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所认识的青年希特勒(摘录部分)

我所认识的青年希特勒(摘录部分)

我所认识的青年希特勒(摘录部分)1、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他总是显得格外认真,这种表现与他十六七岁的年龄很不相称。

他可以认真的去爱,去赞美,去恨,去鄙视。

但有一样他无法做到,那就是对某件事情一笑置之。

哪怕是针对他不感兴趣的事物,比如运动,这样一种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在他眼里都显得同等重要。

他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新问题,他都绝不会敷衍对待。

要是在现实中没有找到答案,他就足不出户,花大量时间翻阅书籍,冥思苦想并对这个问题进行刨根究底。

这种惊人的钻劲儿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品质。

而其他年轻人的一些思想在他身上却难觅踪迹:得过且过;活在当下;“听其自然”的愉快态度。

即便是年轻人正常的“越轨行为”他都无法容忍。

说来奇怪,在他的思想中,这并不是一个年轻人该干的事情。

2、希特勒善解人意并且充满了同情心。

他对我倾注了许多关怀。

无需言表,他便能准确的理解我的感受。

经常在我困惑无助的时候给予我极大的帮助!他总是明白我需要什么,我想要什么。

无论如何,他都会腾出时间去帮助他关心的人。

3、阿道夫很少谈及他的家庭。

他经常对我说,不跟大人们牵来扯去是个明智的做法。

因为这些思想奇怪的人,只会迫使别人偏离自己的计划。

比如他的监护人,一个叫做迈尔霍费尔的莱翁丁农民,他满脑子想的就是如何让阿道夫去学一门正经手艺。

当然,他姐夫也持这种观点。

4、他的语言非常的精炼。

他不喜欢地方语言,尤其是维也纳方言;那种软绵绵的口音令他感到极其厌恶。

5、阿道夫在早年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出了演讲的天赋。

这点他自己也很清楚。

他很健谈,话匣子一打开就没完没了。

每当他沉醉在自己的幻想中无法自拔的时候,我就忍不住要怀疑,这样的演讲练习究竟意义何在?但与此同时我又会考虑到另一方面,难道我没有把他所说的一切奉为真理吗?有时候,阿道夫甚至会把我或者其他人当做实验品,来测试他的演讲威力。

有件事情一直令我印象深刻,在阿道夫快满十八岁那年,他成功地说服了我父亲,让我去维也纳音乐学院深造;把我从家具作坊中解救了出来。

鉴于我父亲那种顽固不化的本质,这已经算是一个相当伟大的成就了。

从那时起,我对他这项天赋便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从中获益良多——我认为,只要具备希特勒的超凡口才,就没有任何达成不了的事。

6、他有这样的习惯:故意用缓慢而有节奏的手势来渲染自己的说辞。

7、阿道夫懂得一个美好形象的价值,尽管他并不爱慕虚荣,但他知道怎样做才能让自己显得更加体面。

他极好的运用了自身的表演天赋,并十分机灵的将他的演讲才能与之相结合。

我过去常常纳闷,像阿道夫这样天资聪慧的人,为什么没能在维也纳过上如意的生活?直到后来我才明白,职业上的成功根本不是他的志向。

在维也纳认识他的人无法理解这种矛盾:一方面,他衣冠楚楚,谈吐有涵养,时刻彰显着自信的风采;而另一方面,他却过着咎由自取,忍饥挨饿的悲惨生活。

人们肯定会想,他这不是自视清高就是虚伪做作。

但我认为两样都不是,他只是显得与资产阶级的社会秩序格格不入罢了。

8、他离不开城市,他需要从各种各样的事件中,获得大量的感受和体验;他觉得城里的一切,都与之息息相关,因而所有的事物都囊括在他的关注范围之内。

他希望人们各自怀有不同的爱好,志向,目标,计划以及愿望。

只有处在这种问题丛生的环境当中,他才会感到舒坦自在。

从这个角度来看,乡村总体上就显得太过单调,太没意思,太不重要,它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满足阿道夫那无尽的探索欲望。

9、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不仅总让他感到亢奋和烦躁,而且还不断地榨取他的天赋和激情,所以他又渴望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平衡方法。

