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字用法

数字用法

常见的与数字有关的病句
在语言运用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数字有关的语病。

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1.“减少(缩小、降低、下降)×倍”,如:
①三T企业抓技术革新,今年比去年产量翻了一番,成本却下降了一倍。

“下降一倍”则成本为零,这怎么可能?“减少了一倍多”更是荒唐。

减少、缩小、降低和下降不能成倍,后面只能跟分数或实际数量,如:
②经过革新,产品的体积比原来缩小了一半。

③每件产品的成本下降了20元左右。

2.“平均分(成绩)都……”,如:
①这次物理考试,全班的平均分都达到85分以上。

一门学科,一次考试,一个班级的平均分只能有一个,后面不能跟“都”。

当然,当学科不止一门,考试不止一次,或演算对象、范围并不固定单一时,平均分就不止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平均分(成绩)都……”的表述未必存在不妥,如:
②这次期中考试,我班各门学科的平均成绩都超过了隔壁的二班,打了一个翻身仗。

(学科不止一门)
③两次物理考试,我班的平均成绩都不错。

(考试不止一次)
④这次比赛,男女同学的平均得分都不低。

(演算对象、范围并不固定单一)
3.“时速每小时……”或“时速……?小时”,如:
①这种新车型每小时时速是220公里。

②他以350公里/小时的时速驶向终点,车子简直就要飞了起来。

“时速”即每小时的行驶距离,与“每小时”或“?小时”一起出现就显得重复累赘。

例①应去“每小时”,例②应去“?小时”,或把“时速”改为“速度”。

与之类似的还有“单位价格”、“日均”、“年均”等问题。

如:
③这种电子元件每件的单位价格是15元。

④这种型号电冰箱的单位价格是每台3288元。

⑤参观展览的人数很多,日均每天将近1500人。

⑥这里有我国南方重要的货物中转码头,年货物吞吐量达到每年5000万吨。

时、件、台、日、年都属于“单位”,以上错误都属于重复累赘。

4.“最多……以下”和“至少……以上”,如:
①他的年龄不大,最多五十岁以下。

②这个单位职工福利好,收入高,每月工资至少一千八百元以上。

“最多”和“至少”只能跟上下极限点,不能跟一个范围,而“……以上”、“……以下”都表示范围,因而“最多……以下”和“至少……以上”的表述都存在语病。

例①应去“以下”,或去“最多”而代之以“在”;例②应去“以上”或“至少”。

5.“囊括……中的……”,如:
①由胡佳、彭勃、田亮、吴敏霞、郭晶晶等优秀运动员组成的中国跳水队,在这次雅典奥运会上,囊括了八枚金牌中的五枚,充分显示了跳水强国的实力。

“囊括”即把全部包罗在内,“八枚”中获得“五枚”,虽然不少,但也不能称“囊括”,应改为“获得”。

“囊括”使用正确的,如:
②这次世乒赛,我国选手成绩优异,囊括七枚金牌。

6.“大约(超过、将近)……左右(上下、多)”,如:
①潘杰写了一封超过三千字以上的检举信。

②老赵大约七十岁上下,可身板很硬朗。

“大约”、“超过”、“将近”后面跟整数来表示约数,再跟约数只会造成表意不明,因而“大约(超过、将近)……左右(上下、多)”这样的表述存在语病。

修改的办法是删前或除后,例①可删“超过”或“以上”,例②可删“大约”或“上下”。

7.“几(×)个……的……”
这种表述未必存在语病,关键要看“几(×)个”修饰的对象是否存在不同的理解,这一短语的结构是否有不同的理解。

如:
①三个学校的领导都到教育局汇报工作。

②钱副总理先后接见了三个国家的外交部长。

例①的“三个”修饰对象不明,有歧义;例②的“三个”只修饰“国家”,不存在歧义。

消除歧义,可以通过增加必要的语境,如例②句中的“外交部长”;也可以少用“个”等泛用的量词,代之以使用范围较窄的量词,如例①可用“所”或“位”;此外,调整结构也是一种消除歧义的方法,如例①可改为“学校的三个领导都到教育局汇报工作”。

