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课件
缺乏:蛋白质缺乏在成人和儿童中都有发生,但处 于生长阶段的儿童更为敏感。蛋白质缺乏常有热能 不足,故称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临床表现有水肿 型和消瘦型两种。
LOGO
LOGO
二、摄入过多:同样有害,一般人体不储存蛋白质, 过多的蛋白质脱氨分解,氮有尿排出,这一过程需 要大量水分,增加肾脏负担;动物蛋白质过多,必 然会摄入较多的动物脂肪和胆固醇,也可加速骨骼 中钙质的流失。 美国科学家发布一项声明指出,食用过量的蛋白质 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如直肠癌、胰腺癌、肾癌及 乳腺癌。食用动物性蛋白质如蛋类、奶类及肉类过 多,还可以诱发心脏病。
LOGO
第二章 营养学基础
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和脂肪的氧化分解,因此这三大营养素 又被称为产能营养素。 为何小孩儿需要喝奶,随着年长慢慢断奶? 实际上在人体的成长过程中,三大营养素有 一个恰当的比例: 对于成人而言,每日能量来源的科学比例为:
碳水化合物60%、脂肪30%、蛋白质10% 年龄越小蛋白质及脂肪的供能比例越高
LOGO
如何衡量营养素的产能
我国采用的是卡路里(卡/cal),国际通用 的是焦耳(J) 1cal=4.184J 1g碳水化合物=4cal 1g脂肪=9cal 1g蛋白质=4cal
LOGO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我国成人活动水平分级(2001年 ) 活动 工作内容
水平
轻
举
例
办公室工作、修理电器钟表、售货员、酒店服务 员、化学实验操作、讲课等
LOGO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构成和修补机体组织(主要原料) 构成体内各种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调节生 理功能 提供能量 酶能调节新陈代谢 解毒 高蛋白可保护肝脏
LOGO
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
1、蛋白质的含量 虽然蛋白质的含量不等于质量,但是没 有一定数量,再好的蛋白质其营养价值也有 限。所以蛋白质含量是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 的基础。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测定一般使用微 量凯氏定氮法,测定食物中的氮含量,再乘 以蛋白质的折算系数,就可得到食物蛋白质 的含量。
LOGO
学科介绍
绪论及营养学基础 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不同生理状态下人群的营养 特殊环境与特种作业人群的营养 食品营养强化与保健食品 膳食营养指导与疾病预防 营养配餐与食谱编制 食品卫生基础 国内外食品营养与卫生安全的监管
LOGO
第一章 绪论
食品营养与卫生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呢? 研究食品营养成分 如何合理配置营养 如何保证食品卫生质量
LOGO
蛋白质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1、摄入量:我国由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所以 推荐的摄入量在1.0~1.2g/(kg•d)体重, 按热能计算,蛋白质摄入占膳食总热能的 10%~14%。 2、食物来源: 动物性蛋白质:肉类、蛋类、乳类 植物性蛋白质:豆类、果仁
LOGO
蛋白质的推荐摄入量
女大学生每天蛋白质推荐摄入量为多少g? 一个鸡蛋平均含蛋白质量为多少g? 一般要求动物性蛋白质和大豆蛋白质应占膳 食蛋白质总量的30%~50% 一个女生最多一天吃几个鸡蛋?
LOGO
不饱和脂肪酸
陆地上的动植物几乎都不含有EPA和DHA,淡水 鱼类含有量微乎其微,海洋鱼类贝类则含量丰富, 尤其是深海鱼类相对含量最为丰富。 生活在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 整个种族几乎没有心脑血管 疾病发生,原因就在于他们 的食物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 脂肪酸。
LOGO
脂类的生理功能
供给与储存能量 构成人体组织 提供必需氨基酸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维持体温、保护内脏器官 增加饱腹感、促进食欲
LOGO
2、必需脂肪酸的含量
必需脂肪酸的含量越多,其营养价值越高。 植物油较多,如向日葵油(52%-64%), 豆油(56%-63%) 动物脂肪含量较少,但相比之下猪肉(肥膘) 较多,猪腹壁脂肪较少。
LOGO
3、脂溶性维生素含量
肝脏中的脂肪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D 奶、和蛋黄的脂肪中A、D也丰富 植物油中维生素A、D较缺乏,但维生素E丰 富,豆油、棉籽油中维生素E较多。
LOGO
动物蛋白还是植物蛋白?
