成的一种视界融合。

它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还发生在人与物之间。

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语言外,如天人对话、人与文本的对话等;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看,对话是指一种交往和互动、沟通和合作的文化,是与民主、平等、理解和宽容联系在一起并以之为前提的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