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一讲 国统区和解放区文学
第十一讲 国统区和解放区文学
• 《讲话》里谈到很重要的问题,是“五四” 以后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 • 第一,解决了文艺与革命的关系,文艺与 政治的关系。毛泽东提出文艺是服从于政 治的,他指出文艺的作用应该是团结人民、 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这是文 艺的作用。文艺是思想武器的性质被明确 提出,这是由文艺“为人生”向前更明确 的一步发展。
二、杰出农民赵树理
• 赵树理(1906-1970) 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 是现代文学的有一位 语言大师,解放区唯 一和鲁迅、老舍并称 的语言大师。他的小 说通过描写平凡的日 常生活来反映社会变 动。
《小二黑结婚》
• 这是赵树理的一篇中篇小 说,描写根据地一对青年 男女小二黑和小芹,为冲 破封建传统、争取婚姻自 主的斗争,这场斗争由于 受到金旺等恶霸的迫害和 家庭的阻挠而发生了波折。 小说热情歌颂了民主政权 的力量,歌颂了农村社会 的长足进步,歌颂了新一 代农民的成长;因而立即 得到农村中要求民主改革 的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 的热烈欢迎。
我爱这土地
•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 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 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 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 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 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 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 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 爱得深沉……
——写于一九三 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第一节 国统区文学
• 国统区和沦陷区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因为 抗战期间版图是动态的。日本不断发动进 攻,国统区就越来越小。到了1944年的时 候,国民党政权主要在西南一角,日本把 整个京广线都打通了,重庆几次告急。 • 所以国统区表面上说是国民党统治的地区, 实际上统治根本不稳固。在抗日战争期间 称为大后方,国民党自称是“政府区”, 而当时沦陷区日本人办的杂志,把他们叫 做“蒋匪区”。
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1942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集文艺工作者举行座 谈会。会议开始和结束时,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 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学史上简称 《讲话》)。在《讲话》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 关于文艺工作者发展的观点与思想,例如文艺“为 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这个根本问题;要求文 艺工作者“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为这四种人 服务”,其中又着重强调了“首先是为工农兵”服 务;紧密结合文艺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从作家思 想感情和社会生活源泉两个方面科学地解决了发展 无产阶级文艺的关键问题;全面地阐述了文艺与政 治的关系,党的文艺工作于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 从而既总结、肯定了“五四”以来革命文艺的光荣 战斗传统,也澄清了文艺界存在着的某些糊涂观念。 《讲话》总结了“五四”以来革命文艺发展的基本 历史经验,联系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文艺工作的实 际状况,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政策问题,发 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思想史和文艺史
作为一个明确的“大众化”追求的农民作家, 赵树理出现在文学史上又怎样的意义? • 赵树理是在对“五四”以来新文化“欧化” 倾向进行反省的基础上建立他那种格外偏 重大众化、通俗化的文学主张的,他主要 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艺术营养,这在解放区 作家中也有代表性。他们与西方文学处于 相对隔绝的状态。这自然是战争时期解放 区遭受文学封锁的结果。
• 解放区文学如果从内容上、从数量上讲, 应该是现代文学中最重要、最繁多的一部 分。以前在毛泽东时代,似乎很在乎解放 区文学,把它的地位提得很高,但是这种 研究带有非常明显的政治印记。后来,同 样又是政治的原因,没有理由贬低解放文 学,贬低革命文学,贬低无产阶级文学, 所以至始至终,研究解放区文学都过多的 看它的政治内容,对它的文化、文学、学 术特征剖析都十分浅。
• 这首诗饱含着感情。艾青的诗常常写中国 人民的苦难。他说他崇尚苦难之美,由苦 难升华出来的一种美,是他的诗歌善于表 现的。他把技巧和感情、朴素和绚烂结合 起来表现在诗歌中,这是他成为大诗人的 原因。
• 思考:1、简述艾青诗歌的艺术成就。 • 2、评述艾青诗作忧郁美得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解放区文学