大自然则为其提供了这种平衡,因为不管他如何尝试,他都无法“改良”大自然,它的永恒法则凌驾于人类意志之上。

在此,他能重新找回自我,并且完全不必像在城里那样,被迫选择立场。

我的朋友自有一套独特的方法让大自然为他服务。

他以前在城外找到了一处幽静之地,于是便乐此不疲的反复前往。

当地的一草一木在他眼中都显得如此的熟悉。

在那里,没有任何事情能够搅扰他沉思的心境。

处在大自然的环抱之中,就如同呆在一间安静而温馨的房间里,使他能够从容不迫的酝酿出那些富有激情的构想和计划。

10、对阿道夫来说,这是天性使然。

他决不允许任何人洞悉他的性格。

他的心中藏着令人费解的秘密,对我来说,他在许多方面都一直是个迷。

但有一把钥匙能够解开他所有的秘密之锁,那就是他对美的热爱。

当他站在像圣弗洛里安僧院这样宏伟的艺术杰作面前时,我们之间的隔阂便会荡然无存。

然后,激情燃烧的阿道夫,会放下心中的所有戒备,让我感觉自己完全沉浸在我们的友谊当中。

11、他已经把学校看透,于是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鉴于自身的未来规划,学校已无多大用处。

缺少的知识可以通过自学来弥补。

12、艺术,早已俘获了他的心。

他怀揣着年轻人的激情投身到艺术当中,他确信这才是自己的使命所在。

同艺术相比,学校那种按部就班的生活显得黯淡而乏味。

他的最终目标是要获得自由,打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他鄙视其他与之想法出入的年轻人。

学校的氛围令他深恶痛绝,于是他选择离开作为一种解脱。

13、曾经担任了希特勒三年年级主任的休谟教授,给出了这样的证词:“希特勒确实在一些单科上颇具天赋。

但是,他缺乏自制力,说得透彻一点就是,他喜好争辩,独断专行,刚愎自用,脾气暴躁而且还不服从学校的纪律。

像他这么有天赋的人,若不是缺少勤奋,还会获得更大的成就。

”在发表完这些极为负面的评价之后,休谟教授又语重心长的补充道:“然而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在校表现跟他今后的人生没有多大关联,那些被标榜的学生也可能会淡出我们的视线,渐渐销声匿迹,而一旦那些困难的孩子找到了自己的拓展空间,他们就会壮大起来。

我以前的学生希特勒似乎就属于后者,我打心底希望他能够从最近的艰难中恢复过来,并祝愿他早日实现心中的理想,给每一个德国人带来荣耀。

”14、也许我命中注定,要碰上这样一位历史老师,他深明教学与考试当中最重要的原则(即,抓住重点,忽略细枝末节),这点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我的老师,林茨实科中学的利奥波德·波希博士先生,是一位和蔼而又严肃的老绅士,他不仅能用出众的口才捕获我们的注意力,同时还能点燃我们的热情。

每当我回想起这个头发灰白的男人,我就感动不已,他那激情洋溢的言语有时会让我们忘掉现在,并如同魔法一样,将我们带回过去,他能撩开时间的迷雾,把枯燥的史实转变成鲜活的现实。

我们坐在教室,个个满怀激情,有时甚至感动得热泪盈眶。

”15、如果我们在看戏的时候他突然感到了厌倦,他就会立马转生离开,然后重新振作,投入到另一项工作当中。

不可否认,他的生活因缺少清晰的目标而显得杂乱无序。

他仅仅是将各种感受,经历和素材在他身上堆积起来。

至于这么做的目的何在,我完全无解。

反正他总是在不断的四处寻觅。

16、学校的教育在他身上起不了任何作用。

他对母亲解释道:“一个人通过自学能够获得更多知识。

”于是,他开始在俾斯麦大街的成人教育图书馆订阅书刊,随后又加入了博物馆协会,以便从中借阅书籍。

同时他也经常光顾斯托约尔的租书馆和L.汉斯林格图书公司。

我记得从那时起,阿道夫就总是扎在书堆里,其中,《德国英雄传说》尤其令他爱不释手。

每当我干完活儿以后,他总是会要求我把他看过的书学习一遍,以便能同他一起讨论。

现在,忽然之间他就具备了那些在学校所欠缺的品质——勤奋,有兴趣,享受学习。

17、阿道夫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再怎么说他也是个十分中看的年轻人,他体型匀称而苗条,一双非比寻常的眼睛给他那张冷峻而严肃的面孔增添了几分生气,他眼中闪烁的独特光芒会让人们忽略他脸上的苍白与憔悴。

