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林西部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吉林西部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摘要吉林省西部位于松嫩平原的西南部,是松辽平原农业区向西部草原牧区过度地带的农牧交错地带,是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一部分,总土4.7×l04km2吉林省总面积的25.36%,辖白城和松原10个(市、区)。

全区有较丰富的水、土、生物和石油资源,为我省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能源基地,在吉林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了吉林西部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结果表明吉林西部生态环境脆弱,需要全民保护环境,协调好本区人地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从农牧交错带的特点出发,制定和谐发展型生态农牧业产业集群战略是其理性的选择。

进而探讨了生态农牧业产业集群战略的特点及当地应用该战略的对策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 农牧交错带; 吉林西部白城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AbstractIn West Jilin Province is located southwest of the Songnen Plain, Songliao Plain Agricultural District to the West Pasture excessive Strip pastoral Transitional Zone, is part of the northern ecotone, the total earth area of 4.7xl0 4km2, accounting for Jilin Province, the total25.36% of the area of jurisdiction Baicheng and Matsubara 10 (cities, districts). The region has a wealth of water, soil, biological and oil resources,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the province an important base of agriculture, animal husbandry and energy base in Jilin Province, and even the country's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fragile,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and land of the distric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Keywords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 The ecotone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 ; west Jilin Province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1绪论 (1)1.1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 (1)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吉林西部农牧交错带概述 (3)2.1区域概况 (3)2.2特征 (3)2.3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3)2.4农牧交错带的特色 (4)2.4.1生态环境脆弱 (5)2.5开发利用前景 (5)3吉林西部农牧交错带脆弱原因分析 (7)3.1土地用养脱节,地力普遍脱节 (7)3.2地质地貌因素的影响 (7)3.3土地资源的利用没有合理规划 (7)3.4人们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8)4吉林西部农牧交错带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对策研究 (9)4.1制定科学的开发规划 (9)4.2保护生态环境 (10)4.3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 (10)4.4合理适度开发资源 (10)4.5增强全民环保意识 (10)5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目录1 绪论吉林西部地区处于北方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环境敏感和脆弱的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自然和人为俩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为因素是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因素,吉林西部是吉林省落后地区,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必须处理好生态环境问题,为吉林省西部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对吉林西部农牧交错带生态问题的分析,使得人们对生态问题在本质上有一个认识,认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生态环境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不要过度开垦和放牧,实行可持续发展1.1 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第一,分析吉林西部生态环境所存在的问题,使得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了,并且提高了作物产量,增加农民出入。

第二,提高当地政府和居民的积极性,极大的促进吉林西部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第三,吉林省西部农牧交错带生态问题的解决对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起到示范作用,为带动整个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通过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科普功能,有利于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通过文献检索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吉林西部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问题现状进行周密的分析,到有关部门借助数据,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吉林西部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自己的建议。

并结合国内外农牧交错带的现状,各位学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分析我们吉林西部独特的农牧交错带的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的措施。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许多学者对该方面有所研究,如:王丽红在《吉林西部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中从自然和人为俩个因素入手,分析了吉林西部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气候因素,地貌因素,水文因素,人口膨胀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对策。

王丽红李大维在《吉林西部农牧交错带人地关系发展对策分析》中指出解决吉林西部农牧交错带环境问题的对策,指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许多国外学者在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提出了许多的见解,并提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并且结合国内外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许多解决措施,并且预测未来农牧交错带的发展方向。

国外:1992年日本旅游业协会(JA TA)发布了《生态旅游的指导方针》和“游客保护地球宣言”;召开了旨在促进生态旅游的多次研讨会;设立了“公益信托JATA环境基金”,用于保护访问目的地的旅游资源等。

中国旅游业开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

2002年,全国旅游人数突破l亿人,但并未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世界上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2 吉林西部农牧交错带概述2.1 区域概况吉林省西部位于松嫩平原的西南部,是松辽平原农业区向西部草原牧区过度地带的农牧交错地带,我国的农牧交错带是一个东北起大兴安岭向西南延伸的狭长地带,在400mm到200mm降雨量等值线之间。

