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地层学标准化
T HNR LNR
海平面(低)
FR
底为突变界面
SB2
FR底为渐变界面
突变
25.5 FR
HNR
26.5
突变
SU of HST
海平面(高)
FR: LW3-1-1
23.8
SU of FSST
T HNR LNR
海平面(低)
FR
底为突变界面
SB2
FR底为渐变界面
LNR
25.5
FR
HNR T
5.4 沉积趋势
T LNR 23.8
FR沉积(河控)
河 控 三 角 洲
如:珠海组,SB26.5,SB25.5,SB23.8等
河控FR沉积
TST砂岩
SB 5-15°
三角洲前缘
CC*
前三角洲
突变
河控三角洲:高倾角倾斜反射为特征; 浪控或潮控:倾角<0.3°
SU of HST
海平面(高)
PY35-2-5
LNR T
SU of FSST
T HNR FR LNR
海平面(高)
海平面(低)
上超
上超
退积
下超
削截
SB2
南海样式(模式Ⅳ) 持续前积的最远点为海平面下降最低点,并非快降起点
1)海退无沉积?肯定有,FR已公认,与深水扇密切相关。 2)持续前积坡折点为快降起点?否!为最低点。 3)快降后先发育盆底扇? 否!阶段模糊,不能适应深水扇研究需要。
据O. Catuneanu等,2002,2009
准层序
4. 层序界面
SU of HST
SU of FSST
T HNR LNR
海平面(低) 海平面(高)
FR
底为突变界面
SB2
FR底为渐变界面
基准面
时 间
地质事件
体系域
层序界面
沉积成因类型
强制海退开始 海进结束 完 整 旋 回 海进开始 强制海退结束
FR FSST LNR LST
5.1
TST: 海进沉积(T)
T
SU
浪控河口湾
HNR
S
MFS
CC*
TST:
海侵 沉积 ( T)
MRS 河流相 河流相 河口湾 滨海 陆棚 陆棚
曲流河相 阶状后退的 三角洲头部 及海湾相沉积 MRS
向上变 细的沉 积趋势
辫状河相 辫状河相 MRS
海相 海相
河流相
陆表不整合面 相对应的整合面 海相侵蚀的海退面 海陆分界面
FR底为渐变界面
坡 度 变 化 不 连 续
向 上 变 细
向 上 变 粗
5. 体系域
沉积趋势→堆砌方式 →沉积成因类型→体系域
SU of HST
顶置
SU of FSST
退覆
前积
海平面(高)
T
HNR
FR
LNR
海平面(低)
沉积趋势→堆砌方式 →沉积成因类型→体系域
底为突变界面
SB2
FR底为渐变界面
T TST HNR HST
最大海退面
浅海
最大海泛面 体系域内正常海退面 海岸上超(修补相沉积)
5.2 HST&LST:
正常海退沉积 (HNR,LNR) Py33-1-1, HNR
T
SU of HST
SU of FSST
HNR LNR
海平面(高)
海平面(低)
FR
底为突变界面
SB2
FR底为渐变界面
岩相 渐变
LW3-1-1: LNR
海进侵蚀面(TRS)
海侵
风化壳
MFS
HST
Coal
TST
21
MRS & MRS
PY33-1-1
HNR
T
HNR
23.8
T
25.5
MFS
MRS
HNR
T
HNR
26.5
MRS-MFS重叠, TST几乎缺失
MFS & TRS
SU of FSST
T HNR LNR
海平面(低)
MRS
FR
底为突变界面
SB2
HST TST LST FSST 或
E-LST E-HST FRST
SU及CC* 与HST顶不整合 对应的整合界面 MFS 最大海泛面 MRS 最大海退面 CC** 与FSST顶不整合 对应的整合界面
HNR 高位正常海退 T 海侵 LNR 低位正常海退
SU 海退中的 陆表不整合面
与HST顶不整合 SU&CC* 对应的整合界面
层序均由海进,低位、高位正常海退, 强制海退沉积4个成因单元构成
时间
R
下降 基准面变化率
R
退积准层序组
盆地方向
沉积速率 时间
加积准层序组
R
海退 事件
海进
海岸平原砂与泥岩 陆棚泥岩 浅海砂体 单个准层序
R=
沉积速率 可容空间增加速率
由岸线基准面变化和沉积作用相互作用定义: 1)当基准面上升速率>沉积速率时,发生海进; 2)当基准面上升速率<沉积速率时,发生海退。
三角洲平原 (河流,煤)
LNR HNR FR
滨岸
25.5