关于数字的用法:
1.“066天”的写法对吗?
高考前大家都爱用倒计时,那么这个“066天”写法对吗?
其实,“0”在这里是不必要的。

用“0”占位的数字,一般事先已经有确定的位数。

如机关发一定密级的文件,确定数量为150号,便从001号起至150号止,这就需要在个位和十位用“0”占位。

这样的编号都要读出“0”来,如车辆牌照、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等都是如此。

2.能否写“25000里长征”?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规定,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个定型的词组,不是临时组合,不能写成“25000里长征”。

同理,“第三世界国家”不能写成“第3世界国家”,“八国联军”不能写成“8国联军”,“十月革命”不能写成“10月革命”。

3.能否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根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的世纪、年代、年、月、日,要用阿拉伯数字,所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写法是不规范的,应该写为“20世纪80年代”。

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分、秒是一个完整的时间系列,因此时、分、秒也应该用阿拉伯数字,例如:上午8时40分、14时15分59秒。

4.能否写“80年出生”?
这种写法不规范。

根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年份一般不能省写,因为在某些情况下,省写会产生歧义。

例如“90年”,可以理解为1990年,也可以理解为九十年。

5.能否写“8月15中秋节”?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规定,夏历月日应该用汉字表示,所以“八月十五中秋节”不能写成“8月15中秋节”。

同理,“正月初三”不能写成“正月初3”,“腊月二十三”不能写成“腊月23”。

根据规定,干支纪年的月日也应该用汉字表示。

例如:“庚辰年九月二十九日”不能写成“庚辰年9月29日”。

6.能否写“乾隆8年”?
根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中国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各民族的非公历纪年,不应与公历纪年相混,不能使用阿拉伯数字,而应该用汉字数字。

所以,“乾隆8年”的写法是错误的,应该写成“乾隆八年”。

为了方便读者,可以在汉字数字后括注公历纪年,例如:清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十五日(1907年3月28日)《京报》在北京创刊。

7.能否写“‘5·4’运动”?
“‘5·4’运动”的写法是不规范的。

根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含有日月简称的事件、节日等的名称,应该用汉字数字。

下面例句中的简称都写得不规范:(1)广西“6·7”交通肇事案主犯被逮捕。

(《检察日报》2000年6月23日2版)(2)《欧洲时报》日前详细报导了莫斯科人民宾馆“6·8”事件。

(《南方周末》2000年6月23日4版)
8.能否写“5万5千8百元”?
可以写“55800元”,也可以写“5.58万元”,但不能写“5万5千8百元”。

根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在非科技出版物中,为了便于定位读数或移行,可以用“亿”“万”作单位,数值特别巨大的,还可以同时使用“亿”“万”,但一般情况下,不得以“万”“千”“百”“十”为单位,更不能“万”“千”“百”“十”同时使用。

9.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能否断开移行?
根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一个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应避免断开移行,因为一旦断开,数值便难以准确快速识读。

如果一行的末尾没有足够的空间放下一个数值,最好把它放到下一行的开头,特别大的数值,可以用“亿”“万”等作单位。

10.能否写“4、500家”?
根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概数一律用汉字表示,而且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能用顿号,例如:三四斤、七八十岁、一千四五百人。

“4、500家”有两处错误,一是用了阿拉伯数字,二是用了顿号。

11.能否写“20几天”“50多人”?
根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用“几”表示约数时,必须使用汉字,例如:几百本书、三十几岁、几十份档案。

所以“20几天”的写法是不规范的。

这样的例子常可见到,下面就是一例:
(1)20几年的野外工作,长期的分居生活,父母从未抱怨过。

(《中国电视报》2000年第24期)
该规定还规定,用“多”“余”“上下”“约”等表示约数时,一般用汉字。

如果文中出现一组具有统计和比较意义的数字,其中既有精确数字,又有用“多”“余”等表示的约数,那么为了保持体例上的一致,约数也可以用阿拉伯数字。

所以,“50多人”的写法是否恰当,要看具体的上下文而定。

12.引文标注中的版次、卷次等能否用汉字?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规定,引文标注中的版次、卷次、页码等,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

所以,“《语文建设》2000年第二期”“《毛泽东选集》第二一八页”的写法是错误的,应写成“《语文建设》2000年第2期”“《毛泽东选集》第218页”。

13.数字怎样竖排?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规定,数字竖排时,除必须保留的阿拉伯数字(如产品型号、代号等),应一律使用汉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