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区域农业发展战略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从我所给的题目,可以清楚的发现,我演讲的重点在于“生态农业的发展”。
顾名思义就是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要兼顾生态建设,这是我国第一个冠名“生态”的经济区,也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渔民悠荡彩云间,顿顿佳肴作便餐。
游万水,赏千山,丝网一拉鱼满舟山。
”这是对美丽鄱阳湖的描述。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
(总括鄱阳湖)
鄱阳湖地处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
以松门为界,分为南、北、西部分,北面为入江水道,南面为主湖体。
这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均适合候鸟越冬,因此被称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
受暖湿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平均1636毫米,从而形成“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气候,并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鄱阳湖积温高,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土壤肥沃,农作一年两熟;地势平坦;农业灌溉用水充足。
这些天然的自然条件养育一代又一代的鄱阳人。
(鄱湖自然条件)
“美丽鄱阳玉米乡,一年四季有风光;蟹爬鲤越河虾跳,麦翠禾青油菜黄。
”在江西省委、省政府以及鄱阳人民的努力下,鄱阳的农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鄱阳湖流域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人口较多,是我省水稻、棉花、水产、水禽的传统主产区,具有很好的生态农业发展
前景。
政府明确提出要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大发展的优选路径。
他们立足自身优势,务实“政策促动,龙头带动,基地推动,品牌拉动”战略:强化政策扶持,优先发展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发展迅速,生态农业市场优势扩大,农业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大力扶持农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显现成效,带动效应明显;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提高生态农业经济效益;注重建设优势品牌,保证生态农业持续发展。
这些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果。
(鄱湖目前发展现状)
虽然政府的这些举措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沿用,应该不断创新,借鉴他乡的成功案例,促进鄱阳湖生态农业不断发展。
然而,华西村、英美等发达国家、小岗村、农民外出打工等发展模式并不适合鄱阳湖生态农业的长久发展,我们不能照抄照搬。
华西村在短短几年内,被推崇为中国最富村,推崇为共同富裕的样板,成为了“天下第一村”。
华西村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当时改革的大环境,它的发展不是靠农业,而是靠工业,靠乡镇企业。
因此,它是不可复制的。
此外,它是利用低工资,低福利,高污染复制起来的,这种乡镇企业发展模式使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了,但对自然的破坏非常严重。
走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道路,让绝大多数农民从事二、三产业,但这会导致大量人口涌向城市,造成很多就业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农民工的问题。
小岗村虽然依靠大包干跨过了“温饱线”,但却没有踏进“致富门”。
如今的小岗村没有很多像样的楼房,没有一家正规的企业,没有学校,一条柏油马路还是为迎接国家领导人视察由省里拨
款修的。
家庭联产承包制也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土地权不明确,土地关系混乱,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等。
此外,还有人说让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和文化层次较高的劳动力到大城市外出打工,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在家务农,这更不可取。
如果大部分青壮年都出去了,老年和妇女儿童是没有能力搞好农业的。
这会导致效益低下、土地荒芜。
另一方面,大量人口涌进城也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如就业问题、住房问题、治安问题、社保问题等。
(多种发展模式分析)
通过分析以上几种发展模式可以看出,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结合鄱阳湖的具体实际以及鄱阳湖现在存在的各种问题,找出最适合、最有效的发展模式。
十八大深刻指出在没有科学管理制度的掌控下,市场会出现短期化、掠夺性、不公平性、无序、浪费、破坏生态等发展问题,依靠科技发展才是长足之计。
因此,鄱阳湖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农村发展应该总体规划,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借助农业高科技等发展适度规模的农副产品,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兼顾生态建设。
(鄱湖发展模式的确定)
我们根据当地特色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农业的战略构想,提出特色是生态农业,核心是发展农业,关键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目标是实现农业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生态农业规划。
(鄱湖发展的战略目标)
当然,要达到这一科学发展的目标,我们必须了解鄱阳湖当前存在的(发展问题),并找出相关的解决对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首先,鄱阳湖在自然方面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湿地植被退化严重,长期以来,鄱阳湖洲滩植被基本上处于一种掠夺式的无序利用状态。
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洪涝灾害日益频繁,土地沙化日趋严重,鄱阳湖水质污染呈上升趋势,来鄱阳湖越冬的候鸟种类及数量也逐年减少。
另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困难:农业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形势严峻,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基础亟待改善;农业效益与生态环保二者难以兼顾;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亟待完善;农资产品价格猛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鄱湖发展问题及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为加快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提出了以下未来发展战略:
首先,要明确环鄱阳湖地区生态农业发展重点,针对环鄱阳湖地区的资源条件和现有的产业基础,当地发展生态农业应重点发展以下四大产业:一是建设高产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二是建设高效畜牧、水产基地;三是建设绿色蔬菜和林果生产基地;四是建设重要的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基地。
(发展战略重点的确定)
其次,我们设计出以下具体战略步骤:
第一,完善环鄱阳湖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二是要制订科学开发治理的总体规划;三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四是要强化资金保障。
第二,加强环鄱阳湖地区农业的基础建设: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民素质培养。
第三,发展过程中我们除了考虑经济效益之外,也应该考虑环境代价。
循环农业模式形成生产因素互为条件、互为利用和循环永续的机制和封闭或半封闭生物链循环系统,整个过程做到了废弃物的减量化排放,这值得我们借鉴。
一,“猪——沼——菜”模式:猪粪入池,沼肥种菜,沼液作追肥,通过沼液叶面喷施来抑虫防病。
二,“猪——沼——鱼”模式:人畜粪便入池发酵后喂鱼,沼渣作为池塘基肥,沼液作追肥。
三,“生物链”模式:饲料——养鸡(喂猪)——鸡粪(猪粪)进沼气池,沼气作为生活用能,沼液、沼渣喂鱼,鱼塘泥和部分沼渣肥田。
这些都是相当环保和实用的措施,而且鄱阳湖的条件也很适合,我们应把这种模式运用进去。
(“三步走”的具体战略方针)“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鄱阳湖的明天也会是这样欢乐的场景。
“鄱区建设号声扬,低碳防污不可忘;护好湖乡天与水,宜居乐业万年长”。
以科技为基础,发展生态农业,鄱阳湖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展望鄱湖未来)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