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盛舒涵11145022这本书是分为两个方面来诉说大萧条时期的中国的,即把中国放在世界经济的历史中进行考察,以及对现代中国的政府—市场关系进行批判的透视。

中国无法逃避资金流动和贸易急剧下降的后果,国际银价的波动侵蚀了中国的货币体系,并破坏着中国的经济稳定。

用不同的外汇标准构建新的货币体系,要求审慎的政府管理;最终经济复苏与币制改革的进程导致了整个中国经济政治化。

首先中国作为唯一的银本位的国家在20世纪初金本位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所处位置是特殊的。

当时中国流通的货币的类型,即硬币、纸币和银锭在中国的流通区域,以及其不同的用途和各自特点。

硬币分为银元、小洋和铜币,首先银元又叫“大洋”,除了东北三省外皆有流通,有的由中国制造,有的由外国制造。

最开始银元在17世纪初就已经由英国购买茶叶时流进中国,接着流入的外国的银元还有西班牙大洋、美国银元、墨西哥银元、日本银元和西贡元,而中国银元是在19世纪才正式出现即“袁大头”。

其次是小洋——银铺币,由省级政府铸币发行,由于量过多而各种都贬值,主要在两广地区使用。

最后是铜币,其在中国流通广泛,主要是小额的零售交易中重要作用。

在中国“银币和铜币是更重要的表征物价水平和债务量的基础,他们对此尤为关注。

”“大体上,在偿还债务和商品交易中,银币占绝对优势”。

纸币这方面主要是说印制纸币的五大机构,在银两这方面主要是说银两的缺点这个问题。

甘末尔:“中国纸币制度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看:不同类型的货币充当交易媒介,白银作为金属本位,用来进行国内大宗交易和绝大部分国内债务的清偿”。

白银价格对中国货币供应有很大的影响1873—1931之间,与黄金相比,白银大大贬值,中国易受国际银价波动的影响,中国无法控制白银的价格和进口量,波动的国际银价对中国的经济来说是一种潜在威胁。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纺织业,棉纺业和缫丝业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龙头产业,这两个行业的发展面临着亚洲其他国家纺织业的竞争,长江下游的棉纺业和缫丝业与农村紧密结合在一起。

1842年中国开设通商口岸后,英国人开始输入机织英国棉布和棉纱,但是其太薄从而不适合中国人的需求,后来印度的棉纺工业在中国发现了巨大市场,各方面优势足以和中国本土的手纺棉纱竞争。

印度棉纱最早进入南方和西南诸省,接着北方和东北三省也开始购买印度棉纱来织布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最后接受印度棉纱。

最后印度棉纱改变了中国棉织品的生产和消费。

棉织品机械化始于1890年代,用以抵制1880年代印度棉纱进口增长,但是到1895年,中国的棉纺织照业开始发展。

一战间和后,棉纱需求和原棉获得方面都有利于中国工业,中国沙场走向繁荣。

国内市场上,中国进口的价格上涨抬高了国内市场价格“城市工厂依赖附近内陆农村的原材料,两个产业都面临海外同行的激烈竞争,白银相对金本位外币贬值导致的汇率下降影响竞争力”公司负债这种资本积累问题,为了开办纱厂,企业家首先都邀亲友投资,然后不够的再吸引别人来投资,为了保持投资者的信心,厂子主任要备有可靠的资金以作先进分红,而因为棉纺业固有的不稳定性,官利是一个负担。

因此,贷款是唯一切实可行的办法。

而缫丝业也面临同样的局面。

为了贷款就要有很好的信誉,财产抵押就理所当然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长期贷款的合同一旦签订。

债权人就可以声明对列明的抵押品的拥有权,所以在签约前,债务人就要把权证书过户,相关文件也需要移交,债权人有权检查找无人每月的财务账目,抵押品若是租出,债务人无权要求租金收入……短期贷款是作为运营资金用以购买原材料,原棉和蚕茧价格随着季节波动,理想中是可以挨过去的,但是情况大多不理想,所以就要办理毒啊你贷款以补充资金不足。

