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2.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3.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4.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5.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6.主导产业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担负着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是推进区域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7.关联产业:服务于主导产业发展根据主导产业来合理规划、促进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使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形成紧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的产业。

8.农村工业化:农村工业化是现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农村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并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9.节约经济,即经济活动因选择合适的区位、合理调配资源和要素而节约运费、减少相应的劳务支出和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

集聚经济,即因相关集聚活动在空间上合理组合而在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品利用等方面得以互补、共享所产生的收益。

规模经济,即经济活动因区位优势、合理集聚而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由此而引起规模增大所产生的收益。

这些经济效益都是依托空间结构而取得的。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在区域经济展中,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结构的演进是相互关联和互动的。

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增长就是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即区域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不断增长。

这里,经济总量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来衡量,包括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

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扩散效应;溢出效应;经济地域综合体: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经济区;经济区是在劳动地域分工中形成的地域生产综合体。

产业集群: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关联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或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中心地: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

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原料指数(Mi)= 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区位重量= 原料指数+1劳动力系数= 劳动力成本/区位重量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的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human activities)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二、填空题:1我国学者对区域经济增长阶段是如何划分的?待开发(不发育)阶段成长阶段成熟(发达)阶段衰退阶段2.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区域城市对称分布3.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4.公司组织结构的主要类型功能部结构、产品部结构、区域部结构、顾客部结构、矩阵结构5企业增长动因规模经济、内部交易、技术优势和竞争激励6.20世纪前………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7.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等各相关部分。

8…….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9.1826年杜能(J.H.von Thunen)提出的农业区位论,1909年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33年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1940年廖什的区位经济论。

这些德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共同点,即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农场、工厂、商业点)的微观分析。

三、简答1.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有何区别?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2.集聚与扩散的关系首先,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

其次,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

集聚与扩散机制的作用也是有限度的。

集聚机制的作用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遏制集聚的进一步进行。

同样,扩散机制的作用达到一定的限度也会产生扩散不经济,从而抑制扩散的继续进行。

3.试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过程。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

(一) 资源禀赋1.资源分类;2.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3.劳动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4.资金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5.技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6.社会环境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二) 资源配置能力1.经济体制;2.政府经济管理能力;3.企业组织水平;4.区域经济结构(三) 区位条件区域的区位条件对其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 外部环境1.全国经济发展格局;2.区域经济关系;3.国际经济背景4.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1)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2)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3)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4)技术创新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5.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前提(假设)(1)已知原料供应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已知点,不能移动;各地劳力成本固定并且同水平的劳力无限供应。

6.试述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土地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但并不决定土地利用的可行性。

土地利用可行性更多地取决于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

7.试述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一) 劳动力特色;(二) 劳动力素质;(三) 劳动力成本;(四) 劳动力移动8.试述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社会经济制度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导致这种演进的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的。

如果这些因素中的某一个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另一个相关因素也发生变化,后者的变化反过来又推动最初的那个因素继续变化,从而使社会经济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所确定的轨迹的方向发展。

可见,社会经济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不守衡或者趋于均衡,是以循环的方式在运动,而且不是简单的循环,这种循环具有积累的效果。

9.分析不同产品阶段的区位特征。

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

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

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

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

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

10.经济区具有什么特征?1.组织上的同质性或群体2.空间上的相对排它性3.对外联系的开放性4.组合上的层次性11.简述企业增长战略和扩展方法。

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

一体化扩张又可分为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

实现这些扩张的方法包括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

企业增长的各种战略和方法,均可导致企业的多部门、多区位发展。

当企业规模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多部门、多区位的格局,对企业充分利用各地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盈利起着重要作用。

12.简述企业成长的动因。

企业增长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是由于规模经济、内部交易、技术优势和竞争激励。

1.实现规模效益。

2.实现交易内部化。

3.技术优势的发挥。

4.来自竞争的压力。

除以上四方面外,企业扩张还与管理者和企业的行为有关。

此外,政府支持也促使了公司的增长。

13.简述企业的空间扩张规律。

企业空间扩张是一种经济现象,应该遵循社会经济现象地理扩散的一般规律;企业空间扩张又是一个组织行为,这种扩张又受制于组织的决策行为、组织内外部网络和发展战略,使其偏离这些规律。

1.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规律。

在源地和扩散地的关系上,最为常见的是接触扩散,即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近及远进行的。

另一种扩散规律是等级扩散,即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

2.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企业的销售区发展、新工厂建立以及兼并活动发生的区位也具有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特点。

接触扩张在企业空间扩张中较为常见。

这种扩散在服务型的公司中表现更为典型。

企业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实际上,等级扩张是企业对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区域差别所采取的对策。

四、论述题1.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理论前提;(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车马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4)距城市80km 之外是荒野,与其他地区隔绝。

(5)工业品只来源于中央城市,城市食品只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且企业经营型农业即合理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农业区位地租的形成机制。

R = PQ – CQ - KtQ = (P – C – Kt )Q 式中:R为地租收入;P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为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Q为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K为生产地距市场距离;t为农产品的运费率。

因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所以农场主选择最大的地租收入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评价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一)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1) 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

(2) 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

(二)经济学上的意义杜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这对之后的经济学家产生了非常有益的影响,对现代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试用经济学原理解释我国区域统筹发展……………、?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大国,由于历史进程、自然条件、资源、人口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