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

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的思考[摘要]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主体上是好的,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就业观有失偏颇,究其原因主要有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文章针对大学生就业观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就业观就业形势就业压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那么,是不是我国人才过剩了呢?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企业“招工难”,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

各方面数据反应,我国的人才队伍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亟需大量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大学生不能就业既有专业设置陈旧,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也有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等因素。

因此,转变就业观念,准确进行市场定位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

一、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分析大学生就业观是指大学生对于某一职业的一种观念、态度、认知及心态。

就业观是具体化的人生观,是人生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是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大学生对人生的基本态度问题,不同的人生观表现出不同的就业观。

当前,大学生就业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我国的劳动就业制度也实现了向市场化配置方式转变。

传统的统分统配就业制度已被取消,用人单位和个人实行双向自主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机构。

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

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观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他们不再认为是天之骄子,能主动融入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积极调整市场定位,对行业、性质、工资、地点等不再挑剔,许多大学生坚持先就业后择业,他们对就业始终抱着积极的心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受地域、学校、所学专业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

从目前来看大学生们选就职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物质因素首当其冲,如经济收入、物质待遇、工资福利、报酬、工作环境,甚至离家的远近等;第二类因素为个人职业发展因素,如个人兴趣、专长的发挥、自我价值的实现、工作发展前景、单位前景、晋升机会、发展机会、社会地位等。

这两类因素既展现了就业者的共同心理,也体现大学生的个性特征,随机灵活,对职业的理解没有高低贵贱,对社会有用即可,这与目前我国对人才的价值取向基本一致,反应了大学生就业观积极健康向上的方面。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面对社会发展变迁,少数大学生就业观陈旧落后,给就业增加了难度。

1.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职业的期望值十分的高,但是这样的思想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反差,究其原因还是由于社会上的就业形式十分的激烈。

另一方面的原因还是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多都集中在一些中西部地区。

所以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如果大学生不面对现实,那么就必将造成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如果当代大学生不面对现实,在就业的过程中对其物质待遇与其工作环境提出了不切合实际的要求,那么这无异于把自己的工作选择空间变小了,势必造成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影响其顺利就业。

2.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的就业的目标过于的集中,从而给社会的人力资源的结构造成矛盾,在一定的程度也使得我国的人力资源的结构十分的不合理。

人才的分布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特别是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以及一些中小城市,其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所以那儿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然而大多数的大学生就只是去一些经济相对来说比较发达的地区。

这样以来就会对我国的人力资源的分布产生相当的影响,不利于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

所以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面对的主要的问题。

3.在大多数的大学生中,他们的功利心十分的突出,同时社会价值观念也十分的淡化,这些大学生的思想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行动。

让大学生的行为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

所以这也很能难让大学生们去真正的履行对国家以及对社会的相应的责任。

一部分的大学生十分的重视经济方面的利益,同时也重视自我的职业发展,然而对社会的价值方面也存在着轻视的态度,这对经济的全面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这实际上也是大学生的就业观,人生观以及其价值观的整体的体现。

总的来说他们的观点都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对于教师在今后教育过程中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一)社会原因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

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二)高校原因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在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高校每年的招生数和毕业生数开始呈现大幅度上升。

在这个世纪的前十年里,每年的招生数增长了近三倍,如果和扩招前1998年招生数108万人相比,招生数增加了6倍。

另一方面对人才的需求量增长却极为有限,经济增长的速度仍远远慢于劳动力的增长,从而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经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都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对于将来的职业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就业首选地一般都是大城市,而选就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大学生少之又少,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希望在大型的企事业单位就业或者考取公务员,深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怕若,怕受累。

更加严重的是,现代的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差,进行自主创业的观念也十分的淡薄,缺少社会实践的能力和工作的经验,这样就相对来说减少了进入企业的机会。

也减少了企业招聘大学生的计划。

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

虽然有些学校开办社会实践课,试图让学生所学到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但是安排的时间太少,或是去实践的单位很少提供好的实习机会,实践效果并没有达到,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只能纸上谈兵。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的对策思考(一)注重发挥社会的作用要想解决好大学生就业观的问题,作为政府职能部门。

首先要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以及法规,这也才能对就业市场进行完善。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应该纳入到制度的监管范围内。

同时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以及相应的法规。

其次就是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其宏观调的职能,将人才向贫困的地区进行引导,从而实现人才的合理的流动,让人才资源得到全理的分配。

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将毕业生纳入到政府部门的所设定的保险体系中,让毕业生也有一定的生活保障,这样才能让他们更有机会去加入到社会的实践工作中。

同时也能充分的体现国家对于人才的重视与尊重,同时政府针对毕业生未能就业的实际情况,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从而提高毕业的就业的竞争力。

(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对于高等教育学校来说,应该根据市场的需要,而不是追求专业的全面。

所以在开设专业时应该多从市场上及时有效的得到信息,然后正进行合理的专业调整。

从而达到与招生与毕业生的就业的提升相吻合的目的,高校的具体的招生过程中应该对社会的热门专业进行扩招,而对于需求量十分小的专业进行适当的少招收,还应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同时作为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进行充分的引导,还应该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而不仅仅是针对大学毕业生来说的,要让大学生们进入大学就充分的做好就业的规划,从而使自己的目标得以实现。

然后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这样的就业指导队伍对于大学生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学校要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多的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社会的真理,让他们知道如何将书本知识充分的应有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高校毕业生的质量。

(三)大学生就业观的自我调适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就是要转变以前的错误的就业的观念,同时要树立适合于新时代的就业的观念。

同时要做到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树立一种大众化的就业观念。

对于我国来说,大多数的地区都是需要人才的。

特别是一些老边地区,那儿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所以大学生一定要转变自身体的就业观念,将自己的才能充分的发挥到一些老边地区去,那儿有更多的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到基层去为国家做贡献,到基层去锻炼自己,同时大学生也要竖立起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就业理念,从现实的情况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的道路。

其次大学生要努力的提高自身体的素质,充分的掌握就业的主动权,面对现在的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更应该努力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的素质,以及自身的能力。

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才能在今天后的就业的过程中找到相应的主动权,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再次就是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要求大学生要充分的依靠自身的实力,以及自身的能力来解决其就业的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毕业生们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定要正确认识自我和分析就业形势,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并清晰定位。

要树立正确的就职观念,不挑三拣四。

积极争取适合自己的就业之路。

在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待遇的单位发挥才智和作用。

并以合格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养、健康的身心素质、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及以较强的工作能力素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体来说,大学生的就业虽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是总体的就业方向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通过对大学生的就业观的现状进行分析,从中找出这些现状的原因,提出了注重发挥社会的作用,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大学生就业观的自我调适等等方面来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1]潘莉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2]邓海荣.从就业现状谈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3]邹松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4]李红.大学生择业观探析与引导[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