一、七月诗派
• 七月诗派是国统区最重要的文学流派。 1937年10月,抗战爆发后不久,由胡风主 编的《七月》(半月刊)创刊。《七月》 发表各种体裁的作品,以诗歌最有影响。 与《七月》杂志联系密切,而又经常在 《七月》发表诗歌的诗人,称七月诗派。 属于这一诗派的诗人有亦门、鲁藜、冀方、 绿原、曾卓等,艾青和田间与七月诗派关 系密切,并在《七月》上发表了很多重要 作品。
• 国统区在日本投降之后,收复了很多日本 人占领的地方,很多沦陷区又变成国统区 了。所以不能笼统使用这个概念,一定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国统区的文学创作情 况非常复杂,表面上是国民党统治,实际 上文化受中共影响。因为有了抗战,全国 的作家都团结起来了,全国作家有了组织。 而国民党领导文化是非常无能的,不但军 事无能,文化也无能。所以很多国统区的 作家是身在重庆,心在延安。国统区的文 艺争斗也更加严酷,国民党没有办法用文 艺的手段来领导文艺,只能用特务统治来 领导,加大了知识分子的离心力。
• 胡风 • 七月派的灵魂就是重要的文学理论家胡风, 他是七月派的核心领袖人物,被同派的人 认为是鲁迅精神的传人。胡风的思想是一 个非常庞大、非常独特的体系。他认为自 己是既反左,又反右。他的文章喜欢使用 极长的句子,极为欧化的句法,极其奇怪 的组合。他主张主观和客观一定要结合, 并提出一个口号叫“主观战斗精神”,特 别提出创作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要求作家 创作的时候要与创作对象搏斗,要进行心 灵的搏斗。他批评那种冷漠、不动声色的 客观描写。
• 艾青诗歌的感情色彩是农民的忧郁,加上 流浪汉的悲愤和知识分子的殉道感,形成 他诗歌特有的感情色彩。 • 在艾青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主要在三个方面 得到体现:造型美、绘画美和象征性手法。
• 《大堰河——我的保姆》 • 这首诗写艾青的保姆大叶荷,他把名字改为“大 堰河”。诗里有深情的咏叹,赞美大堰河,其实 也赞美了中国普通的人民。诗里有很丰富的内容, 但语言却很朴素。这首诗很适合朗诵。艾青擅长 写自由体而又带有节奏的诗,这个节奏是从诗自 身的内容而来,带有很深厚的感情,令人感到它 想一首动人的乐曲。这首诗用反复咏唱的手段, 很多段开头一句和最后一句是一样的,每一个画 面都是经过选择的。把这一切组织起来之后,就 写出一个很鲜明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他是那么善 良而又充满了爱心。
• 胡风培养了很多文学青年,七月派文学创 作的主要贡献是诗歌、小说,也有报告文 学。 • 诗歌发展到30、40年代应该说又出现了一 个高峰,这就是艾青和穆旦。
• 田间,最著名的诗集叫《给战斗 者》。
• 假使我不去打仗 • • • •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 “看,这就是奴隶!”
• 义勇军
• • • • • • • • • 在长白山一带的地方, 中国的高粱 正在血里生长。 在大风沙里 一个义勇军 骑马走过他的家乡。 他回来: 敌人头, 挂在铁枪上!
• 田间最有代表性的诗歌是短诗,被称作是 “鼓点式”的诗歌,像小曲一样,在抗战 期间产生了鼓舞人心的作用。形式短小, 每句不长,讲究节奏,所以他的诗经常用 于宣传。
• 《大堰河》这首诗主要不在于叙述,主要 是表达诗人对保姆的感情,也写出了中国 知识分子对农民的感情,还有他们对土地 的感情。这种感情写得非常真挚,不像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农民只有同情, 而艾青写的感情是一种血肉的联系,反复 强调他是吃了大堰河的奶长大的。看起来 是叙述,其实是象征,代表中国知识分子 其实是吃农民的奶长大的。这个象征强调 彼此血肉上和精神上的联系。 • 此后,艾青的诗歌主要有两个主题:一个 是土地,一个是太阳。
• 由此他提出衡量文艺作品的两个标准,第一个标 准叫政治标准,第二个标准叫艺术标准。 • 第二,是解决了文艺的方向问题。也就是文艺是 大众的。在之前的文艺讨论中,为大众只是一种 高高在上同情大众的姿态,为大众的最后目的还 是为自己,为了让大众读懂我们的话而已,还是 高高在上。所以鲁迅早就预料到那个大众化是不 可能实现的,真正的大众化必须有政治之力的推 动,没有政治之力,在上海的亭子间里氏不可能 实现的。毛泽东明确地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 这个思想支撑了中国文艺几十年。
• 胡风的另一个口号叫“精神奴役的创伤”,这 一点是他继承和发展鲁迅关于国民性的思想。 他认为经过几千年历史的积累,封建社会的迫 害,在人民的身上深深地留下了精神奴役的创 伤,他们的心灵深处有很多阴影、缺陷。作家 面对这些对象就要跟它们搏斗,要揭露、要批 判。所以他反对笼统的写一个人的性格,展示 出来就完了,他要求批判他们。总结起来胡风 显然是更重视作家的主体精神,重视作家的革 命性。
• 与第一、二代作家,特别是鲁迅、郭沫若、 茅盾这样的“学者化”的文化巨人型的作 家相比,文化修养不足及由之产生的思想 视野的相对狭窄,无疑对赵树理及其他作 家产生了消极影响;他们对于民间文学遗 产的汲取自然也是一种补偿,但其缺失也 是明显的。
二、艾青:新诗的高峰
• 艾青(1910-1996)原 名蒋海澄,1910年出 生于浙江金华一个地主 家庭,是大叶荷村一贫 苦农妇用奶水喂养了他。 因此他有着“农民的忧 郁”。1928年他到杭 州学习绘画,1929年 又到法国学习绘画,并 受到象征派诗人的影响, 1932年开始写诗,同 年回国。
• 艾青回国后因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而被捕 入狱,在狱中创作了了他的成名作《大堰 河——我的保姆》,在这首诗中,他塑造 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这是 现代新诗中,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 农村妇女典型形象之一。1936年出版了第 一部诗集《大堰河》。1941年,艾青到延 安后诗风曾发生较大变化。一洗忧郁悲哀 的色彩,变得明亮、欢快了,创作出《黎 明的通知》、《太阳的话》、《毛泽东》 以及长诗《雪里钻》等有影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