三角洲前缘
前三角洲
陆棚
连续相变为特征
HST(河流沉积 ,三角洲平原)
河口湾 河流相
浅海相 陆棚相 陆棚相
HST:
HNR 沉积: 连续相变 为 特征
河流沉积 (三角洲平原)
浅海沉积 (三角洲前缘)
陆棚相沉积
浅海和非海相
底冲刷界面 最大海退面 最大海泛面 体系域内正常海退面 相的横向迁移 海岸上超(修补相沉积)
箱型 漏斗型
海平面(高) 海平面(低)
LST TST HST FSST LST
T HNR FR LNR
圣诞树型(组合) 突变界面
渐变界面
SB2
SB1
HNR:向盆地迁移;
砂体 砂体
LNR:总体向陆地迁移
砂体 砂体
T:快速向陆地迁移
FR:持续向盆地迁移;
箱型
漏斗型
海平面(高)
LST TST HST FSST LST
要求:露头、岩心、测井、地震资料综合运用
3.1 统一体系域 界面
1)层序地层向高分辩层序地层 学发展;基准面变化周期替代
河 流
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 离 超
正 常 强 制 海 海
海退 退 退
河 口 湾
正 常
三角洲平原
河 口 湾 滨 海 陆 棚
海平面变化,术语和内涵发生 转变,因为基准面变化曲线更 能准确描述时间段与体系域的 沉积成因关系。 2)在基准面变化曲线中,Vail 的海平面快速下降起点成为基 准面下降起点。
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理 论
(简要介绍)
1、发展过程
层序地层学
(P.R.Vail)
地震构造解释→地震地层解释
层序
沉积层序 (地震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沉积层序
沉积层序
沉积层序
成因层序
T-R 层序 (海进-海退层序)
据O. Catuneanu等,2002,2009
高分辨层序地层学 (Cross,1988)
基准面变 化曲线 海进-海退 变化曲线
成因层序
界面统一。
向上变粗 向上变细 GS-成 因 层 序 ; DS-沉 积 层 序 ; TR-海 进 海 退 层 序 升 海 进
冰川消融很快而结冰很慢:海平面升快而降慢
降 海 退
海 进 相 海 退 相
3.2
基准面变化
取共同点
上升
井剖面位置 前积准层序组 井剖面 测井响应
强制海退底面 海退期的海底侵蚀面 体系域内部的正常海退界面
FR:离超(或退覆)
分离的阶梯, 陆架上的滨岸沉积
Amplitude extraction map along a seismic horizon, showing detached and downstepping forced regressive shoreface deposits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from Catuneanu et al., 2003a; image courtesy of PEMEX). The color code uses blue for sand and orange for shale.
从而,4分体系域,
三 角 洲 前 缘 相 顶 强 制 海 退 底 面
滨 海 到 陆 棚 相 变 化 面 海 退 期 海 底 侵 蚀 面
据O. Catuneanu等,2002,2009
非 海 相 环 境 海 相 环 境
HST
沉 积 层 序
时间间断
LST
海 进 海 退 层 序
TST
HST
沉 积 层 序
时间间断
海退结束
水位下降 结束 水位开始 下降
水位下 降结束 层序界面 体系域界面 体系域内部界面 水位开始 下降 海进结束
时间
结束海退
据O. Catuneanu等,2002,2009
2.1
Vail-Haq模式
2.2 Vail-Haq模式: 应用中的主要问题
Vail-Haq模式(Ⅱ)
顶超 前积 上超 上超 顶置 离超 退覆 上超 前积 调整沉积
河流/海湾相
浅海
最大海退面 最大海泛面 横向相变 海岸上超(修补相沉积)
河流HST(三角洲平原)
滨海 陆棚
MFS → 所指
河流
河口湾
河流 LST
滨海
陆棚 陆棚
淡咸水混 合趋势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