随着政局的变化,抵押品在贷款中的地位开始升高,不可能辨别一个人是否能偿还债务。

在债务与公司管理合格问题上,书中用了申新纱厂和久成丝厂举了例子。

世界性的萧条对农村的冲击之大,很多农产品的价格开始急剧下降,物价一直跌到了1935年,中国农村有着巨大的压力。

在大萧条最初的几年,包括中国原棉、小麦、糖、丝以及大米在内的初级产品市场崩溃,中国及出口也进口,所以食品原材料的暴跌不可不免地影响到中国农产品的价格,国外购买力下降,中国出口受到影响,不得不降低出口价格,然后中国国内市场上也有了问题,大量的进口的粮食都快要代替了国内产品。

农产品价格的下降代表农民的额现金收入减少,在长江三角洲高度商业化的农村地区,农村部门贸易状况恶化影响很是不利。

通过使用机仿,纱农村家庭提高了手工织布的产量,如缫丝业,随着19世纪末期大量机器缫丝厂到了上海,这里的农民专门养蚕,一战后,由于临近蚕茧生产区,无锡也发展成为一个机械化缫丝中心。

无论是农业产品还是工业产品,农民购买的大多数商品来源于城市,大萧条的带来使贸易条件变得对农村农业家庭很是不利,农民卖出东西的价格对比他们必须买的东西的价格开始大幅度下跌,农产品的价格降幅大于工业品价格的降幅,这一差距在1931-1933年间扩大,蚕茧、花生或茶叶等其他农产品生产者也受到了价格下跌的严重冲击。

国内白银流通呈反向态势,白银大量流入上海,却很少能回流回内陆农村地区。

白银的流通与信贷的流动基本重合,小城镇信贷的萎缩也是白银在城市和内陆之间分配不平衡的原因之一,白银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地区因而遭遇先进和信贷的双重缺乏。

在上海可以得到无息贷款,而在农村贷款需要每月2%~3%的利息,甚至任何利息都没有贷款。

农民寻求短期和长期两种贷款,约翰·洛辛·卜凯强调短期贷款对农村家庭的重要性:“相当大一部分非生产信贷被用在收获之前的食品购买上。

对那些自家土地出产很差的农民,这些贷款在冬天特别有用”,农民通过信贷付季节性短缺。

互助会充当了为农村居民提供中短期贷款的便捷信贷来源,持续农业萧条妨碍了许多农民履行对互助会的承诺因为其会员无力缴纳预订数量的存款,许多的互助会停止了。

因此,在穷困的农村地区,互助会消失了。

农村的崩溃是城市的问题,都市知识分子经济学家等都意识到,农村萧条是中国经济衰弱的一部分。

然后介绍了工业萧条的问题。

在之前提到了中国长江三角洲的纺织业状况,而对于中国纺织业来说,大萧条始料未及。

缫丝业:随着经济的衰退,美法对中国生丝的进口量缩减,而随着欧美经济危机的加深,对纺织品的需求也降低,很多工厂开始倒闭或停产,用人造丝代替生丝减少成本,减价,但是日本就是比我国的价格要低一些,一直不变,所以中国处在了不利位置。

此时,中国缫丝企业失去了与使用金本位货币国家打交道时曾经拥有过的汇率优势。

1933年美国为刺激本国经济复苏放弃了金本位,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国丝市又开始繁华,生丝需求渐增,积压存货减少。

1933下半年,美国丝工厂中很多工人罢工使得对似的需求又下降,此时日本对美国的出口量和对欧美的出口量开始增加,面对的激烈的竞争,中国缫丝业进一步萧条。

大萧条时期来临,咸亨是缫丝业和农村养蚕业相互依存的弱点暴漏出来。

棉纺业:因抗议日本侵略济南而发起的抵制日货运动使得对中国的纱的需求增加,1929年中国棉花歉收,10月金融危机后包括原棉在内的美国产品批发价格下降,1931长江洪灾最终让棉纺业陷入危机,之后日本侵略并吞东北三省,从长远来看,中国纱厂失大于得。

