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观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生活正发生着复杂而又深刻的变化。
随着"两会"在京拉开帷幕,大学生就业成为了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如何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了解就业信息,转变就业观念,增强竞争能力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远大理想。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
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大学生零工资就业”“大学生就业不及农民工”等消息不断见诸各种媒体。
这无疑对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由于急于就业,导致部分大学生错位就业,即所谓专业不对口,这就意味着在工作中他们要经受更多的磨难,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单位,非专业者只能从事辅助性工作,个人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在这种环境里,焦虑不安和自我否定便主宰了他们的情绪。
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不懈地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
育之中,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教育的根本方针,把“八荣八耻”作为教育的基本要求,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自强教育、诚信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等,构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塑造积极向上的思想主流。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不少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采取措施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和引导。
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大一即指导大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并开展就业形势培训,帮助他们及早树立社会责任感与危机感,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使大学生们尽早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了解就业形势、各种职业的发展空间、社会最急需的职业以及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等,使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丰富。
二.分析了解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1、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珍惜就业机会。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发展速度很快,就业岗位逐年增多,每年都要增加800多万工作岗位,但失业率仍居高不下。
我校由于长期与全国数十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培养人才的联姻关系,就业渠道比较畅通,经常都有用人单位来校选拔人才,应聘机会比较多,但由于不少
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不勤奋,专业没学好,技能没掌握,应聘考试连基本的专业知识都不懂。
综合素质欠佳,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差,适应社会能力不强等弱点,给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带来推荐工作的很多困难,也给学生自己和家庭带来苦恼与忧虑。
所以在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学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做了大量工作,每个就业机会都来之不易,每个同学都应十分珍惜。
2、明确学习目的。
扎扎实实学好专业,熟练掌握一至两项技能。
当前,尽管就业形势很严峻,但专业学得好,动手能力强的同学仍是人才市场的抢手货。
每个同学在毕业前一定要扎扎实实学好专业课,考取专业合格证书。
根据自己的特长参加一至两项技能培训,获得技能合格证书。
为自己择业拓宽就业渠道。
3、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
就业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有些同学选择自己创业,社会上有这样一个说法:与其1000个人去争抢一个职业岗位,为什么不自己去闯一番事业。
其实,这都是社会在疏导,减缓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要自己闯一番事业,谈何容易。
规划、设想可能每一个学生都有,但是资金
问题让想自主创业的大学生遇到了困难。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读书的时候已经把家里的钱用得七七八八了,毕业后家里哪里还有能力提供一笔巨大的资金给你创业。
因此,刚毕业的大学生不适合先创业。
应该先找到一份工作,积累经验、积累资金,再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也可以选择自己去创业,必须深刻体会“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4、要珍惜就业机会,切忌草率放弃或轻易跳槽。
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就业机会,一定要珍惜,要努力奋斗,敢于拼搏,这是获取事业成功的关键。
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在工作中稍不顺心就轻易跳槽,长久下去就会象“白头翁”一样,一辈子一事无成。
大学生就业工作一直以来都作为学校的工作重点,对于学生就业问题不仅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本身的实际出发,灵活选择。
不管怎样,绝不能一味高挑,慢等。
因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家庭、对社会,毕业的大学生早日就业是硬道理。
明确当前就业形式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本着先择业后就业的原则,肯于吃苦耐劳到最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磨练意志砥砺品格,用自己青春的热情去谱写自己辉煌的人生。
黄江川
200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