然而——同抽烟、喝酒一样,舞蹈,与他的天性相悖。

这些事物根本就不是为他而存在的,但从来都没有一个人,甚至是他母亲,用这种观点来劝过他。

18、经过这次成功的登台亮相之后,有一回,阿道夫在同我夜间散步的时候建议我,应该把人生目标放到音乐领域。

他那些一针见血的言词至今都还在我耳畔回响:“你必须放弃你的装潢工作,它会害死你。

(不久前我才害了一场大病。

)这种工作不管是对你的身体还是心灵都没有任何好处。

在音乐方面,你的确是个饶有天赋的人,你不仅是一名出色的独奏者——这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你还可以成为一名舞台或是音乐会的乐队指挥。

你在剧院演出的时候,我一直都在关注你,我发现你是如此的胸有成竹,想必整个乐谱你早都已经烂熟于心。

音乐能够体现你的人生价值,音乐才是你真正想要的,它才是你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你,属于音乐。

”如今,阿道夫道出了我深埋已久的心声。

成为一名乐队指挥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

有此知音,使我倍感欣慰。

尽管冷酷的现实总让人事与愿违,但我们的注意力却越来越多的放在了对未来的规划上。

19、他那种不同寻常的包容力也仅限于这种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在其他时候,他仍然显得像个苛刻而强硬的批评家。

20、我记得我们在维也纳合租的时候,阿道夫就有一本珍藏版的《德国英雄传说》,这是他的精神支柱,因为这本书能解决他当时浑天度日的苦恼。

21、他对这些历史事件的熟知和掌握绝非像有些人那种图新鲜,或是装腔作势。

他所着迷的是这些事件的本身,在他的思想中,从来不缺乏对历史和政治的考虑,因为他觉得自己属于这个世界。

除了活在这些光荣的德国古代英雄中以外,他想不出任何一种方式能够更好的体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

他觉得自身的命运和这些早已不复存在的伟人是紧密相连的。

相比他们的人生而言,任何努力与奋斗都会显得黯然失色,那是成就了伟业的英勇作为,是最具英雄气概的崇高人生,从此进入瓦尔哈拉殿堂,同他之前所崇敬的英雄一样,变为一段不朽的神话。

22、德国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对阿道夫有着致命的吸引,在他们身上,阿道夫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对理查德·瓦格纳的作品产生一种特殊的认同感。

阿道夫12岁的时候,他第一次欣赏到了《罗恩格林》,这部歌剧将他儿时的梦想转化成了美妙的诗歌与音乐,使得他年轻的生命对古代德国那个无比壮丽的世界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从那一刻起,瓦格纳,这位已逝的天才便走进了他的人生,并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

希特勒从瓦格纳的作品中不仅看到了他相信的,所谓“古今德国,精神轮回”的证据,而且这些作品还巩固了他这样的信念:远古世纪的某些风俗或精神必能为今所用。

在我与阿道夫·希特勒相处的几年里,我见证了他从一个男孩变为一个男人的过程。

作为一名狂热的音乐人,我也曾有过偶像,我也曾试图效仿他们成为一名伟大的人,但是,瓦格纳对于我朋友而言,远不止是一个偶像或者追赶的榜样那么简单。

我只能这么说,他的言行举止无不“显现”出瓦格纳的性格特征,简直犹如被瓦格纳灵魂附体一般。

23、他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毫不含糊的指引着他,反对哈布斯堡王朝君主制,并展现出了他性格中的所有特质,尤其是他钢铁般的意志------一旦他认定某件事情是正确的,他就不会改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