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主题研究性学习
五、资源设计
主题教师的任务:
(1)提供研究材料
(2)确定研究形式
(3)选择研究方法
六、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在这里先概述一下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间的安排,以及各活动之间的关系,包括评价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阶段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起止时间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阶段(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智力因素方面: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变量。
非智力因素:动机水平、归因类型、焦虑水平、学习风格。
1、学生的知识;
2、学生的经验;
3、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和同学交流,乐于表达自己,渴望达到同学和教师的赞许;
4、学生对学知识与已有经验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有较浓的兴趣。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开展有效的接受性学习的同时,将学生至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改变学生知识单纯的从书本学习知识的传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真正把教育的重心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上。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
1组织学生聆听各组的活动计划,组织学生商讨出有效的活动内容。
2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建议。
3为学生提供研究结果的评价量规。
第三阶段
课题实施阶段
一、收集资料活动
本活动采取的形式多样:与家长座谈、上网下载、上图书馆查阅。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组织学生学习各种资料,数学问题无处不在;第二阶段采取分散方式,一部分同学上网下载,其余的同学广泛搜集各类相关书籍资料。
课题准备阶段
提出和选择课题
列举课题名称
1组织学生讨论。
2与学生一起筛选课题,确定研究的课题。
4课时
1:数学与环境,
2:数学与交通
3:数学与健康
4பைடு நூலகம்数学与国防
5:数学与宇宙
成立课题组
1.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喜好确定自己的选题,并根据选题形成小组。
2.各小组成立后,选定组长,学习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规。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学生可能的选题内容是什么:
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2、营造研究的氛围,发挥主体性。
3、要提供充分的可研究材料,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
4、让学生学会“合作”
5、让学生得到“体验”
通过以下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1接触、讨论问题。
2了解本次活动的学习目的。
3学习了解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步骤、方法、要求。
1呈现文献资料,制造一种“不协调”或“冲突”,将他们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使之形成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组织学生就问题谈感受,提问题。
3利用演示文稿介绍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步骤与方法。
1课时
第二阶段
4、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学生可能的选题内容是:
1:数学与环境,
2:数学与交通
3:数学与健康
4:数学与国防
5:数学与宇宙
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还是其他形式):
每个专题都会有一份调查报告,每个专题都会制作相应的问卷调查,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时期的活动体会,每个学生都会得到一份来自自我、同组组员、他组以及老师评价形成的综合评价。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三纬目标阐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帮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续发展性学习打基础。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分享精神。
过程与方法:
(一)课题设计阶段:
1.收集资料,确定课题,设计方案;
单位:
设计日期:
2013年9月
所属年级:
三年级
指导教师:
全体学生
一、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背景
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给学生收的这种单一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模式中,学生的棱角被磨平,个性被抑制,缺失独立思考的精神和问题意识,变得越来越“本分”,越来越循规蹈矩。
课题的意义与价值(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1设计“研究方案”模版,为学生制订研究方案提供指引。
2设计“调查记录表”为学生调查记录提供指引。
3设计成果展示模版,为学生展示研究结果提供指引。
开题报告和评审
1各小组向全班分享研究计划(方案)
2小组成员根据所制定的计划,所须完成的任务,所须呈现的成果,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共同约定,做出怎样的行动才能评出最高等级,如:五星级等。
小学数学主题研究性学习方案
张文杰
研究课题名称: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
说明:由于研究性学习的特殊性决定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逐步丰富和完善的,因此模版只是提供了一个供大家思考的框架模型,辅助教师们在真正组织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做到思路清晰明确。只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间,逐步丰富和完善方案,最终才能形成真正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案。
2.实验开题,制定实验计划
(二)实施运行阶段:
1.上研究课;
2.写教学实录;
3.写实验论文
(三)课题验收阶段:
1.课题成果整理;
2.写结题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尝试从小学数学教学中,寻求一种有别于现行课堂教学,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教与学的方式,让数学走进“生活”,丰富学生学习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作为现行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续。开展“小学数学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将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已有经验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
3.根据自己的选题,进行小组分工,小组内分工可以为收集资料小队、实地考察小队、科学实验对等。
1在学生自愿成组的前提下,合理调配各组成员,以利于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可以安排到工作。
2制订合作学习规则(或者合作学习评价量规)提供给学生。
3组织、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分工。
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各小组根据分工制定研究计划,分配研究时间,细分研究内容,制作调查表,预定成果等。
1、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尝试解答,检验结论,交流思想的能力。
2、发展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的精神,学会通过同伴之间积极的相互影响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3、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