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课件-经济地理学(全套)

大学课件-经济地理学(全套)

(一)史志描述
1.时期 17世纪以前。
2.特点 (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 (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 (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
◆中国:《山海经》 的《五藏山经》、 《禹贡》、《史记》 “货殖列传”、《汉书》 的《地理志》和《食货志》、《宋史》等。
◆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名。
(二)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 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 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 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 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
(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二)商业地理研究
1.时期 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 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 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 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
◆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 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
1.概念的提出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 《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 学科名称。
◆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 ◆特点: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 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 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4.结构主义分析
◆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 ◆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 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 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 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二、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 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 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 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 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3.特色与缺陷
苏联学者强调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地 域生产综合体”、“经济区”、“生产力的配
置”、 “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地域组织”等,加强了
生 产关系和政府的作用,弱化了市场经济本身的 空间结构规律研究。
(三)我国学者的相关讨论
1.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观点的发展
(1)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两派观点传入我国, 并形成相应的争论。
学术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的配置。
2.20世纪70年代的新发展
◆特点:研究领域不再局限于生产的地理配 置。
◆代表性观点: 研究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地域系统。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 地域组织的方法论原理的科学,它的最主要的任务 是:研究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和配置,地域生产综合 体的形成,经济区划以及自然条件和资源评价的理 论和实践问题。”
(二)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的看法
1.早期的争论
(1)区域学派 代表人物: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 什金。 学术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 合体或经济区。研究其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 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 径和地理配置规律。
(2)部门统计学派
代表人物: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 代表。
(1)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等各相关 部分;
(2)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 (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 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4)空间尺度,包括各种不同尺度,从小区到 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表1.1 欧美学者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注:本表中仅选择曾两次以上再版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仍在使用的部分教 材和有影响的著作。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 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1.区位研究 ◆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 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 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 微观分析。
2.区域研究 (1)区域科学 ◆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 联系和协调发展。
图1.1 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与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一)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二)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三)我国学者的相关讨论 (四)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
(一)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 象的看法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节 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2)其它区域研究
◆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 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
涓 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
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
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 向多个区域。
3.全球化研究Leabharlann 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 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国际地理联合会中的工业、商业、交通地理 专门研究组织,均设专题对此加以讨论。英 语国家的一些经济地理教科书也冠以“全球经 济”、“世界经济”、“国际经济”之类的书
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 ◆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 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
◆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 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分析
(2)20世纪60和70年代,中国经济地理工作者 根据本身的实践体会,形成了自己对经济地理学 研究对象的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