农业萧条对棉纺业不景气也有很大的影响。

棉花价格下降但是纱厂却没通过销售棉纱获利,1934年,中国政府提高了原棉进口税,同时却降低了棉布进口,随着库存积压增加,企业的负债越来越沉重。

棉业的不景气沉重打击了金融业,因为银行有相当一部分贷款给了纱厂。

银行若是认为企业有翻身的机会就会控制纱厂继续运转,主要有三种模式:1、工厂股东保留所有权,但是银行拥有经营权。

只要工厂股东履行贷款合同,即偿还本金和利息,银行就把经营权归还给他们。

2、银行宽限以往贷款利息的偿还,并且提供新的短期贷款作为纱厂的周转资金,以使纱厂能够定期偿还利息。

3、由英航雇员监督纱厂的管理和预算,使其在支付其他费用前偿还银行的贷款。

1934年----1935年的上海的金融恐慌,1929年10月至1931年8月是城市繁荣的幻像,大量白银从国外和内地涌入上海,国内白银流入上海是因为城市和农村地区贸易的糟糕情况以及处于安全考虑的资本外逃。

因为国外和农村地区的白银的涌入,上海银行的白银储量在1929里达到了新高。

资金的充裕在上海金融市场体现出来;借贷与储蓄的利息率下降,银行信贷扩张。

金融扩张很大一部分主张了房地产领域的投机性投资。

1929年后,土地价格上涨,建设蓬勃发展,房地产周转迅速。

投机者一旦购买了土地进行建设,就会以之为抵押购买另外的资产。

几年来的银行储蓄迅速增加,同时受青睐的就是政府债券和国库债。

1929年到1931年上海金融机构的情形变得更为危险,因为它们对地产价格变动越来越敏感。

当农村地区遭受着先进和信贷短缺的时候,城市金融部门却木渎了房地产的投机热潮,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资金流通停止了,城市—农村信贷关系系统也就随之崩溃。

这一崩溃对农村和城市都产生了及其严重的后果。

1931年9月——1934年6月:银行延误清偿。

外国货币贬值降低了其出口价格,中国出口不得不面对被低价控制着的外购市场。

若中国不降低价格与国外竞争,出口量就会减少。

1931年,总有海外投资和海外华侨汇款等无形贸易逆差、商业投资虽未减少,但是亦没有增加。

白银汇率上涨和全球经济衰退阻止了中国出口进一步扩大,但是中国并没有将出口限制在同等程度上。

1934年,上海银行资金增加是由于内地白银的流入。

白银流入上海,部分是因为解决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贸易平衡,部分是出于安全考虑,部分则是由于纸币的发行。

定期存款迅速增加,并成为一种负担,只好将年利率降低为1%,并且接受为赚利息而存款的数量。

但是无果。

1934----1935上海金融恐慌美国大量收购白银导致了银价突然和大规模上涨,这使得国际白银价格也随着邹然提高。

引起了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并且扰乱了中国经济的银本位制度。

白银出口大幅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华外国个人或公司还是向外转移资金,因为他们捉急通过将在华业务转移出去寻求获利。

中国处于两难境地。

两个选择:禁止白银自由交易和使货币贬值。

1934年上海房地产市场崩溃。

在1935年下半年,货币体系改革必不可免,11月,改革。

中国想要发展就不得不脱离银本位,首先准备足够的金子。

中国希望美国能够接受中国的白银,用之换取美元或黄金。

1935年11月4日币制改革,改革六条。

第一个涉及的问题就是中央银行的重组。

第二个问题是信贷。

第三个该布告许诺实施健康的政府财政政策。

首先一个考验就是白银国有化,管理货币体系:稳定汇率、维持货币的可兑换性、平衡预算。

新的货币政策带来的有利影响可以明显地匆匆批发价格上涨中看到。

中国的国际贸易也有复苏征兆。

之后讲国民政府在工业和农业复兴中的体现。

相关主题