这一特殊的地带是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在风和流水等外营力作用下,该地带存在着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沙尘暴等荒漠化发生与发展的自然过程。

进入人类历史时期以来,人类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的范围和强度不断加大,使生态环境中业已存在的荒漠化过程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而显著加强,吉林西部的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需要全员努力。

2.2 特征吉林西部位于松嫩平原的西南部,是草原牧区过度的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自然条件差,商品经济不发达,农牧民增收缓慢,区位优势不明显,工业发展缓慢,经济总量低,农牧交错、区际交流便利,污染少,无公害。

在农牧交错带,大中型工业企业少,污染少;牧业生产使农民有较多的生物有机肥可以施入耕地,劳动力资源丰富。

农牧交错带农作物一年只种一茬,农牧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农闲季节,文化交叉、融合,沟通农耕文明和畜牧文明。

农业和畜牧业文化丰富,农业和畜牧业过度,没有明显的界限,所以形成鲜明的农牧交错带特征。

2.3 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北起大兴安岭西麓呼伦贝尔, 向西南延伸, 经内蒙古东南、冀北、晋北, 直至陕北、鄂尔多斯高原, 是从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广阔地带。

从空间格局上看, 该地带农牧镶嵌分布; 从时间序列上看, 带内时农时牧, 农业制度波动性大。

农牧交错带自然环境表现出过渡性和脆弱性的特点。

本区气候类型由东北部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向西南逐渐演变为半干旱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本区原生自然景观为森林草原植被和原植被。

由于人类活动的破坏, 区内原生植被保存较少。

生态地质环境敏感,生态地质环境退化明显环境退化态势反映脆弱生态环境受到外界扰动后变化的方向和可能性大小,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 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明显下降, 生物生产力波动性增强; 地表覆盖度降低, 土壤肥力下降, 土体结构受到破坏; 农业气候条件恶化, 如风沙、沙暴危害加重; 蒸发量大, 沙化严重等。

例如, 科尔沁草原地处半干旱草原气候带, 原生植被为沙地疏林草原, 群落组成丰富, 结构稳定, 层片发育明显, 盖度大, 产草量高; 地面基本郁闭, 草皮层深厚、结实而富弹性, 耐践踏。

近一二百年来, 这里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土地沙化日趋严重, 出现了坨甸交错、流沙遍地的沙地景观。

次生植被与原生植被相比, 草本层退化, 乔木层已基本消失, 灌木层强烈发育, 主要植物已被沙生和旱生植物所取代。

由于生态环境恶化, 群落种类减少, 结构趋于简单, 群落密度和产草量减少, 可食草量大大减少。

生态地质环境脆弱导致灾害多发,例如土地荒漠化快速发展,气候灾害频繁,地方病害严重,例如农牧交错带也是生态地质环境地方病的高发区, 吉林西部地方性氟中毒,农牧交错带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球内动力机制和东亚季风、人类活动等外动力机制相互作用, 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失调,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2.4 农牧交错带的特色吉林西部地区处于北方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环境敏感和脆弱的地区,。

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为因素是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和诱发因素。

主要体现为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的问题。

吉林西部地区草原辽阔,发展牧业条件优越。

理应发展牧业或农牧结合,但在土地利用上没有一个完整的开发规划和科学的整治措施,导致耕地不断扩大,草地逐年减少,造林不能落实,农林牧用地结构失调,导致生态恶性循环,土地生产力下降。

吉林西部是吉林省经济落后的地区,三个国家级贫困县都在西部地区,有二个省级贫困县,除了二个地区市外,西部贫困县占总市县比例的62.5%。

由于贫困、经济落后,使人们缺少必要的财力、物力和科技手段。

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只好以落后的生态方式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失衡,使生态经济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