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知识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知识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知识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慢性、炎性、系统性、以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病以周围关节发病为常见,常为对称性,呈慢性过程,发作与缓解交替进行,晨僵时间较长,常有皮下结节和关节侵蚀性改变。

早期手、足、腕小关节游走性疼痛、肿胀、运动障碍;晚期则关节畸形、僵直、功能丧失、关节周围肌肉萎缩。

全世界RA病人约占总人口的1.4%,中国的患病率为0.3%左右,无明显区域及种族差异,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发病高峰为40~60岁、女性发病为男性的2~3倍。

(一)病因
本病病因至今仍不清楚,与本病发生可能有关的因素有:感染、过敏、内分泌失调、家族遗传、免疫病理等。

(二)病理变化过程
⑴关节病变
基本病理改变是滑膜炎,通常在肢体周围关节,其病变在滑膜组织和透明软骨呈进行性破坏,逐渐发生关节软骨面的破坏,软骨下骨质的破坏,关节脱位或畸形的发生。

⑵关节外病变
会发生皮下结节、血管炎等病变。

(三)诊断
⑴临床表现
①病情发展 RA发病一般较缓慢,在数周或数月内逐渐出现症状。

少数病人可急性起病。

起病时表现为全身不适、乏力、低热,随后出现关节的红肿热痛。

手、腕、膝、足关节最易受累,肘、肩、髋及上部颈椎关节也可发病。

受累关节常为对称性,但也可先后出现不同关节病变。

远侧指间关节很少受累。

早期系统治疗症状可以缓解。

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转为持续性,但可以表现相对缓和症状加交替出现。

②晨僵病人晨起或长时间坐位后开始活动时关节僵硬,不灵活,犹如凝胶样的感觉。

关节活动后晨僵会暂时缓解。

晨僵现象伴随病人的整个病程,直至关节功能完全消失。

晨僵持续时间随病情变化而变化。

病情缓解时晨僵持续时间缩短,病情加重时晨僵持续时间延长。

晨僵现象已成为评价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一个简洁、明确的客观指标。

③疼痛关节肿痛是RA的主要表现。

疼痛为持续性,一般程度较重,影响睡眠和日常活动。

疼痛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关节功能障碍,同时有关节发热感。

④肿胀多因关节腔内积液或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引起,病程长者可因慢性滑膜炎增生肥厚而致关节肿胀。

凡受累关节均可肿胀,多呈对称性。

⑤畸形是中、晚期病人的主要表现关节,逐渐出现屈曲弯缩,可伴有内或外翻畸形。

由于肌肉萎缩,膝关节显得更为突出。

⑥功能障碍关节肿痛和结构破坏均可引起关节活动障碍。

美国风湿病学院将因本病而影响生活的程度分为四级:
Ⅰ级:能照常从事日常生活和各项工作;
Ⅱ级:可进行一般的日常生活和某种职业工作,但参加其他项目活动受限;
Ⅲ级:可进行一般的日常生活,但参加某种职业工作或其他项目活动受限;
Ⅳ级:日常生活自理和参加工作的能力均受限。

总之,本病有以下特点:主要累及手足小关节的对称性多关节炎;病情多呈慢性进行及反复发作;个体与个体间病情发展和转归差异甚大;如不能早治理治疗致畸形率较高,严重影响病人生命质量。

⑵ X线检查
对本病的诊断、关节病变的分期、监测病变的演变均很重要,其中以手关节片最有价值。

RA的X线改变通常可分为四期:
骨质疏松期(Ⅰ期):主要在RA初期,其特征为关节周围肿胀,关节端骨质疏松;
破坏期(Ⅱ期):因软骨破坏,关节间隙轻度狭窄,软骨下骨皮质尚完整,若关节面侵蚀明显者,可见粗糙或凸凹不平,囊状透亮区明显或呈空泡状,骨质明显疏松;
严重破坏期(Ⅲ期):关节间隙明显狭窄,骨质广泛疏松,软骨下骨质多处破坏,甚至出现关节脱位或变形;
强直期(Ⅳ期):除关节明显破坏外,可有局部纤维化,显示关节面融合,关节间隙消失,关节呈纤维性强直或骨性强直,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尚可见骨刺、骨赘等异常改变。

⑶实验室检查
①血象可有轻中度贫血,白细胞及分类多正常,活动期血小板多增高。

②血沉多增速,是观察滑膜炎活动性与严重性的指标,但无特异性。

③抗“O”、ASO、类风湿因子典型的类风湿病人可以出现抗“O”试验阳性及ASO 高于正常,类风湿因子多为阳性。

⑷诊断标准
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RA诊断标准:符合下述7条标准中4条或4条以上者,可确诊为RA:
1.关节内及周围的晨僵时间至少一小时,≥6周;
2.至少三个关节部位的关节炎,三个或三个以上关节同时软组织肿胀或积液,,≥6周;
3.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至少有一个关节肿胀,≥6周;
4.对称性关节炎,≥6周;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趾关节受累不要求绝对对称;
5.类风湿结节可以观察到的骨突起部位,伸肌表面或近关节区域的皮下结节;
6.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
7.后前位手、腕关节X线示骨侵蚀或明确骨质脱钙的典型类风湿关节炎改变。

(四)治疗
RA的诊断一旦确立就意味着漫长的治疗过程开始。

因此,病人增强信心是很重要的。

目前,由于对类风湿研究的研究的深入,经过系统正规治疗多数病人都能够很好的控制症状。

同时,由于外科技术的提高,即使是晚期病人,经手术后也能恢复行走,有效的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RA的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延缓病情发展,防止畸形,恢复关节功能。

RA的治疗原则是:健康教育,休息与功能锻炼结合,联合药物治疗,辅以手术治疗。

⑴药物治疗①非甾体类抗炎药;②慢性抗风湿药物;③免疫抑制剂。

⑵手术治疗 RA的手术治疗意义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承认。

尤其是膝关节RA,因其滑膜组织丰富,手术治疗意义更大,常用手术有:
①滑膜切除术早期滑膜切除能有效地减轻疼痛,延缓RA的进程,阻止关节软骨破坏,保护关节功能;
②关节镜滑膜切除术手术损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快;
③关节清理术适用于关节破坏较严重的病人;
④关节置换术适用于病变晚期,关节严重破坏的病人。

关节置换术后能有效恢复关节功能,明显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