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解决方法

专家视点
出国与就业 Work & Study Abroad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解决方法
◎李思静 孙小凯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摘要】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开始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顽疾。本文将 从大学生就业现状出发,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
1.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1 大学生诚信危机严重,其自身素质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 要求 据调查,现代大学的校园里,打网游、谈恋爱、逃课、泡 吧、沉溺于偶像剧等成为学生生活的重心。如此对待学业,根本 无法做到把知识融会贯通,对于一些用人单位的较高要求也只能 是望而却步。同时,诚信在现代社会日渐珍贵,但在大学校园里 做枪手、办假证、学历造假等失信行为在一些大学生中屡见不 鲜。其次,存在着很大一部分学生“眼高手低”,没能清醒地认 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加以改正,反而一味地挑三拣四。只着 眼于大城市,忽视小城镇的发展前景及锻炼机会;一心向往东部 经济发达地区,从来不关注西部广大的用人市场。 1.2 大学生的培养代价巨大,以致其对职位和就业地的要求 偏高 当代大学生,往往抱有这样的观念:“前景不是很好的工 作不做,职位没有上升空间的工作不做,不在一线城市的工作不 做,没有外派的工作不做”等等,这些观念不仅是因为大学生要 求高,同时也是由于在我国一个家庭要培养一个大学生代价较 高,十多年的寒窗苦读耗费了大量时间、金钱,使得家长及学生 本人对将来的工作期望很高。读大学的最后成果一般被体现在工 作上,这就更加促使大学生对工作的高要求。 1.3 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不协调,政府对私营企业支持力度 不够 目前我国三大产业的划分结构虽然正在向协调的方向发展,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三大产业的发展结构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 三大产业中吸纳劳动力最多的是第一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最 后是第二产业。但是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想要进入到国家 机关、事业单位是相当困难的。相对而言,私营企业的容纳性 强、活力充沛、发展迅速见效快等特点能够较好地缓解当前的就 业压力,这就使得私营企业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但由于很多 私营企业得不到国家政策的扶持,加上其自身在资金、管理、运 营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私企难以更好地发展壮大,从而没能更好 地吸收社会就业人员。
1.4 高校的现行培养模式与社会所需人才之间出现严重脱节 一方面,高校不断的扩招学生导致学校教师资源紧缺,教务 课程紊乱等状况,从而使得师资结构走向“量少质低”的困境。 最终不仅影响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更会导致整个学校办学质量 的下降。另一方面,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就业 难集中反映了高等教育许多深层问题。部分高校急功近利,设置 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管理、外贸、金融等热门专业,但是 其教学效果远没有达到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 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是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 校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然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2.如何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2.1 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合理摆正位置 首先,大学生应当认清就业形势,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合适 的工作和城市。既要正确分析自我价值,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 又要克服依赖心理。通过网络及一些大型招聘会及时了解就业信 息,主动适应社会,并积极寻找与自身专业对口的工作。其次, 要有面对困难迎接挑战的勇气,切忌眼高手低。工作只有通过实 践的检验才能知道合适与否,大学生要树立起“先就业再择业” 的观念,骑驴找马,在实践中寻找机会、创造机会。 2.2 高校应当调整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型人才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当从学生入学初就开始,通过一系列 的职业教育活动,增强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能力和技巧。对于不 同的年级开展不同的职业教育,针对低年级学生应着重帮助他们 认识自身的潜质和兴趣等;而中高年级学生则应帮助他们了解企 业资料并参加社会实践和招聘会;同时,应着重针对毕业生进行 求职面试等方面技巧的训练,不断培养在校学生良好的就业观和 求职理念,协助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2.3 国家应当采取鼓励政策,大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目前,我国产品市场不断扩大,产品更新周期缩短。这就为 我们提供了更多创业机会,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危机感。所以, 国家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接受相应的创业教育,让大学生在实践 中积累经验,降低可能的创业风险,提高创业者对市场的敏感 度,为他们今后的创业奠定基础。同时,政府部门也应有效落实 对大学生创业贷款的政策,设立命发展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观[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 [2]崔玉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与问题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7). [3]俞佳超.高校勤工助学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0(03). [4]蔡昉,杨震,王超斌,赵彩瑞.代表委员谈高校毕业生就业为大学生就业支招[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06). [5]/politics/2011-03/08/c_121161570.htm.
作者简介: 郑建锋(1981-),男,硕士,主要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及理论课程研究。 冯海成(1970-),男,教授,防灾科技学院经济管理系党总支书记。 朱桃花(1983-),女,硕士,主要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及理论课程研究。 陈平(1977-),男,硕士,主要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及理论课程研究。
・43・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难;高校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急剧膨胀,当前社会就业难 的问题变得更为严峻和突出。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的消息显示: 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规模将是本世纪初的6倍。但 是也有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2000年我国25-64岁劳动人口中, 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比例仅占5.2%,1999年OECD国家这一指标的 平均值为24%,超过我国4倍,我国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高层 次人才比重仅占1.38%,总人数不足1000万人。”(中国教育与 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2003:6)高层次人才的缺失,最后却 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局势,加上大学毕业生自身问题的日益突 显以及来自国家和社会的因素也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推波 助澜”,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 题。因此,我们对有关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是十 分必要的。
作者简介: 李思静,女,江苏徐州人,现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研究方向:工商管 理。 孙小凯,男,江苏泰州人,现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研究方向:财务管 理。
置。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 略,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
基金项目:中国地震局防灾科技学院:防灾减灾青年科技基金项目“高校突发事件 风险管理三种典型案例研究”(项目编号:201006)。
参考文献 [1]亢婧.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浅析[J].教育理论研究,2011. [2]张举正.从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看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外语艺术教育研 究,2006. [3]段涛.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J].高教研究,2003. [4]李逢春.影响大学生就业前景的原因探析[J],资治文摘,20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