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科技的影响⏹传播科技的威力可轻易地将个人意识变成群体意识⏹信息由于传播技术及存储技术而成为资讯,形成资讯市场⏹传播模式回归到追求双向互动式的人性本能立即反应状态◆我们的主要武器是“所有市民都是记者”,我们要组成“新闻游击队”的新闻联盟,展开第二次NGO(News Guerrilla Organization)运动。
◆我们的主要战术有三:一、打破当记者的门槛;二、打破新闻稿的写作格式;三、打破媒体之间的障碍。
◆网络新媒介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对传统媒体实务的冲击,媒体从业者的社会角色、工作手段和业务运作方式及素质要求发生了并将继续发生着巨大变化。
⏹对传统传播学理论的改造,包括传播学总体框架的调整、传播分类的变化、基本概念的重新界定、传播模式的创新,以及原有理论的修正。
网络传播◆(一)媒介特征⏹数字化◆即把模拟信号经过取样、量化和编码后,转化为“0”“1”数字所组合的信号◆模拟信号是连续变化的电磁波◆离散的数字0,1的不同排列组合⏹多媒体◆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表现形式组合起来,统一于数字信号,并能同时展示再现。
◆在看“电视”时你随时可以“翻开”“电视”里的“报纸”,在读“报纸”时你又随时可以“摁亮”“报纸”中的“电视”◆可视化,图形化的影响不可小觑⏹开放性◆网络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这些信息可以来自各种类型的提供者,可以给各种类型的用户使用,可以经过各种类型的网络服务机构,而且,这种连接是没有障碍的(理论上)。
◆无远弗界(二)传播特征⏹双向互动反馈的即时性传受身份的双重性⏹小众化分众化传播个人化传播⏹信息存储与提取的便利性(三)媒介功能⏹传承并发展了传统媒体的四大功能环境监测决策参与文化传承与教育娱乐功能⏹融合并拓展了人际传播的功能⏹穿越时空的交流与分享⏹“面对面”的交流⏹跨越传统人际范围的交往⏹“网缘关系”、“人脉”,“虚胜于实”⏹心理需求的极度释放⏹“虐猫女”,各类门……暴力倾向;窥视欲……网络传播的典型形式网站传播网络社区传播即时通信社交网络传播维基传播We media时代专业新闻的存在必要⏹参与传播人数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对信息需求的充分满足⏹非专业人员参与网络传播,会导致信息的复杂化⏹专业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其存在是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We media时代专业新闻的生存法则⏹作新闻传播的主导者⏹作新闻专业水准的标杆⏹作信息海洋的导航者⏹作社会环境的主要监测者⏹作产业的重要支柱⏹作专业又不单纯的新闻人受众如何参与新闻生产?启动性生产资源性生产扩散性生产互动性生产提升性生产中国网民多集中在城镇,以10-39岁的学生群体为大多数、男性略占优势、中学学历、低收入的群体中受众的一般心理特征:认知心理好奇心理从众心理表现心理移情心理攻击心理网络作为大众传播平台时的受众心理信息寻求心理参与心理好奇心理网络作为人际传播平台时的受众心理寻求被认同的心理渴望交流的心理代入/补偿的心理逃避的心理网民个体行为的一般特征个性化(表达方式、表达内容、行为方式)自由性【空间上的全球化(穿越性)、时间上的高速性(比特没有重量、体积,能以光速传播。
这使得网络信息的传输实现了量子力学意义上的时间相对性。
人们之间的交流在网络上没有时滞,能以极高的速度进行。
)】虚拟性【(网络空间里的实体呈现为bit,它用0 - 1数字方式去表达和构成事物以及关系,从而形成一个与现实不同但却有现实特点的真实的数字空间,这就是cyberspace)(虚情假意/更真实?)(免责?)】网民群体行为的特征⏹群体极化:“人肉搜索”—死亡博客⏹党同伐异:“网络水军”⏹群体性无聊:热衷追捧看似无意义无目的的事物受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技巧,传播时机,传播主体影响网络传播效果的两面性(双刃性:开放与无序并存弥补性:效果互补系统)可见,在此次事件中,网络一方面给政府造成极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又为政府的信息公开和危机公关提供了一个平台。
⏹人际层面——“美化”传播最佳化表现自我、理想化认识对方人际层面——“喧嚣的落寞”❑一边,热热闹闹地拓展了你的人际交往能力❑一边,制造了大量的“宅男”“宅女”们⏹社会层面——流言蜚语泛滥(流言=重要程度*模糊度/批判能力)❑网络有效、便捷地填补了传统媒体的真空❑网络上信源五花八门,言论多种多样,增加了信息的模糊度;❑“把关人”的缺失,批判能力在一定范围内相对减弱。
社会层面——对“媒介构造”的解构打破传媒神话(典型案例:“网民打虎”)社会层面——充分讨论,形成群体舆论,支持群体决策人人可参与、交互性、真实表达网络文化是什么以网络为载体和媒介,以文化信息为核心,在网络构成的开放的虚拟空间中自由地实现多样文化信息的获取、传播、交流、创造,并影响和改变现实社会中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文化形式总和。
网络传播的文化分析⏹(一)宏观❑跨文化传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互动❑相互认识、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误会、冲突被集中凸显出来⏹网络同质化的思考❑文化上无法完全隔绝❑文化的问题反映的根本是人的问题❑出于经济与方便的考虑⏹(二)微观网络亚文化(所谓亚文化,是相对于总体文化的次属文化,它是由各种社会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各地区、各群体文化特殊性的方面。
)(黑客文化、山寨文化、网络文学)网络新闻传播的产生及发展1987年,位于硅谷的《圣何塞信使报》首先通过当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互联网发行。
1988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传统大众媒体纷纷上网。
1989年,1994年底,美国上网的报纸不过几十家,全世界也不超过100家,但到1995年底,互联网上的电子报纸迅速增长到1000多家。