虽然从优质蛋白的定义上看,我们应该选择动物蛋
白,然而我们不得不考虑到这些因素:
1、摄入动物蛋白的同时也会摄入较多的饱和脂
肪酸和胆固醇等我们不想摄入的东西;
2、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往往得不到保证,比如
激素、抗生素、致命的病毒病菌等;
LOGO
蛋白质营养不良
一、蛋白质摄入不足的危害
中
学生日常活动、机动车驾驶、电工安装、车床操 作、金工切割等
重
LOGO
非机械化农业劳动、炼钢、舞蹈、体育运动、装 卸、采矿等
膳食能量推荐摄入量
供给量:18-49岁 轻体力劳动 kcal/d 中 重 男 2400 2700 3200 女 2100 2300 2700
LOGO
如何衡量人体的能量消耗
人体能量消耗主要构成有哪些? ① 基础代谢(BM) ② 体力活动 ③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DA) ④ 生长发育 分析基础代谢、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测量方法
LOGO
宏量营养素
三大产能营养素由于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大, 称之为宏量营养素。 重点理解食物蛋白质、脂类和碳水化合物营养 学评价方法。
LOGO
一、蛋白质
人体一切细胞组织都由蛋白质参与组成,没有蛋白质 就没有生命。 蛋白质的主要元素组成由碳、氢、氧、氮4种元素, 其中蛋白质的氮是人体氮的唯一来源。 人体组织中存在22种不同的氨基酸,其不同的组合可 制成各种蛋白质。 对于成人来说必需氨基酸有8种,对于婴儿还有第9种 必需氨基酸(组氨酸)。 鸡蛋、牛奶、牛肉、黄豆、面粉、大米都属于优质蛋 白质,其中鸡蛋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 氨基酸模式最为接近,利用率最高,可作为参考蛋 白质用于比较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食物蛋白质的消化从胃开始,但主要在小肠。
水
膳食纤维(补充)
基础概念
人体所需营养素如何科学配置呢? 科学依据: 官方制定“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 包括以下四项内容: ①平均需用量(EAR) ②推荐摄入量(RNI) ③适宜摄入量(AI) ④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LOGO
发展历程概述
你需要知道的著作、人物、组织、事件? ① 我国最早的养生经典——《黄帝内经》 ② 西方医学始祖——希波克拉底 ③ 我国最具权威的营养学会——中华医学会 ④ 巴氏消毒/巴氏灭菌? ⑤ 国际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世界卫生组织(WHO) ⑥ 我国最新的食品安全法——2009年《中华 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LOGO
按其饱和度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脂肪随其脂肪酸的饱和程度越高,碳链越长, 其熔点也越高。 动物脂肪中含饱和脂肪酸较多,常温下呈固 态,称为脂。 植物脂肪中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常温下呈 液态,称为油。
LOGO
不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通常含有一个或几 个不饱和键,含有一个不饱和键 的称之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含有 多个不饱和键的称之为多不饱和 脂肪酸; 单不饱和脂肪酸,一般为植物油, 较常见的如橄榄油; 多不饱和脂肪酸以鱼油见多,部 分植物油也含有这种物质;
LOGO
二、脂类
(一)脂类概述 1、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分为三类:甘油三酯、磷脂 和固醇类。其共同特点是:具有脂溶性,不仅易溶 于有机溶剂,而且可溶解其它脂溶性物质。 2. 脂肪酸: 构成脂肪的脂肪酸种类很多,(约50多 种已被分离出来)。脂肪酸因其所含的脂肪酸的链 的长短、饱和程度和空间结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 特性和功能。 3、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 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包括:亚油酸和亚麻 酸。
食品营养与卫生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1、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 2、脂肪是健康的大敌,因此应避免摄入脂肪 吗? 3、喝骨头汤补钙效果如何? 4、鱼刺卡喉,喝醋有效么? 5、晚上只吃菜肴不吃饭可以减肥? 6、夏天喝啤酒吃海鲜真爽?
LOGO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7、纸币与马桶盖相比谁更脏? 8、喝水也会中毒么? 9、蜂蜜润肠通便很健康? 10、你真的会吃主食吗?
肉 鱼 面粉 (精) 大 米 玉 米
几种食物的蛋白质真消化吸收率(%)
真消化吸收率 97±3 95±3
94±3 96±4 88±4 85±6
生大豆60% 熟豆浆85% / 豆腐90-96%
返回
食物 燕 麦 小 米
大豆粉 菜 豆 花生酱
真消化吸收率 86±7 79
86±7 78 88
吴坤主编.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 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p15
LOGO
2、蛋白质消化率
蛋白质消化率不仅反映了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 解的程度,同时还反映消化后的氨基酸和肽被吸 收的程度。蛋白质消化率包括真消化率和表观消 化率,实际工作中常用表观消化率。 蛋白质的消化率受人体和食物两方面影响。一般 动物性食品中的蛋白质高于植物性食品。
LOGO
表
食物 鸡 蛋 牛 肉
LOGO
脂类的营养价值评价
决定一种脂肪营养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脂肪的消化吸收率、必需脂肪酸的含量和脂 溶性维生素的含量及脂类稳定性。
LOGO
1、脂肪的消化率
脂肪的消化率与其熔点有密切关系。熔点低 的脂肪酸易于消化,熔点接近体温或低于体 温的,其消化率较高,消化率越高的脂肪, 其营养价值也越高。
通常各种体力活动所消耗的能量占人体能量 消耗的15%~30% 体力活动水平用体力活动水平值(PAL)来 衡量 PAL是指24H总能量消耗量除以24H基础代 谢所消耗的能量。 转化公式即:
总能量消耗量(24H)=基础代谢率(BMR)*PAL
LOGO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DA)即人体摄食过 程中引起的能量消耗,也称食物的生热效应。 不同食物或营养素的热效应不同,蛋白质的 热效应最大,相当于本身产热能量的 30~40%。 一般,混合性膳食时,每日SDA约150cal, 相当于人体每日基础代谢耗能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