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检测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检测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卷高三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当前,网络文学队伍越来越壮大,不仅正在改变中国文学版图,也在影响大众文络小说是以主角为故事中心的。

这些主角往往具有传统文化的人格,热爱自由、自立自强、勇往直前、积极有为,表现出儒家担当意识和家国意识。

《将夜》(猫腻)中的主角是国家的栋梁,保家卫国,坚守民族大义,为天下苍生不畏艰险,勇于担当。

《琅琊榜》(海宴)表达家国大义,讲述正义复仇、步步为营的谋略智慧故事。

近年来,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不断扩大,《盘龙》(我吃西红柿)、《仙逆》(耳根)、《斗破苍穹》(天蚕土豆)等受海外读者欢迎的小说,展现出积极向上、崇尚和平、勇于担当、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

网络玄幻小说积极吸收传统文化中瑰丽的艺术想象。

作家从远古神话中汲取资源,将传说中的各路英雄神仙及各种灵异法术演绎成雄奇诡谲、情节跌宕的故事,充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元素,描述了一个独具中华民族意味的超自然世界。

诗书剑气、琴棋书画、江湖人生等内容的摹写,亦使作品呈现出古典文化的风韵。

《仙路烟尘》(管平潮)以诗词歌赋传递古雅的艺术情调,《后宫·甄嬛传》(流潋紫)中温婉含蓄的甄嬛体颇有中国温柔敦厚文化传统气息。

中国古典小说中,以诗词写人物命运的写法被网络小说借鉴运用,极大地增加了小说的文气,拓展了作品的意蕴,大量采用诗词是网络穿越小说中常用的“梗”,是以一种新颖方式传播古典诗词。

中华悠久的历史给网络小说拓展历史想象提供广阔的空间,各个历史朝代都被网络小说作为背景进行“演义”。

《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以现代人的情感讲述明朝故事。

历史事实严谨,在人情事理的基础上还原古代历史。

《后宫·甄嬛传》《羋月传》《燕云台》(蒋胜男)、《楚河汉界》(灰熊猫)、《步步惊心》(桐华)等小说,或以真实的历史为根据展开飞驰的想象,或虚构一个背景模糊的历史,演绎中国式的人情事理与中国智慧,在想象的故事中表达中国人当下的社会观察和精神情感,让读者从中获得愉悦和启悟。

《中华再起》(花草)、《新宋》(阿越)等历史小说重新总结历史教训,对历史进行反思,弥补历史缺憾,在想象的故事中实现作者的艺术追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包含刺绣、相声、曲艺、英食、中医等元素,网络小说近年来涌现出科举文、美食文、医术文、行业文。

这些类型的小说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富有民间烟火气的故事中,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接受中华文化的洗礼。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笙离)以苏叶、甘草、藿香、冰糖、怀香、龟苓膏、枸杞、决明子、杏仁、当归、桂花等二十八种中药材为小说章节的标题,在爱情故事中介绍中医文化。

血红小说的少数民族文化基因,阿菩小说中的商道文化,酒徒小说中的历史考据,拓展了小说的内容,使网络小说成为知识文化小说。

但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小说中不乏后宫争宠、厚黑学、封建迷信等文化糟粕。

如梦入神机的小说《佛本是道》所蕴含的“生命如同蝼蚁”观念,跳舞小说中弘扬“丛林法则”等,招来许多批评,这样的创作动向值得警惕,并亟待及时纠偏,走到正途上来。

(选自周志雄《网络文学如何传承中华文化》,有删改) 材料二网络文的普及而产生的。

互联网络为上亿网民提供了多如恒沙的各类文学资料信息,与此同时,一种以这种新兴媒体为载体、依托、手段,以网民为接受对象,具有不同于传统文络文学悄然勃兴。

由于借助强大的网络媒介,网络文学具有多样性、互动性和知识产权保护困难的特点。

其形式可以类似传统文学,也可以是博文、帖子等非传统文体。

实时回复、实时评论和投票是网络文学的重要特征。

由于网络文学传播的便捷,导致知识产权不易受到保护。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互相渗透的有机体系。

不少传统文学通过电子化成为了网络文络文学的作者也都接受过传统文络文学通过出版进入了传统文络巨大的影响力,成为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影响到传统文络百科,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也是有影响的,随着网络文学队伍越来越壮大,不仅改变了中国文学版图,也在影响大众文学文化生活。

B.网络小说往往通过具有热爱自由、自立自强、勇往直前等传统文化人格的主角表现出儒家担当意识和家国意识。

C.中国古典小说与网络小说有相得益彰的一面,比如网络小说借鉴以诗词写人物的写法同时又以一种新颖方式传播了古典诗词。

D.材料一在论证网络文学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时,先介绍网络文学传承内容、再介绍传承现状,逻辑严谨,层次清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盘龙》等受海外读者欢迎的网络文学,因为展现出积极向上、崇尚和平、勇于担当、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

B.网络是把双刃剑,强大的网络媒介既给了网络文学多样性、互动性的特点,又导致网络文学知识产权不易受到保护。

C.网络小说以各个历史朝代作为背景进行“演义”,以真实的历史为根据展开飞驰的想象,在想象的故事中实现作者的艺术追求。

D.如果我们在阅读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时,能够深入欣赏其中的人物、情节等,有时可以增长并且丰富文化知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传统文络文学影响的一项是(3分)A.金庸以历史为背景创作武侠小说。

B.小说《后宫·甄嬛传》中人物说甄嬛体。

C.《红楼梦》电子书上架电商出售。

D.小说《庆余年》范闲醉酒吟诵《将进酒》。

4.请结合材料二内容,给网络文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4分)5.请结合材料一内容,概括网络文学是如何传承中华文化的。

(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暮鼓铁凝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

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

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

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

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

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

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

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

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

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

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

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

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

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

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

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

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

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

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

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

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

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

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呜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

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

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

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

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

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的她是个害怕老去的女人,这一点从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以及“保持整体的青春感”的心理可见。

B.小说中的“她”初见老人时,印象并不好,心里有点抱怨,同时也有些好奇,“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C.作者专门给工地送饭的“三马子”加了引号,除特定称谓外,也增加了小说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

D.鼓声“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意味着同是暮年的“她”从农民工母亲身上得到了警醒,要不抱怨、不消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