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朱琦元
浙江警察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
【摘要】证据就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
证据鉴定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成果,对侦察活动中收集到的某些物证进行科学分析和鉴定,用以解释和回答它们与案件或案件中的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回答罪与非罪问题,提示事物真相,将侦察工作引向深入。
证据让客观事物来说明犯罪,让看得见的事实使百姓心服口服,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警民纠纷。
【关键词】证据的获取证据的鉴定证据意识。
多年以来,由于我们一部分民警在办案过程中缺乏证据意识,运用一些诸如“刑讯逼供”那样的方法来获得破案成果,结果导致的是仇警情绪的高涨并且因此给我们公安形象带来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去了解一下有关证据方面的知识对于一名立志成为人民警察的学生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
何况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证据在我们民警办案过程中表现得越来越重要了。
同时,对民警在证据方面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证据让客观事物来说明犯罪,让看得见的事实使百姓心服口服,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警民纠纷。
一、什么是证据
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可以作为证据。
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并且是依法所得,才能作为判案的根据。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规定:“证据有七种:(一)物证、书证;(二)证人证言;(三)被害人陈述;(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五)鉴定结论;(六)勘验、检查笔录;(七)视听资料。
”
随着社会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随着越来越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在证据鉴定领域的应用,证据在刑事诉讼、民事诉讼中的价值及重要性日渐突出并逐渐为人们所热衷。
二、证据的获取与鉴定
1.证据的获取
在我国的刑事诉讼中,证据获取是指司法机关发现和取得证据的活动。
它是司法机关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第一步。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有责任收集证据,查明案情;在中国的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举证责任。
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并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人民法院也应当根据职权,主动收集证据,以查明案情,解决争议。
司法机关在诉讼中有权向有关的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对于涉及国家机密或者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
在刑事诉讼中,凡是伪造证据、隐匿证据或毁灭证据的,必须受法律追究。
收集证据应当依靠群众,遵守合法和客观全面的原则。
《刑事诉讼法》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
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
方法收集证据。
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外,并且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
收集证据的方法,在刑事诉讼中主要是现场勘验,尸体检验,活体检验,询问证人,讯问被告人,检查,扣押和鉴定等;在民事诉讼中主要是询问当事人和证人,调取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进行勘验和鉴定等。
当然,在收集证据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依法收集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针对证据获取方面有这样的规定:公安机关的侦查人员讯问犯罪嫌疑人时,不得少于二人,讯问笔录应当交犯罪嫌疑人核对,假如记载有遗漏或者差错,犯罪嫌疑人可以提出补充或者改正,犯罪嫌疑人承认笔录没有错误后,应当签名或者盖章,侦查人员也应当在笔录上签名。
(2).客观全面
我们收集证据的目的在于查明和证实案件事实,在于将已发生于过去某一特定时间段中的事实予以熟悉上的真实再现。
因此,我们收集证据务必要求其客观、真实,要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在客观存在的事实中发现和收集证据,而不能以主观的臆猜取代客观事实,将客观事实予以随意夸大或缩小,使客观事实在头脑中产生扭曲或变形。
同时,我们收集证据还应建立在对存在事实的客观分析上,根据客观事实所反映出的证实需求去收集证据,而不能以主观需求代替客观的证实需求,人为地设定证据收集方向,更不能弄虚作假、伪造证据。
(3).迅速及时
时间在证据收集工作中具有非凡的意义,与其它客观存在一样,证据自身也存在不断运动变化的现象,也轻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身的形态,经历的时间越长,证据的变动越大,并且其对案件的证实力是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下降的。
(4).深入细致
证据的范围极为广泛,证实的对象也各不相同,形式上多种多样,内容上也是千差万别。
我们在收集证据时必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耐心,不放过任何可能起到证实作用的证据材料,尤其是那些不易发现、轻易被毁灭的物品和痕迹。
同时,在收集证据时还应保持较强的分析能力,不为证据材料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为证据的假象所误导,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科学地分析证据,把握证据间的相互联系,利用证据证实证据,对任何疑点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寻根问底,查明源由。
2.证据证明力度及效果的鉴定
(1)有完全证明力的证据
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第70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提出的下列证据,对方当事人提出异议但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其证明力:(1)书证原件或者与书证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照片、副本、节录本;(2)物证原物或者与物证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制件、照片、录像资料等;(3)有其他证据佐证并以合法手段取得的、无疑点的视听资料或者与视听资料核对无误的复制件;(4)一方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制作的对物证或者现场的勘验笔录。
”
此外,在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中也有规定,应当确认完全证明力的证据还有:第一,人民法院委托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鉴定人出庭接受当
事人质询,当事人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和理由的,为有完全证明力的证据。
第二,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另一方当事人认可或者提出的相反证据不足以反驳的,人民法院可以确认其证明力。
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另一方当事人有异议并提出反驳证据,对方当事人对反驳证据认可的,可以确认反驳证据的证明力;第三,自认。
(2)不具有完全证明力的证据
不具有完全证明力的证据,需要与其他证据一起才能证明某一待证事实。
有关需要其他证据予以补强的证据规则称为补强证据规则,即某一证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只有在其他证据以佐证方式补强的情况下,才能作为定案证据。
《民事诉讼法》第69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视听资料,应当辨别真伪,并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第71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陈述,应当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 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第69条:“下列证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1)未成年人所作的与其年龄和智力状况不相当的证言;(2)与一方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利害关系的证人出具的证言(3)存有疑点的视听资料;(4)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印件、复制品;(5)无正当理由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
”上述规则,属于补强证据规则,有关证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其证明力需要其他证据补强。
(3)最佳证据
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第77条规定:“人民法院就数个证据对同一事实的证明力,可以依照下列原则认定:(1)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依职权制作的公文书证的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2)物证、档案、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或者经过公证、登记的书证,其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3)原始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传来证据;(4)直接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间接证据;(5)证人提供的对与其有亲属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当事人有利的证言,其证明力一般小于其他证人证言。
”这是在数个证据对同一事实都有证明力的情况下,其证明力大小的规定。
三、证据意识
所谓证据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对证据作用和价值的一种觉醒和知晓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在面对纠纷或处理争议时重视证据并自觉运用证据的心理觉悟。
无庸讳言,由于历史传统和法律文化的影响,我们中国人的证据意识是很淡薄的。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收取证据的意识。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比较重视人情和关系,不太重视证据,对可能发生的纠纷缺乏证据准备。
例如,张三借钱给李四却不好意思让李四给写个借条,似乎一写借条就冷了朋友关系。
结果发生借贷争议,张三手无证据,后悔莫及。
第二,缺乏保存证据的意识。
例如,有人对经济交往中的往来函件不注意保管,出现纠纷时想找却找不到了;还有人缺乏使用复印件保存原件或使用原件保存复印件的意识,一旦原件损坏或丢失,便没有了证据。
第三,缺乏运用证据的意识。
很多人在遇到法律纠纷时不知道运用证据去证明案件事实,而是千方百计找关系、托人情。
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司法活动,有时还丧失了自己本来占优势的证明机会。
老百姓缺乏证据意识似乎还情有可原,司法
人员和律师等法律工作者也缺乏证据意识就让人感到难堪了。
因此,证据意识的培养将是未来中国司法教育中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历程,也是我们完善法制的必要步骤。
参考书目:
1、陈卜生刑事证据研究延边出版社.2002年4月版
2、张如海对证据问题之研究. 洛阳师范院学报 2000年第5期
3、罗亚平物证技术及物证鉴定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