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小说:是1923年后出现在文坛上的一个小说创作上的流派,主要作家有蹇先艾、许钦文、王鲁彦、台静农、许杰、废名、彭家煌等等,其作品运用坚定的现实主义手法,大多取材于作家所熟悉的乡土生活,描绘传统乡村陋习和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
它继承了鲁迅小说的业绩,成为飞架于现代文学前后三十年农村题材创作的一座桥梁。
浪漫抒情小说:也称“自叙传”体小说,产生于新文学初建20 年代,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相对峙的,是前期创造社和与之相近的其他社团的一些小说家。
他们不注重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力主忠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标举自我情绪的审美表现,开拓了现代小说的新的园地:浪漫抒情的小说创作。
代表作家:如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
美文:⑴即艺术性散文,通常称为"散文小品"。
⑵它不是批评的,也不是学术性的,而是艺术性的。
⑶不管是叙事还是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家自己真实的"思想"。
其风格是"真实简明"。
"美文"在周作人看来,就是个人的"言志"之作。
⑷由于这种文体更能适应思想启蒙,又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因此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家们几乎没有不从事散文小品创作的,所以这一时期无论从创作数量,文体品格还是艺术风格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繁盛和成熟。
《野草》:(1)是鲁迅的散文诗集,收录了鲁迅写于1924年秋至1926年夏的23篇散文诗。
(2)原名《自言自语》,《野草》是理解鲁迅的最好窗口,是他“荷戟独彷徨”时期对生命和灵魂的深度透视。
(3)《野草》勇敢地面对现实的黑暗,以苦闷、痛苦以及自剖、自省的意识为主,进行灵魂的拷问,表现出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4)艺术上,主要采用象征主义手法,塑造出奇幻壮美的艺术意境,富于哲理。
文明戏:⑴“文明”是进步的意思。
文明戏是对早期雏形话剧的称呼。
⑵1907年2月,中国留学生组织的春柳社在东京上演《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宣称有别于旧派演艺。
⑶这种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主要借鉴西方以言语、动作(而非歌舞)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戏剧形式,时称"文明戏"。
⑷文明戏追求现场的宣传、鼓动效果,演出采用幕表制。
后因商业性演出和小市民趣味的加剧,于1916年后全面衰落。
爱美剧:⑴爱美剧也即"业余"戏剧,("爱美"即Amateur的音译)。
⑵针对文明戏职业化和商业化所产生的种种弊端,民众戏剧与戏剧协社的陈大悲、欧阳予倩、洪深等倡导"爱美剧",提出"以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
⑶使得1920年代初,素有传统的学生业余演剧活动出现了一个高潮,并成为这一时期话剧运动的中心。
文学研究会:⑴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⑵发起人有周作人、王统照、叶绍钧等12人。
⑶刊物有《小说月报》等。
以研究介绍外国文学、整理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
⑷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强调文学与人生的意义,被称为“人生派”。
⑸受19世纪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影响,注重写实主义创作方法。
⑹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终止活动。
(时空定位;发起人;刊物、宗旨;文学观念;创作方法。
)
普罗文学:⑴Proletariat普罗列塔利亚的文学,即无产阶级文学的音译。
又称为革命文学、左翼文学。
⑵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倡导,他们发起“革命文学”运动。
提出文学应由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方向转换”。
⑶这些倡导者们还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往往以对作品思想的阶级分析代替对作品内容的全面分析,创作中,导致了标语口号化、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⑷代表作家有蒋光慈、华汉等人。
(
新月社的活动1923年始于北京,2)1924年正式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多系英美留学生。
3)出版的期刊先后有《诗镌》、《新月》、《诗刊》等。
4)新月社主要探讨新格律诗的创作,对新诗进行了有意义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推动了新诗形式上的发展与繁荣。
5)新月社推崇西方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文学表现人性的纯正与文学的形式革新。
新格律诗:⑴20年代影响较大的新诗样式之一,以提倡、创作具有“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现代格律著称。
⑵主要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
⑶他们积极探索新诗的艺术形式,在诗歌艺术方面提出了“三美”的主张,⑷代表诗作有《死水》等。
⑸对新诗的建设与完善作出了贡献,对推动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美主张:⑴闻一多1926年在《晨报·诗镌》上发表《诗的格律》一文系统地总结了他早期的新诗建设理论。
⑵提出了“三美”的主张,这就是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和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⑶闻一多、徐志摩、朱缃等人在诗歌创作中也努力去实践,⑷他们在诗歌艺术方面的追求,对推动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爱的哲学:⑴是冰心早期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⑵主要由母爱、童真、大自然组成。
⑶这种哲学是五四时代的产物,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显示了冰心对人生的探索和思考,给矛盾困惑中的青年带来精神上的慰藉。
⑷冰心试图以它来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它作为改良社会人生的理想,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30年代初,冰心开始抛弃这一哲学思想。
语丝社:⑴因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创刊《语丝》周刊而得名。
⑵成员有鲁迅、周作人、孙伏园、川岛、李小峰、钱玄同等。
⑶共同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催促新的产生,对有害于新的旧物,竭力加以排击。
⑷1930年3月因思想分歧,因《语丝》停刊而终止
九叶诗人:⑴四十年代后期,国统区的诗坛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创作群体,它的成员主要有九位诗人(杭约赫、辛笛、穆旦、陈敬容、郑敏等)。
⑵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们诗歌选集《九叶集》,故被秒为"九叶诗人"。
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眷恋,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对黑暗现实的进击意识,对艺术个性的执着追求,是他们对生活和艺术的基本态度。
⑷艺术风格上,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西方象征派和现代派的影响,将象征与写实结合起来,使诗歌既含蓄又明朗。
现代派诗:⑴三十年代著名的诗歌流派。
得名于1932年5月由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
⑵现代派诗歌是二十年代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诗歌的延续与发展,其创作主要受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
⑶1929年戴望舒创作《我底记忆》是起点;1932年5月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创刊标志着独立和成熟;1936年,戴望舒等人主编《新诗》月刊,把现代派诗潮推向顶峰,1937年抗战爆发后这股诗潮才渐趋衰落。
⑷代表人物是戴望舒。
他的诗作追求抒情性和感伤性、意象的新颖朦胧,早期代表作有《雨巷》等。
新感觉派:⑴30年代著名的小说流派,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所以其小说又称“现代派小说”。
⑵代表人物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等。
⑶他们主要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和意识流等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内心冲突,以快速、跳跃的节奏来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⑷代表作品有《梅雨之夕》《上海狐步舞》《都市风景线》等。
⑸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现代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