从此,美国报纸以每年60%左右的增长率上网。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网络是“第四媒体”。
●网络是媒体,但是媒体并不是网络的全部。
网络在军事、金融、商务、医疗、教育、科研、娱乐等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网络新闻媒体的发展●开端●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经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进入互联网,成为我国第一份中文电子杂志。
●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正式上网,不仅标志着中国国内第一家日报上网发行,也揭开了国内媒体大批上网的序幕。
●1995年12月,《中国日报》网站开通,在中国开全国性日报网站之先河。
●1993年12月6日,《杭州日报下午版》率先通过杭州市的联机服务网络进行传输。
●发展●1997年1月,《人民日报》网络版开通。
●1999年是中国媒体上网的一个高潮期。
●截止1999年6月15日,网上中国内地报纸的种数为273种,占1998年全国报纸种数的13.2%;上网的全国性报纸共56种;上网的地区性和地方性报纸共213种;上网的省级机关报14家,晚报28家。
●1999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网站全面改版,提升了新闻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丰富性。
●至今●目前,我国的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以及通讯社等新闻媒体共建立起了数千个网站和网页,涵盖了中央、省、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市、县四级各类新闻媒体,形成了庞大的规模群体。
●截至2010年12月,网络新闻使用率为77.2%,用户规模达3.53亿人,用户人数年增长4535万人,年增长率14.7%。
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之路媒体网站从传统媒体附属品向独立的网站发展传统媒体网站从单打独斗转向共同繁荣商业网站涉足新闻,对传统媒体网站形成冲击博客/个人门户等使得一般民众开始进入到网络新闻传播的大军中来新的终端和SNS社区的广泛使用,使得网络新闻向更加多元、更加融合的方向纵深发展网络新闻传播的形态上网的传统媒体专门从事新闻传播的网络自生媒体(新浪新闻中心)非专门从事新闻传播的网络自生媒体(腾讯网-我的资讯)形形色色的个人传播形式网络新闻传播的特性极强的时效性、广泛的传播面、多媒体化的信息、突破线性限制的超链接方式不断增强的互动性、灵活多变的传播模式二者的关系:新闻价值是宣传价值的基础;宣传价值又总是或隐或显地主导着、控制着新闻价值的实现。
网络传媒价值取向的变化对某些新闻价值要素的内涵有所发展(时新性→实时性/同步、显著性→刺激性、接近性→寻常百姓事/鸡零狗碎对时间性要求的演变:定时——及时——实时——全时新闻价值取向的侧重点有所变化:传统的主流媒体基本一直是宣传价值主导新闻价值,强调和突出的是硬新闻,软新闻仅仅是作为一个调剂。
新华社国际部网络新闻采编负责人:因为网络媒体具有娱乐性,因此我们增加供稿量时的着重点是增加娱乐性、社会性的新闻。
网络新闻价值观发生变化的原因●技术优势: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物质基础(基于网络媒介的特性)●媒体竞争: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现实动力(网络出现加剧竞争)●社会发展: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社会需要(更加务实)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影响积极作用●从强调宣传价值回归到以新闻价值为基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需要●从宣传本位回归到新闻本位,更好地发挥新闻的宣传作用●拓展新闻报道的范围,进一步推动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与开放消极作用●对健康的新闻文化环境的建构产生冲击●损害网络媒体的公信力真实性原则在网络传播中面临的挑战●网络新闻采访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非面对面采访导致信息失真、流失)●网络传播模式多元化对新闻真实性的消解(尤其是人际传播的随意性)●新闻传播主体多元化对新闻真实性的威胁(更多为非专业人员介入,缺乏新闻职业精神)●追求点击率的浮躁对新闻真实性的伤害(专业网络新闻传播者新闻职业道德丧失)●网络信源的不可靠性无法保证新闻真实性●网络黑客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坚持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发挥网络新闻的超强时效性●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追求网络新闻内容的丰富性●在传播过程中切实加强网络新闻的核实工作:认真把握网络新闻的来源;对网络新闻的采、写、编各环节严格把关网络传播环境下凸现出来新闻主观性(对客观性的挑战)●形态各异的个人传播烙上了明显的主观痕迹(Blog或论坛中的个人亲历等)●交互式的网络新闻传播方便了人们对主观意见的表达(留言评论、讨论论坛……)●对复杂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使一定程度的主观信息在传播中表露(网络报道专题)网络新闻评论的意义☐树立品牌扩大网站影响力(媒介本身乃是一种影响力经济)☐满足网民需求(认清事实、自由表达、公众利益)☐有效发挥网络媒体传播特性:开放、互动☐引导舆论网站评论常见选题(热点、难点)(具体新闻报道)(特定的纪念活动或节日活动等)(从网络民意中确定选题)网站评论的个性设置:重点选题范围、语言风格、受众定位等专家评论的形式☐独立式评论☐互动式评论(主持人、专家、网友之间互动)专家评论的组织☐专家的选择:(专业背景与专业信息积累;评论能力;互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