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病的中医秋季养生

慢性病的中医秋季养生


三、饮食调养
• 4、护脾胃,远凉果 • 要特别注意饮食清洁卫生,保护脾胃,多进温食, 节制冷食、冷饮,慎食瓜果。夏令大量食瓜果虽然 不至于造成脾胃疫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
入秋后再大量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
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
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入秋之后应少食瓜
三、饮食调养
• 3、要保健,食清淡 •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少食煎炒之物,蔬菜宜选用大 白菜、菠菜、冬瓜、黄瓜、白木耳;肉类可食兔肉、 鸭肉、青鱼等;脾胃虚弱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 晨起可以粥食为主,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片粥、 黑芝麻粥等,可多吃些红枣、莲子、百合、枸杞子 等清补、平补之品,以健身祛病,延年益寿。
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 寒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 但是,身体虚弱的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是不适宜
秋冻的!
二、起居调护
• ②睡眠 • 分早秋、中秋、暮秋三个阶段来调整作息时间。
• 初秋时节,按照晚睡顺应阴气,早起顺应阳气的原则进行睡眠养生。
延续夏季时期夜卧早起的习惯,以预防劳气伤阴。 • 到了中秋和暮秋,就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 早起以舒达阳气,采用早睡早起的方式。人体的生理变化顺应自然界 的变化,秋季的收获,人们的劳动强度增加而产生困倦感,人们经常 有疲乏、易困的现象出现,这就是“秋乏”现象的产生,秋季的早起, 能够使人提前觉醒,精力充沛,从而避免秋乏的发生。
三阴交
归经: 足太阴脾经 定位:
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
内侧缘后方。 功效:
健脾养血、调补肝肾、安神补虚
主治: 肠鸣,腹胀,腹泻, 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
产遗精,阳痿,遗尿. 心悸,失眠,高血压,下肢痿痹。
太溪
归经: 足少阴肾经 定位:
足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间的凹陷处。
功效: 滋阴益肾,壮阳强腰。 主治: 头痛目眩,咽喉肿痛,牙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胸痛咳血,
• 1. 五行属性: •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即是收敛、沉降、 稳定,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的作用。
• 2. 五脏归属:


肺为 “相傅之官,治节出焉”,通于秋气。
秋季养阴
• 中医认为,久病伤阴,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 心病、慢性肾病、脑中风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阴虚表现, 养阴补虚是慢性疾病调理的重要原则。
祛,蔓延进入五脏六腑而生大病。
3.拔罐

拔罐,古称“角法”。是以杯罐作工具,借 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 肤,造成淤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拔火罐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 血管破裂淤血,调动人体干细胞修复功能, 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 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散步,适当看看电影、电视,或养花、垂钓,修身养性, 陶冶情操。以防悲愁忧思的情绪伤身。
二、起居调护
• ①着衣 •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民间谚语。它正符合了《内经》所提到的秋 天“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自“立秋”节气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
差逐渐增大,寒露过后,出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这时我们应循序
三、饮食调养
• 秋季膳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 • 1、要润肺,多喝水 • 秋天雨水较少,天气干爽,是肺金当令之时,秋季易耗 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干咳、皮肤瘙痒等 证。 • 防秋燥,首要任务是要保护人体津液,最简便的一招就 是多喝水。人一天最少需要2000毫升水。清晨起床一杯
水对患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以及便秘者更为有益。
遗尿、小便不利、便血、中暑高热、丹毒、荨麻疹等。
足三里
归经: 足阳明胃经 定位: 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
指(中指)。
功效: 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 主治:(肚腹三里留)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疳积、
癫狂、中风、虚劳赢瘦、心悸、气短、脚气、水肿、下肢痿痹。
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杏仁川贝百合粥
• 原料:杏仁30克,川贝母15克
,百合30克,粳米50克。
• 做法:先将杏仁、川贝母、百 合洗净,装入已消毒的纱布袋 内,先煮1小时,捞去药渣后放 入粳米(洗净),再煮20-30 分钟,即可食用。 • 功效:滋阴润肺。
南瓜黑米粥
• 原料:南瓜200克,黑米150克,大枣60克。
5.针刺
• 针刺保健,就是用毫针刺激人体一定 的穴位,以激发经络之气,使人体新 陈代谢旺盛起来,从而起到强壮身体、 益寿延年的目的。 • 针刺手法刺激强度宜适中,选穴不宜 多,且要以具有强壮功效的穴位为主。 • 针灸养生法能够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进而补虚泻实,全面调整脏腑的机能。
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 的抗病能力,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 功效:健脾益气。
山药枸杞粥
• 原料:白米100克、枸杞10克、山药300克
• 做法:首先将白米和枸杞洗净沥干,山药
去皮洗净并切成小块。置锅于火上,将水
倒入锅内煮开,然后放入白米、山药以及
枸杞续煮至滚时稍搅拌,再改中小火熬煮
30分钟既可。
• 功效:健脾补肾。
四、运动调整
• 秋季天高气爽,是户外活动的黄金季节。走进大自然,多接地气,有
功效: 清泻阳明,祛风解表,通经止痛,通调肠腑,
熄风开窍。
主治:(面口合谷收) 发热、头痛、耳聋、面口不收、口噤不开、
便秘、痢疾,小儿惊风、风疹、痛经、滞产、
手指麻木等。
内关
归经: 手厥阴心包经 定位:
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
腕屈肌腱之间; 功效: 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和胃降逆、祛风通络 主治:(心胸内关谋)
• 秋冬养阴,和冬病夏治一样,都属于在疾病调理及养生
保健中,将人体阴阳与四季气候的特点有机结合,来达 到调和阴阳的目的,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 阴虚之人需滋阴养液,秋冬两季阴气盛,是补阴最佳的 季节。
秋季养生的内容护
饮食调养
运动调整
基本原则—“养”“收”
心痛、心悸、胸闷气急、呃逆、胃痛、恶心呕吐、失眠、晕车、
手臂疼痛、头痛、呃逆、腹泻、精神异常等。
委中
归经: 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
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与半腱肌肌腱中间。
功效: 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清热凉血,开窍启闭,定志安神。 主治:(腰背委中求) 腰腿疼痛、下肢痿痹、下肢怕冷、转筋、疟疾、腹痛、急性吐泻、
三、饮食调养
• 2、要滋阴,多食酸 •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 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肺金太旺则克肝木,
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
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多吃清热生津、
养阴润肺的酸味食物。比如梨、柑橘、甘蔗、荸荠、
百合、银耳、萝卜、莲藕、香蕉等。
(2)调整脏腑功能; (3)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4)理筋整复、滑利关节。
2.刮痧
• 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试经络 穴位,通过良性刺激,使经络穴位处 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 气、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防病治病 的作用。
• 健康人常做刮痧(如取背俞穴、足三里
穴等)可增强卫气,卫气强则护表能力 强,外邪不易侵表,机体自可安康。 若外邪侵表,出现恶寒、发热、鼻塞、 流涕等表证,及时刮痧(如取肺俞、中 府等)可将表邪及时祛除,以免表邪不
助于养阴,舒展筋骨,才能畅通经络,达到强身的目的。
• 秋季锻炼能够让人心情舒畅,避免悲秋的情绪。运动后还能达到促进 睡眠的作用。 • 秋天是心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由于天气变凉,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 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 挛,直接影响心脏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故老年人应重 视耐寒锻炼,如早操、慢跑、冷水浴等,以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 但是秋季锻炼要适度,避免大汗淋漓,汗出过多会损人体之“阴”,运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 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 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此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 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秋季是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 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
• “廉”:如中医经络养生,利用人体自身的经络穴位调理能力,无需
花费一分钱,即可预防多种疾病。
中药保健
常用的补虚方剂有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生脉饮等。 其中,六味地黄丸是中医沿用千余年的养阴经典名方,方 以熟地、山药、山茱萸“三补”和丹皮、泽泻、茯苓“三泻”组 成,补泻结合,调理阴阳,滋补肝肾之阴,广泛适用于临床各类 阴虚疾病,秋冬两季坚持服用,可有效改善久病阴虚体弱的症状,
对于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
三、常用的穴位
• 安全有效且容易取得
1.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2.内关(手厥阴心包经) 3.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4.足三里(足阳明胃经) 5.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6.太溪(足少阴肾经) 7.太冲(足厥阴肝经)
合谷
归经: 手阳明大肠经 定位:
在第1、2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
络的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 《黄帝内经》的《灵枢· 官能》说“针所
不为,灸之所宜”。
• 作用:温阳补气、祛寒止痛、补虚固脱、 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
• 艾,是纯阳之品,故对于保健要穴进行
艾灸,是强壮身体之首选。常用的穴位 主要有关元、气海、足三里、中脘等。
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
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